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书法+”课程体系,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2021-09-24孙敏
孙敏
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笔者所在的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重视书法教学,以书法特色享誉全国。近年来,学校逐渐丰富书法课程内容与内涵,力求以“书法+”课程为载体,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
课程目标,明方向定重点
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单纯以技巧为主的书法教育是单薄的,为全面提升书法教育的实效,学校于2018年重构“博文书法”教育目标,修改制定了“书法+”课程目标:通过“书法+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书写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可以较为熟练流畅地写字;通过“书法+融合课程”,丰盈学校育人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通过“书法+”课程,提升办学品质,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区域领先、全国知名”的书法特色学校。
课程实施,借书道育全人
基础课程,夯实技能育品格。学校一直努力丰富书法课的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使用自编教学资料,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教授学生丰富的软笔书体(楷、隶、篆、行均在教学之列)。学校坚持让学生“软硬兼修”,保证学生每周一节书法大课习软笔,每天15分钟书法小课练硬笔。通过硬笔学习树立起汉字的骨架,软笔练习填充汉字的血肉,软硬兼修助推学生扎实掌握书写技能。此外,定期开展四个学习活动:赏名家作品,增强民族自豪;练书法作品,锤炼意志品质;讲名人故事,促进人格养成;演经典节目,体验文化精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能感受到书法创作之美,提升鉴赏能力,又能为书法家的高洁品质所感染,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温润了心灵。
融合课程,翰墨传薪聚精神。学校依据书法所固有的文化因素,将其自然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一是“书法+学科课程”。学校成立了 “汉字字源探究”“小古文诵画写”项目组,“书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书法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用金丝画拼成甲骨文图案、用剪纸呈现汉字由甲骨文到行书的演变过程、伴随《琵琶曲》静心书写、编排书法体操……形式多样的“书法+艺术”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涵育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二是“书法+研学课程”。通过“行走的书法”“云端漫步 ,研学甲骨”等研学活动,拓宽了书法教育的场域,使得学生不仅能实地学习书法家的故事、鉴赏书法作品,还能借出游的机会学习如何文明出行。书法融合课丰富了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形成文化认同的路径,同时将书法教育与学生的文化建构、精神成长相结合,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
课程评价,重多元共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校尊重个体的发展,采用多元的书法课程评价方式。如在“过程性+结果性”评价的导向下催生了书法九级评价体系;定期举行“师生现场书法大赛”“百名小书法家评选”“我爱书法故事比赛”等活动,以师带生、以赛促练,同抓共管,齐头并进。在“参与性+作品性”评价中,鼓励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创作中收获。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班班同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师生教学相长。
学校坚持构建“书法+”课程体系,以书法为核心,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有机融合,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书育德、以书启智、以书养性、以书健体,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立德樹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