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学效益,应对高考改革

2021-09-24黄晨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高考改革教学改革

黄晨

[摘要] 高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向。从2021年高三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释放的信号来看,语文试卷更加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学生的文本解读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势必做出相应的改变,提升教学效益以应对高考改革。本文从新高考的变化入手,从改变形式、练习表达、注重能力三个角度,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考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效益

一、高考改革对语文传统教学的冲击

分析高三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以下简称“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到如下变化。

1.注重试题的情境创设,而不只是逐一考查

相较于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每一题一小段文字,四道题考4个考点,八省联考的语言文字运用分为两大段文字,涉及5个考点。这是出题人在情境创设方面的重要改变。

其实,在情境创设方面,中考卷早已走在前面。我们翻阅“苏州市2021年阳光指标学业水平初三语文调研卷”,整张试卷围绕“画”字展开,分为“画·山水有意”“画·思古幽情”“画·匠心不负”“画·舞者飞天”“画·写意人生”。笔者认为最巧妙的是“画·匠心不负”部分,它分为五个项目:年画探秘、年画鉴别、年画水浒、年画推荐和年画传承,分别考查了文章理解、名著阅读、口语交际等知识点。在“年画”这一情境中,完成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在这样的趋势下,笔者认为未来整张试卷的情境创设也将成为可能。

2.注重学生的文本解读,而不只是答题模板

八省联考阅读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样——“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是对文章理解的考查,难以看出有何套路、答题模板、答题技巧。实际上,它注重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而不只是死记硬背。

从表1可知,新高考试卷中分值下降最多的为名篇名句默写,除了分值,名句默写的题型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本的8句挖空式默写,到新高考的3句理解性默写。学生纯机械性记忆内容变少了,理解、归纳和积累的内容增加了。可以说,这6分看似题目变少,其实难度增加。同时,分值上升最多的为语言文字运用,而语言文字运用题向来是“改革的试验田”,5.8个百分比的增加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应对高考改革的语文教学措施

新高考算分的门类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加大,这样学生分配给语文的时间势必减少。对此,语文课堂必须提高效益,让学生对语文课有一定期待性,才有可能在语文上有所突破。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做了一些课堂改革实践。

1.变形式,丰富多样提兴趣

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需要变化,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一问一答,一成不变、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而是低效课堂。对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尝试进行改变。

教学变式一:改变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1:如果你是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你想给子路、子贡、颜回这三位学生安排什么班委职务?说说理由。

问题设计2:《书愤》中,诗人书了哪些“愤”?如何“书”愤?

以上两个问题从两个角度出发改变问题设计,其一是问题的情境化,其二是问题的整合化。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孔子世家》第6~11小节描述了孔子“被困陈蔡”时各个弟子的态度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因此,不难看出问题1的实质——概括每个弟子的性格特征,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支撑语句。然而,笔者将这一较为普通的问题换了一种问法——安排班委,这样问题变得具有生动性和情境性,学生讨论的兴致也高涨。另一方面,问题2的设计围绕标题展开,而诗歌理解无非围绕两个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师可以省去一些纷繁细碎的问题,采用主问题设计的方式。比如,问题2中的“诗人书了哪些愤”就是写了什么;“如何书愤”是怎么写的。用主问题设计代替一次次琐碎的“你问我答”,用整合性思考弥补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的难点,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变式二:改变作业布置

预习作业设计:请预习《苏幕遮·燎沉香》,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词中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作一幅合适的词意画,并配以200字以内的说明。

预习作业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相当于“没有作业”。抛开学生的自觉性不说,大多数的预习作业确实枯燥乏味又缺少效果。对此,笔者针对《苏幕遮·燎沉香》布置了以上预习作业。周邦彦的《燎沉香》中具有画面感的语句很多,学生要想完成作画,必须理解诗意、再现画面,并有一定的解读。事实上,学生上交的作品的确给人以惊喜。学生用iPad、铅笔、水粉等不同的绘画工具,甚至以剪纸的方式完成了这次作业,这给了我们相当大的启发:对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要保护并善于把它和学习结合在一起。

愿意做和被迫做效率是不同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所以,教师要积极地从各个方面进行改变,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练表达,读写结合促思考

八省联考语文卷的阅读量在8 000字左右,而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量为6 000多字,同样的两个半小时考试时间,阅读量却多了将近2 000字。在短时、紧张的环境里阅读理解并形成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和表达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而语文学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培育。

随文写作是读写结合中较为高效的方式,一方面不脱离课堂内容,不会造成师生更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更深思考。由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写作案例。

随文写作1:结合《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和“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主题为“盛唐的两种声音”的小练笔。

随文写作2: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材和读本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自由,毋宁死》《我有一个梦想》,学习演讲稿的创作。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完成《在陈陆墓前的讲话》的写作。

以上两个随文写作分别从课内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设计,兼顾了小练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李白和杜甫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重要大家,需要精读、细读。因此,笔者设计了随文写作1,将两位诗坛大家放在一起比较,以加深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学生跳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窠臼,对“两种声音”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其中一位同学还类比了唐代书法領域张旭的草书和颜真卿的楷书。语文教师应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教材中的一些特殊文体(如书信、演讲稿、辩论稿、现代诗等)时,我们不妨跳出文本内容,抓住机会让学生用该文体进行创作,丰富文体认知,增强创作体验。

3.重能力,举一反三知运用

没有天生就会运用学习方法的孩子,学生是需要引导的。在引导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等不及”直接地“灌输”,忽视发展学生归纳、整合、反思的能力。人们常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教师一定要摒除什么都“喂”给学生的做法。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后发现的经验教训,不仅印象更深刻,而且可能更贴合实际。于是,笔者设计教学,大胆地将“发现权”和“发言权”交给学生。

赏读近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完成《颁奖词写作小贴士》。并根据你的《小贴士》,为钟南山院士写颁奖词。

以上教学片段包含三个任务指令:第一,读已有的颁奖词;第二,归纳整合颁奖词的主要特点;第三,结合发现的特点进行创作。这是一个从吸收到消化再到释放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颁奖词里运用了排比、引用、类比的手法,语言生动、有气势。而除了叙事之外,更有对人物精神的评价,抒情性较强。如此,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这些特点完成了颁奖词的创作。

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或许学生并不能顺利、完整地归纳总结经验,但当教师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反思,他们也就逐渐养成了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当习惯逐渐养成、能力逐渐提高后,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高考改革教学改革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