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艳返乡“菇娘”助姐妹家门口就业

2021-09-26林春茵

海峡姐妹 2021年9期
关键词:菌种食用菌农业

文.图/林春茵

在用物联网掌管一间日产海鲜菇鲜品高达10吨的食用菌企业后,于艳有时会想起父辈的种菇人生。竹木搭的香菇棚低矮潮湿,台风一来,棚子倒了,香菇全泡水,一年就白忙活了。

她觉得,自己返乡创业,为家乡食用菌种植出力,“恰好和国家发展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方向同频共振,方向对了,路走远点没关系”。

于艳是福建省罗源县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省级、市级、县级科技特派员,她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食用菌生产一线坚守八年至今。

返乡建厂的“菇娘”

福州市罗源县是中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产量全国第一,罗源县起步镇则是“中国秀珍菇之乡”。可以说,全国每七朵秀珍菇就有一朵来自罗源。

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百谷农业)申请了多项专利,过去侧重于优化生产线,近年聚焦于海鲜菇深加工技术。

最近,于艳正在申请一项“工厂化种植海鲜菇的雾化装置”专利,体现了罗源食用菌生产的趋向变化。

于艳还在福建师范大学就读行政管理学研究生时,就到家乡罗源县起步镇一家刚成立的食用菌企业百谷农业里实习。

于艳回顾说,百谷农业是罗源当地唯一生产海鲜菇的食用菌企业。最初是作坊式生产,人员涣散,车间管理松散,产品品类没有竞争性。

她与团队从建章立制入手,再到把脉市场,跟踪高新科技动向。“今天的食用菌种植,已经属于生物科技工程范畴,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无法依赖传统农业经验。”

于艳向福建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寻求“智”助,并陆续引进全自动菌包生产线、物联网监测系统和液体菌种,实现智慧种菇,海鲜菇产量呈几何量级增长。

菇棚里的“黑科技”

走进百谷农业,大堂一面LED显示屏与于艳手机同步,可查看46间养菌房及40间菇棚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量等数据信息。

于艳告诉记者,过去,菇房管理员需要一间间库房巡查,难免出错。通过物联网监测,云端数值如有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

“物联网监测系统能够自动模拟生长环境,有了这个‘智慧管家’,产量可以大幅提升。”于艳说,手机可远程控制菇房智能空调系统,“解放了人力,还能减少我们的损失”。

菌种车间也有“黑科技”: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通过一台自动振荡的摇床,菌种在一瓶瓶金黄色的液体培养基中完成了出丝,萌发快、菌点多。再进入不锈钢罐培养器生物发酵,7天之后出罐时,菌种恰好达到最有活力的状态。

于艳说,液体菌种感染率降低,养菌时间从130天缩短到11天,菌包质量提高,现蕾更均匀,产量直接就上去了。

百谷农业日产海鲜菇鲜品10吨,产值从2013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20年3000万元。

于艳透露,预计今年产量可增加三成至五成,灰色蟹味菇、鹿茸菇等新菌种也在准备投产中。

帮助百余位姐妹“家门口就业”

2020年8月,百谷农业逆市上扬,升级了菌菇加工车间和分拣车间。随着订单猛增,一些人工岗位用工量需求水涨船高,单单是包装工,就从原来的20余名增加到40名,为当地妇女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罗源县起步镇镇长李宏介评价于艳是“有情怀有能力的返乡青年,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并称赞百谷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百谷农业百余名员工约九成来自附近村镇,大多是妇女。她们告诉记者,很珍惜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了固定收入,经济上独立,上班时间比较灵活,可以照顾家人”。

“招募员工时,我们都上门拜访,了解情况,对失去亲人或有残疾家人要照顾的,尤其予以关注。”于艳说,今天农业技术和市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乡土情感依然是当地最宝贵的纽带,“我们从一开始就立志要用农业回馈乡土”。

于艳透露,百谷农业还将继续招募愿意回乡的年轻人,除了期待破题冷链、仓储、物流等三个专业外,还希望能招募到文创人才。

罗源县起步镇的菇姑农场与包括百谷农业多家菇场联动,以亲子体验种菇、全菇宴、菇棚咖啡屋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脱贫致富衔接乡村振兴,食用菌产业需要文旅和创意赋彩。”于艳说,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愿意为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出一份力”。

于艳查看液体菌种培养状况。

于艳帮助百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猜你喜欢

菌种食用菌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袋料栽培香菇改用胶囊菌种效果好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科学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