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时代:告别教育工具主义
2021-09-25王彬武
王彬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围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了全链条的部署与规划,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理解“双减”政策,还需从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入手,理清政策背后的来龙去脉才能更理解其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教师是“双减”政策涉及的关键主体,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扩张,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双减”之下,学校教师角色要如何回归?减负并非新鲜事,此次“双减”有何不同?“双减”政策下作业怎么留?科学减负又要遵循怎样的路径?本期“视点”邀您关注——
近日,中央部署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的强力态势,让培训资本市场首先敏锐地感觉到获利时代即将结束,但很多学校和家长对这一政策将要带来的变化还有些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孩子该如何提高学业水平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双减”政策作为一项国家行动,从压减学生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的双重负担入手,有历史和社会层面的深刻原因。“双减”政策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核心的环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形成一套“组合拳”,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告别工具主义时代,开启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工具主义属性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现代教育体系肇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设置、学制设计和方式方法都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学校像一个个工厂,教育像流水线生产,培养人的过程像标准化作业。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同一年龄的学生同时入学并进入同一个年级,就连学校的各项纪律也与工厂的管理制度类似。而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也被贴上优等、合格、不合格的标签。这种工具主义观念和思维,是学生作业负担重和校外培训疯狂生长的深层原因。
教育本是让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和文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工业生产观念和思维的浸透却让学校教育过分看重成绩和效率,苛刻地计算投入产出比,导致人的工具化。工厂以产量衡量一切,资本家靠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学校以成绩衡量一切,教师和学生也靠延长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强度、难度应对学业。教育被异化,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也被异化成提高学业成绩的合作关系。
比起教学手段的异化,教育工具主义更恶劣的后果是价值观的异化。伊万·伊利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校训导他们(学生)混淆过程与实质……导致学生把教与学、升级与教育、文凭与能力、语言流畅与叙述新事物的能力混为一谈;导致学生的想象不是基于应有价值,而是根据所受的服务;导致学生误将药物治疗等同于卫生保健,将社会工作等同于社区生活的改善,将警察保护等同于人身安全,将军事防备等同于国家安全,将激烈竞争等同于工作效率……”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学习的目的变成将来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就要上好大学、好中学、好小学、好幼儿园,上好学校就需要更好的成绩,学习的功利性不断被强化。学生、家长、教师陷入“内卷”的漩涡中,不得脱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就是民族化和信息化。民族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调教育的價值观倾向;信息化就是要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终身化和社会化。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是工业文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工具主义严重异化的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才情得到充分发展,让社会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必须从根本上革除教育工具主义的顽瘴痼疾。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终结工具主义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应试教育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功利性的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向高质量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运行方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生产思维下的工具主义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国民和创新型人才。要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变革。
要迎接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学校、知识、学习、课程等基本概念。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中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将不再紧紧相连。”未来,“不连续性”将成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显著的特征,知识的状态已经不再稳定,人们所学的知识如果打开方式不正确,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
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手机发布,而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诺基亚还在耗费巨大的精力研究物理按键如何布局才能提升用户体验。但是没过多久,诺基亚关于物理按键的这些知识就失去了意义,因为iPhone已经重新定义了手机,诺基亚原来积累的知识越多,越会限制自身对手机的理解。
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行业的迭代更替,几乎可以预见: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学习内容、标准、方式和方法,因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将很快被淘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高质量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健康。工具主义的教育把升学率、考高分凌驾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之上。只要考试成绩好,健康可以放到其次,体音美课程可以被挤占,但语数外一节也不能落下。在这种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差,身心俱疲,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这绝不是高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