APP下载

纫兰为佩

2021-09-26梁由之吕璐

海峡姐妹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丈夫

文/梁由之 吕璐

李大钊与赵纫兰

李大钊当年的一个“逸闻”,今天听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有一天,朋友来李大钊家里拜访时,看到一位正操持家务的中年妇女,正感叹一向节俭的李教授居然愿意请保姆了,只听李大钊郑重地说:“这是我的妻子赵纫兰。”

也难怪朋友会认错。同为北大教授的人里,辜鸿铭的三妻四妾穿金戴玉;胡适的家中“座上客常满,金樽酒不空”;刘师培的妻子何震,穿着华贵、出手大方,常年被京城小报评为“时尚达人”……在不少名流看来,这个穿粗布衣、干重活,还比李大钊年长6岁的赵纫兰,确实不像“教授夫人”。

1884年1月,赵纫兰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与李大钊同村。赵纫兰在家中姊妹中行三,其上有一兄二姊。其父赵文隆善诗文,给她取《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中“纫兰”二字为名。

1899年,赵纫兰与李大钊结为夫妻。当时赵纫兰不足16周岁,李大钊刚刚10周岁。

1902年,李大钊首次参加童试没有考中。赵纫兰鼓励他再作努力。1905年秋天,李大钊再度参加童试,通过县试和府试之后,被录取为永平府中学堂学生。

李大钊祖父去世那年,因为财产被亲戚分走,李大钊一度想退学去打工养家。赵纫兰坚决不同意,支持他继续求学。

1913年,李大钊提出要去日本留学时,赵纫兰没有过分吃惊,只问需要家中筹集多少钱。李大钊走后的第一年,她过得很难。不满一周岁的小儿子被病魔夺去了的生命,她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

看到赵纫兰变卖家产筹学费送丈夫留学,乡亲们都说她傻。等李大钊学成归来,被各方重金聘请时,大家又夸她“有眼光,会做买卖”。但只有赵纫兰自己心里知道:丈夫求学是为了读书明理、造福后人,从来就不是一笔能用钱衡量的“生意”。

到北大任教后,在当时最火的前门饭店,李大钊的月薪够点上1200份招牌菜“红烧翅根”。可因为李大钊要接济学生、筹钱办工人夜校,就连这点“福利”,李大钊和家人也得逢年过节才舍得吃上一回。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北大校长蔡元培熟稔李大钊的性子,担心他家会断粮,便特意扣下李大钊一部分工资交给赵纫兰。但剧里并没有告诉大家,在留下儿女们的日常用度后,赵纫兰还把这笔钱用在了革命事业上。

很多人说,赵纫兰对李大钊的支持是出于妻子的“贤惠”“爱丈夫”,可我们看到的是,在旁听丈夫讲到穷苦人的悲惨遭遇时,赵纫兰一次次流下同情的眼泪;在李大钊被监视、跟踪时,赵纫兰为了掩护党组织亲自站在门口放哨。她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期待着李大钊笔下“庶民的胜利”“赤旗的世界”早日在中国实现。

在李大钊遇害后,赵纫兰又像支持丈夫那样努力让子女求学,完成丈夫未竟的革命事业。

1933年5月,赵纫兰因病去世,时年50岁。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共产党员,并按照她的遗愿,将她与李大钊合葬一处。

不少网友发现,在百度“赵纫兰”词条中,她的职业一栏赫然写着“革命者”。相比“贤内助”,赵纫兰更像是李大钊革命思想的第一位“受业者”、革命之路的第一位同志。如果说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那赵纫兰就是他在茫茫黑夜中点燃的第一盏灯。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丈夫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傍晚
中国的出行革命
安慰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