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境诵读课堂,发展儿童创新思维
2021-09-25辛纬国
辛纬国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培养创新思维,尤其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创新思维,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课题之一。
创新成果是创新思维的外在反映,但是人们对创新成果的认识普遍局限于科技发明,因此学校和社会往往只重视理科教学对创新思维发展的作用,而忽视语文教学。事实上,语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与人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思维的基本元素是语言,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是使儿童感性经验与课堂学习相交融的学科,是训练儿童语言,开发儿童思维的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其中就包含创新思维。
通常情况下,提到语文在儿童思维训练中的作用,人们往往只想到对形象思维的训练,即使是作为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对象之间桥梁的语文教师,也容易忽视语文课堂对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启发。语文教学出现这种困境,一是因为语文教师出现意识偏差,将文本解读的主要关注点放在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上,没有考虑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二是教师不知道从何入手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三是语文课堂大多是程式化的,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等环节为结构,以内容理解和语感训练为主要内容,忽略课堂整体情境的构建。
情境诵读课堂立足于语文学科以“语言”为本的特征,充分挖掘了语言文字作为思维基本单位的基础性功用,为儿童思维训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弥补语文课堂的缺陷有独特优势。情境诵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具备情境性、情感性、对话性等特征,立足文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儿童对文本的兴趣,让儿童在特定的文本情境中品读语言,在品读语言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創造性的思考。立足语言的思维是有根的思维,是脚踏实地基础上的天马行空,极大地拓宽了儿童的思维空间,给儿童留下深刻的思维印记。
例如,在《月球的自述》一文中,不仅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特征、地月距离、丰富的矿藏等,也描绘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深厚的、特殊的情感,非常适合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创设情境,引领儿童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展开想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首先,学生需要根据课文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在了解知识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月球的古诗,通过古人对月球的描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与丰富性;最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根据月球实验室创新改造,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月球环境,站在适合人类与地球生物生存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
情境诵读课堂通过情境创设,利用诵读的方式,加深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将这些感悟进行串联,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虚拟空间,从而激发儿童深入思考的兴趣。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进行创造性思考,可以兼具思维的模块性和现实的具象感,相当于为逻辑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儿童搭建了一个通向创新思维的脚手架,促使他们在适合的环境中沿着稳定的架构向高处、远处攀爬,使创新思维得以展开。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必须细读文本,逐词逐句推敲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元素,提炼出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着力点,这使得文本情境创设之初就关注思维训练,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情境诵读课堂要求学生在独特的语境中和丰富的情感驱动下进行诵读,在语境中抒发情感的诵读过程让学生在文本与现实、体验与想象的交替中学习知识,活跃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儿童阶段的阅读量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人生成长有重要影响。在情境诵读课堂中训练儿童思维,使之在常态的阅读过程中产生自觉的思维训练意识,儿童就会养成随读而思的习惯,从而促进儿童创新思维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李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