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杰尼索夫:来自俄罗斯的“老北京”

2021-09-24冯璐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使馆俄罗斯

冯璐

“如果你能在过去四五十年中找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例子,算我输。”今年7月,一场发生在国际学术论坛上的语言交锋,使得耿直的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赢得阵阵掌声。

杰尼索夫是一位满头白发的俄罗斯外交“老将”。50多年前刚开始学中文时,他经常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那句“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令他记忆犹新。此后,他多次来华任职,还自称是“老北京人”。

如今,年近70岁的杰尼索夫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引用《论语》力挺中国

在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声称“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于是就有了杰尼索夫那句掷地有声的回应。

“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有什么不对呢?”杰尼索夫紧接着拿中国传统价值观举例,“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谈过中国的价值观念,我最重视其中的两个观念,一个是公平,另一个就是平等,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杰尼索夫引用《论语》的言外之意不难理解: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如今,中国依然秉承这样的理念发展自己,造福人类。

在论坛上“仗义执言”之后,杰尼索夫第二天又率50多名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此前,他已同100多位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看过这个展了,但想带“麾下”工作人员再走一遭。在他看来,让俄罗斯外交官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伟大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带队参观过程中,杰尼索夫多次直接读出展板上的中文,并不时为使馆人员介绍中共发展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从展板上的一张照片中找到自己时,杰尼索夫笑着讲起了故事:原来,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当时杰尼索夫也随团来华,亲眼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里有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杰尼索夫说,他2019年曾率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代表团参观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是首位主动申请带一众同事前往该纪念地的驻华使节。

杰尼索夫在“友华”方面的“创举”还有很多。在他的牵头下,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还联合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录制中文歌曲《七律·长征》,以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被中国网友称赞为“最走心的礼物”。

中俄友谊的见证者

杰尼索夫和中国的缘分始于1970年,那年他18岁,刚开始在莫斯科学习中文。3年后,他作为苏联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的翻译实习生来到中国。在杰尼索夫看来,当时中国的年轻人彼此只是在发型或眼镜款式上有些不同,其他方面都很相似。

“那时我还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五年级的学生,中国国内情况和现在相比完全不一样。”杰尼索夫如此回忆。

此后他多次来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发深入。从“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深化战略协作驶入“快車道”,杰尼索夫可以说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见证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杰尼索夫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还专门请中国前驻俄罗斯公使周晓沛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钱益寿”,寓意“多财长寿”。到2013年就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时,杰尼索夫已是俄罗斯公认的“中国通”。

在中国,杰尼索夫时常重访数年前到过的地方,能明显感觉到这片东方热土的日新月异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小城镇没有高楼大厦,汽车也不多,而如今,在中国大多数地方都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许多对其他国家来说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都得到了实现。”他评价改革开放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

杰尼索夫还珍藏着俄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有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中国,他就向代表团负责人赠送这本书。“我告诉他们,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见地的想法。比如,书中提到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非常形象,也非常有益。”

当然,他对中国的支持并非仅表现在口头夸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杰尼索夫的中国朋友向他诉苦:“最紧缺的物资是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俄罗斯很快就对中国“硬核”援助总重量超过23吨的医疗物资。

杰尼索夫同时录制视频向武汉的医护人员致敬:“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祝愿各位武汉朋友们健康平安、百病不侵,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力挺中国的另一面,是他对一些西方势力的犀利态度。“离1973年我首次到中国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世界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仍面临很多困难、动荡和不确定性。”杰尼索夫说,从加强反恐合作,到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再到携手抗击疫情,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携手应对全球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务实的经济学博士

杰尼索夫不仅是外交“老将”,还是经济学专家。他1974年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学历背景带给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关键看这种制度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他还假设,如果当年苏联出现邓小平这样的人物,国家也许会走上不同的发展轨道。

杰尼索夫的经济思维也贯穿到他所从事的外交工作中。他很重视为俄罗斯争取外来投资,曾提出,由于商品贸易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俄罗斯希望把俄中合作的重点转到投资项目上,首先是公路、铁路、桥梁、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杰尼索夫也倡议俄中两国在科技创新年框架下加强卫生防疫合作,在多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按照杰尼索夫的评价,俄罗斯与中国在相互信任与支持、平等、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堪称典范的新型大国关系。

他表示,20年前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在20年后的今天,该条约的意义更加深远。“两国元首关于条约延期的声明,表明了我们履行承诺、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意图,这是着眼于未来的。”

在处理俄中关系上,杰尼索夫始终处在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状态。

他一方面自称“老北京人”,形容自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中国古代诗人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但这并不是我,我来中国其实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另一方面,他也务实剖析两国处境,得出的结论是,在对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判断方面,俄方立场更接近中国。从整体上看,“现在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结”。

猜你喜欢

大使馆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Writing skills praclice:A postcard from Scotland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