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使雪落满舱》:好散文,就是好“妻子”

2021-09-24林颐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张莉雪落亲情

林颐

看到《即使雪落满舱》的书讯,“2020年中国散文20家”的副标题挺吸引我,主编张莉是文学领域专业学者、茅盾文学奖评委,她的选稿品位让我信赖。我有意一读,寻了书来看。张莉同时主编了《生活风格》,这本书我也一并阅读了。

结果有点意外,散文集比小说集更有品质。我读《生活风格》,第一感觉是大部分作品风格相似,都在写沉郁的现实主义作品;第二是“我”的密度太高,第一人称叙事太顺滑了,是有点懒惰的写法。《即使雪落满舱》反倒涉及的题材较广泛,历史随笔、生活感悟、漂泊日记、故乡怀念、亲情滋味、小品闲情、游记风物,兼而有之,作者们各展其才,表现了百花齐放的姿态。

李敬泽的《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看标题就觉察作者有腔豪迈气概,文中频繁出现“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以此句牵连上下文,李敬泽从《诗经》的“黍离之悲”引出对华夏文明的沧桑感慨。这是历史大散文的精英写法。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李修文的《遣悲怀》和贾行家的《误解,镜子》。以历史打底,没有李敬泽那么孤傲、炫耀文化。《遣悲怀》讲元稹和悼亡诗,夹杂着老周和妻子的故事。《误解,镜子》说贾谊,引入了作者与老徐就基层农村的一番对话。两篇都入世,是古今的对谈。

塞壬的《即使雪落满舱》,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纠结,我列为20篇之首。父亲曾是雄狮,在自己的地盘上行使统治权,不许人挑战,不许人侵犯,利用强权和暴力巩固他的权威。现在,父亲从狱中归来,毛色灰暗,走投无路,而从前的阴影尚未远去,那些伤害仍然留在心里,塞壬不断拷问,到底该怎样与命运和解?

亲情向来是散文大类,要写到塞壬这样的力度,极难得。亲情的写法也是最多样化的。邓安庆的《疫时回乡记》,讲述疫情期间的日常,邓式啰唆装载的是父母的絮叨和关怀。龙仁青的《布衣歌者》,把兄弟情谊与草原歌吟、自然文学相融合,是动人的好文。傅菲的《盆地的深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人情风物的描述带有小说的况味,韵致绵长。陈蔚文的《若有光》,写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从疾病写到了对“遗忘”的思索,是人生的大哉问。

亲情系着乡情。刘大先的《故乡即异邦》,从父子的小径漫步落笔,写父子情感,也写人与家乡的矛盾状态。故乡是我们的根。鲍尔吉·原野的《塞上曲》,风吹草低见牛羊,马鬃在燃烧,草原儿女的襟怀在飞扬。打工人的生活,漂是常態。袁凌的《北漂纪》,想来共鸣的人不会少。

我觉得,周晓枫是除了塞壬、傅菲写得最好的,《行云》写“空中飞人”的厌倦生涯,写他对世相的观察,也写到对无根的恐惧,对死亡的有所思。王川的《灵岛之约》和黛安的《翁丁记》,是常见的游记,胜在文笔和修辞的美感。

我记得,余光中把散文比作妻子,说她的任务很杂,一会儿到厨房去,一会儿要管孩子,散文可以很富于感性,也可以写成学术论文,赋予知性,散文甚至可以写成公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阅读《即使雪落满舱》,我见识了这位“妻子”的多面气质,内外兼修,在岁月里经历长久的磨砺和沉淀,方才有如此迷人的格调。

猜你喜欢

张莉雪落亲情
追寻两份立功喜报背后的故事
亲情的滋味
是讲述,也是辨认(外一篇)
雪落大地全收藏
雪落下来
腊梅
冬天里的温暖
On Some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雪落在雪上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