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新时代建筑设计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2021-09-25刘佳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胜建筑设计北京

刘佳

在北京有个说法,看北京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首先看北京建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简称)的设计。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北京建院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的领军者。

北京建院成立于1949年9月,为服务中央、建设首都而设立,以建筑设计服务首都和国家的发展。建筑设计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十大建筑中的八座,到亚运会、奥运会建筑,从海南博鳌论坛、北京APEC、杭州G20等会议建筑到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从腾讯、阿里、中石油等企业的办公楼到国家商务部、全国人大等各级党政机关的建筑,从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到中国科学院FAST500米直径射电望远镜和卡塔尔世界杯足球场的结构设计……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建院积极参与到首都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工程建设中。

徐全胜1992年进入北京建院工作,从建筑设计师干起,历任所长、副总建筑师、总建筑师,深圳分院院长、副院长、总经理,2017年,在北京建院工作了25年之时接过了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成为这家兼具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属性的國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上任后,他深感肩上的重任和使命,带领建院人在北京市的领导下,确定了公司新时代的发展定位:由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走向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做设计、抓管理、搞科研、准备上市,翻开徐全胜的日程表,他的时间被填充得满满当当,像一台永动机似的不停地辗转腾挪在各个工作任务之下。从2020年开始,他又增加了一个“学生”的新身份——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这是清华大学为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重点行业、地区、创新型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而专门开设的博士课程。在这个博士班里,徐全胜的同学分别来自中国商飞、国家电力研究院、住建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东风汽车、金山云、大唐电信,以及腾讯、阿里、华为、百度、比亚迪等顶级的单位和企业。

繁忙的工作和紧张的学业让徐全胜不得不放下之前很多建筑师所共同拥有的爱好,诸如摄影、音乐、绘画等,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一项运动——跑步,因为“跑步简单易行,早起或者睡前,不占工作时间,跑的过程中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思考一些问题”。

如果让徐全胜推荐一条跑步路线的话,长安街一定会首当其冲。因为据不完全统计,由北京建院设计完成的长安街沿线建筑多达60余项,占了这条“中华第一街”全部建筑的80%,其中就不乏他自己闪光的作品。

从一名普通建筑师逐渐成长为项目团队的核心、行业内的翘楚,再成为北京建院的领导,近30年来,徐全胜也一直奔跑在这条与时俱进的道路上。“能参与到这样一场宏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事业进程中,真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境遇。”徐全胜内心充满着感激和动力,“感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一展身手的跑道。”

建筑师

“在中国,任何一名建筑师都想在长安街上竖立起一座自己设计的房子。”

徐全胜进入建筑领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当时他们都在航天七院(现为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工作,家里茶余饭后聊的都是和建筑相关的话题。所以虽然小时候还没有明确职业规划,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建筑师的种子其实早已在我心里埋下了。”徐全胜回忆道。

徐全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被成功录取,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创办,被称为“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摇篮”,为中国培养出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建筑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样一种具有深厚底蕴的土壤里,年轻的徐全胜开始了如饥似渴的求知学习。

建筑是一门科学,不仅涉及结构、机电、能源、交通、信息、生态、环境、地理等科学技术,而且涵盖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法律、艺术、文化、美学、哲学、管理等众多人文社科理论和学科。在不断的求知与实践中,徐全胜对于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未来的行业有了提前的认知,也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在当时,北京建院的很多建筑师都是清华建筑系的客座教授,时任院长熊明先生也亲自到清华和大家交流授课,给老师同学们的印象是,“无论是从创作水平、技术含量、艺术水准,还是建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上看,北京建院无疑都是最好最强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代表!”毕业时,徐全胜憧憬能够进入北京建院工作,到退休前有机会在长安街上设计并建成一座自己的建筑作品。没想到,完成自己当年许下的这一“宏愿”只不过用了5年时间。

1992年,进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之后,他被安排在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刘力手下工作。刘力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建筑界非常有名。“我从1992年到1996年一直在刘力大师的团队里提升自己,甚至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有了极大的收获,而且对我的性格和思维模式都有了一定的重塑。”徐全胜不住地感慨。

徐全胜迎来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刘力的带领下,和师兄王晓群一起做北京恒基中心的设计。恒基中心坐落于北京市长安街上的黄金地段,面对着北京国际饭店。设计以东长安街上重要轴线的主导建筑——北京火车站为构图中心,与站前街两侧建筑的风格做出呼应以保证城市片段的完整,从而确定出站前东街工程的基本轮廓线。当时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建成多功能的、高效益的、有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从而起到“城市起居室”作用的混合使用中心。恒基中心项目于1997年建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评为“9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接下来,他领导的中日合作设计的,同样位于长安街沿线的北京电视中心,获得了新世纪首都十大建筑奖。

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后,徐全胜放开手脚,他的设计生涯也走上了快速路。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作为设计师参与和领导的设计作品遍布北京、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中国航天科技大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用房、人民大会堂常委报告厅改扩建工程、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电视中心、广州微信大厦、珠海歌剧院、重庆市人民大厦、大兴国际机场等众多重点民用建筑工程,都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和时代精品。

在众多作品中,最令徐全胜难以忘怀并引以为傲的是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的项目。办公楼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角,北边紧临人民大会堂,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算得上天安门广场西南角的一个收官之作。徐全胜带领设计团队反复思量,最终将建筑设计为院落式布局,使不同部门的办公区各自独立,又相对关联。内院绿化又保证了良好的办公环境。色调统一,朴素的石材外墙;简约又节制的建筑细节处理;现代化的节能、环保,大片玻璃的外窗使用都体现了与人民大会堂统一又不喧宾夺主的得体感和时代感。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在2010年投入使用,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和使用方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创新者

“如果每一位设计师同时也成为科研人员,都成为创新者,在自己设计的项目中进行科技创新,那么北京建院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建筑领域的科研团队,一个强大的超级大脑工厂。”

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讲课中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徐全胜持续探索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响应国家战略提出从新基建走向新建筑,强调建筑设计与建筑科技的融合,并把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建筑是人造物,为人和与人相关的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多年来,建筑设计的侧重点为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同时,建筑为文化艺术作品和科技产品提供载体,也是最大尺度的文化作品和科技产品,科学技术对建筑起着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建筑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可以说,建筑是科技的产物,自身也是最大的科技产品,也为所在时代的科技、产品和材料提供平台和载体。

建筑具有众多的使用功能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学校、医院、住宅、办公、商业、会议、体育、医疗等,每个类型都有具体的使用要求,都有相关的技术标准,需要相关科技的支持,比如声学、光学、抗震、能源、洁净、环保、垃圾处理、防疫、岩土、复杂结构等,以及相关的专项技术比如绿色、健康、智慧、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无障碍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号)中指出:“加大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广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与应用,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目前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19年建筑业总额约24.9万亿元,占国家GDP总额的大约25%,可以说国家科技的创新发展,支撑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巨大的体量,也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形成的主要产品、材料、技术提供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新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而且这种改变正在与日俱增。创新科技支持建筑的发展,同时建筑对新功能、新形式、新创意的需求,当前国家对城市与建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科技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目标,支持科技不断创新、迭代。

徐全胜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建筑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从手工作业绘图到计算机辅助绘图,从二维图纸到三维设计,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已经推动建材工业所在的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建筑设计迎来了数字技术的新时代。

为了让大家尽快认知并实现科技创新在建筑中的应用,徐全胜认真梳理了建筑的科技体系,自己率先完成了从一名建筑设计师向一名建筑科技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他以研究建筑为路径,从住建部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筑自身的空间、专业、系统、设备设施等要素;另一方面,以研究科技为路径,从科技部、工信部的科技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等中汲取营养,通过两个路径的研究,希望能够形成科技创新在建筑中应用的架构。

在徐全胜的带领和影响下,北京建院上上下下拥有了一个共识,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提升企业的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的高新技术成色,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徐全胜还提出协同与集成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以正向BIM(建筑信息模型)为底层技术,对标制造业,协同当代主流科技、工艺集成当代创新的产品和材料及设备、设施,提倡在建筑设计中与建筑科技的融合创新。比如徐全胜领导设计团队完成的大兴国际机场,如此复杂的项目能够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顺利交接,3年6个月顺利建成,BIM技术功不可没。

截至目前,北京建院在探索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海绵城市、綜合管廊等未来城市发展的产业技术,广泛应用BIM技术,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科技”的高精尖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积累了大量设计科研成果,尤其在超大复杂空间结构、抗震加固、BIM技术、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技术领域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优势。

传承人

“作为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北京建院自然要承担起国家重大项目。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这些建筑所承载的使命感,要求我们建筑设计者需要具有继往开来的雄心。”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北京建院一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工程建设。70多年来,技术、经验、数据的积累为城市建设和建筑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筑技术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今,这家“老字号”又站在了新时代的起点,在如此深厚的底蕴之下,未来往哪里去?这成为摆在徐全胜以及他的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近年来反复提及“工匠精神”,在多个场合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加油鼓劲,希望有更多的传统企业能够打造成为“百年老店”。在国家两个百年目标的指引下,北京建院正式提出了面向2049年打造“新中国的百年企业”计划。徐全胜表示,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打造新时代“百年老店”,前提是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拥有永远领先一步的技术储备,并且拥有带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责任感。其次,一定要有一个能够支撑百年的企业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激发企业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身为带头人,徐全胜高屋建瓴地正式提出了数字科技战略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大创新战略,这是北京建院未来上市的重要支撑。为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他带领的领导班子提出并正在落实“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是成为最具品牌价值的建筑设计企业,第二步是成为一体化服务体验度最佳的建筑科技服务类企业,第三步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徐全胜深知,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每一年,都会有大量年轻人带着梦想进入北京建院,他们在这里成长、成才。北京建院也要尽力为他们搭建起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人才培养在北京建院有着优良传统,徐全胜表示:“企业一定会主动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来培养年轻设计师,并且要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通过大量的工程与科研历练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为此,北京建院和清华大学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立了国家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前年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联合办学,让中国的年轻设计师亲临国外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开国际视野;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日本东京大学联合进行科研,主持了北京和伦敦城市与建筑对标研究、北京和东京城市与建筑对标研究等课题。

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为中国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创意和实现创意创造了新的技术可能,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意识到,中国的国力强了,中国更应该在自己的世界级项目上主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模式转变。

2018年11月,徐全胜发起并领导了《都与城——我们与这座城市暨北京建院首都作品展》,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回顾北京建院的发展历程,分享并总结北京建院近70年来在首都的建筑设计作品,以期继续为首都的建设服务、为祖国的发展服务。

2020年10月,徐全胜发起并领导了北京建院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建筑、艺术、科技为主题,每年轮动举办,并在北京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举办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先导展》,展览以“多元·共生”为主题,旨在扩展学科的边界,在城市与文化的领域中探讨建筑的意义和未来,思考建筑与科技、艺术融合的新的可能性。

徐全胜表示,在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的建筑科创人才不应再满足于只为外国人“打下手”,应该让更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以自主原创者的身份,在中国的大型建筑建设中发挥作用。在项目中大量采用中国自主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形成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彰显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

领跑者

“科创过程就像一场长跑,一定要让自己跑在队伍的最前方。”

时间来到21世纪20年代。在徐全胜看来,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时代已转到了科技驱动的频道。北京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实现国家对全世界提出的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承诺,更是需要科技创新在建筑中应用来实现。当下,北京建院不仅强调建筑的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更加强调建筑的科技升级。

早在几年前,徐全胜就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布局和准备工作,比如成立数字科技研究院、装配式建筑研究院、交通一体化产业研究院,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研究工作室等,为科技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林卫、韩慧卿等一批青年才俊站在了徐全胜的身旁,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先锋团”。

“我们之前都是使用国外的设计软件进行大量设计,保证了北京建院的设计和创作水平始终居于行业前列。”身为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的林卫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随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使用国外的软件去做设计,我们中国设计行业的出路在哪里?如果被‘卡住脖子怎么办?”

这便是徐全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成立数字科技研究院等机构的初衷,“我们要自己从事数创科技的研发,包括软件、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等,目前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转化和尝试”。2020年年初,在雄安新区智能基础设施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建院研发的C-Hub亮相,这是世界首款面向城市治理全领域全行业各类感知数据接入的设备。这表明,北京建院一直坚持探索将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从智慧设计到智慧建筑,再聚焦到数字化园区,智慧城市的理想愿景已初步实现。同时,徐全胜带领数字科技研究院团队研究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数字引擎,一代产品“英心”已经试验成功推出,以解决国外软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卡脖子”问题。

“徐总最大的贡献和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他提出了北京建院的数字科技战略,未來3~5年甚至10年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这件事,我觉得这无疑是一座里程碑!”林卫的话代表了很多建院人的心声。

2021年1月16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城市副中心北京未来设计园区调研时对徐全胜和现场的设计师们说,设计要面向未来,拥抱科技,融入市民美好生活。这对北京建院的“建筑服务社会,设计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鼓舞着北京建院的同仁们更努力地成为设计行业服务于建设北京“四个中心”的排头兵。

这座由铜牛老厂房“变身”改造而成的北京未来设计园区,是北京建院着力打造的一家致力于引领未来设计,凝聚杰出创意和前沿科技的创新设计研究院的办公场所。以“针对中央对北京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提出的发展要求,在应用领域持续研究未来的都市与建筑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一体化的高端创意与设计解决方案”为使命,推动“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和建筑体系的革新,在实践中构建未来设计与科创的实验、研发和示范基地,用设计赋能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的美好未来。

未来设计院坚持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采用迭代发展的工作方法,强调在实现高质量的建筑创作中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以正向BIM设计作为基本工作方式,保障各专业间、各参与方在项目全过程中的充分协同,在设计过程中集成当代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材料,推广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健康、卫生、安全等先进手段 在城市与建筑设计、施工、运维、治理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

未来设计院不懈开展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将最领先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建筑技术和产品中,探索建筑能够充分感知、学习和交流,并与建筑的管理者和用户进行智慧互动的性能和场景。同时积极配合政府的科技产业政策,为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推动整个北京市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设计院倡导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风气,资历和级别的差异不能成为成员间坦率交换意见和探讨问题的阻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开阔的发展通道,丰富的研究资源和长期的政策支持,鼓励倾听行业先驱的声音,接触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开展具有前瞻视野的学术创新,并与产学研各界开展数据交换、知识共享、技术研发、人才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广泛协作。

這一深谋未来的举措显然又跑在了国内建筑企业的前列。

在徐全胜看来,治理企业也如同长跑一样,漫长的跑道上需要一种坚韧不放弃的信念。在建筑设计行业的赛道上,徐全胜带领着北京建院的同仁们始终跑在领跑者的行列,在过去的70多年里,北京建院共完成了25000多个项目,累计2.5亿多平方米的设计工作,作品遍布北京、全国及世界各地,所获省部级以上国内国际大奖超过1700项,科研获奖数量在国内一直处于行业第一。然而,做新时代建筑科创的领跑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警惕,更需要一种高瞻远瞩的方向感。除了你追我赶的竞争者,更需要完成自己和自己的竞赛,而这——恐怕是更有难度的挑战。“但我们不惧挑战!”徐全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只要北京建院的创新精神不停歇,我们奔跑的脚步就会永不止步。”

专家简介

徐全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理事会理事。常年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近30年专职从事建筑设计、研究及设计管理工作至今,直接参加了众多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工程和标志性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和设计成果。

猜你喜欢

全胜建筑设计北京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中国女排十一场全胜勇夺第十三届世界杯冠军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