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生大帝与妈祖斗法传说故事的文化阐释

2021-09-24石奕龙

闽台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石奕龙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

在中国东南地区,甚至华南地区的许多地方的府志与县志中,谈到农历三月的“风信”“风潮”时,常有“三月……十五日真人暴,多风,二十三日妈祖暴,多雨”的记载,如康熙版《台湾府志》曰:“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乾隆版《续修台湾府志》讲:“三月……十五日曰真人飓,二十三日曰妈祖飓。真人多风,妈祖多雨。”道光版《晋江县志》记:“三月……十五日真人飓;廿三日,妈祖飓;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民国版《同安县志》说:“三月……十五日真人暴,多风;二十三日妈祖暴,多风。”《金门县志》说“三月……十五日真人暴,多风,二十三日妈祖暴,多雨。”嘉庆版的《惠安县志》记载的很简单,其卷二气候中的风信附记载:“三月初三、十五、廿三”都有风雨,这里所记载的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的生日,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的生日,三月廿三是妈祖的生日。换言之,该县志虽没有记录那几天有风雨之事,但从这些简单的记录,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简略的记载是来源于上述民间传说故事的。除了中国东南地区的府志县志有记载外,华南的有些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如广东珠江口香山县的道光七年版的《香山县志》卷四“海防”“附风潮”载:“三月……十五日真君飓,二十三日天后飓。”此外台湾、福建南部各地的民间也流传“三月十五,风吹大道公巾,三月廿三,雨渥妈祖婆花粉”“三月廿三妈祖生,风吹头巾,雨渥花粉”“大道公风,妈祖婆雨”“风吹头巾,雨渥花粉”等谚语或俗语。所有这些表述实际都是闽南人建构的关于保生大帝与妈祖斗法故事的缩影或提炼。有的文献也明确讲,这些民间俗谚的表述源于保生大帝与妈祖斗法的故事,如台湾的《苗栗县志》说:“市井神话,谓帝爷公(保生大帝)与海神妈祖为仇,每逢帝爷生日,妈祖必作风以吹其须;反之,遇妈祖生日,帝爷亦降雨以涤其脂粉。是以帝爷生日多风,妈祖生日多雨。”本文搜集了较有代表性的传说故事版本列表如下:

前述这几则来自闽台不同地方的传说故事的表述虽然有一些差别或变异,有的是互开玩笑,有的是婚恋不成,因恨而导致斗法,有的则以未请客的小隙而开玩笑来解释该地的妈祖诞日祭祀为什么提前。这些传说故事表述生动与否,全靠讲述者的文学水平,当然,如深究,其逻辑并不甚严密,但却表达了同一母题,它们都是说妈祖和保生大帝赌气斗法时,是以风和雨来作弄他者,所以,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生日时常刮有大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日时也时常下雨。总之,闽南人都说农历三月里的这种又是风又是雨的物候表象是妈祖和保生大帝相互赌气或耍性子斗法导致的。也因此,在闽台沿海、甚至华南沿海各地都有浓缩与象征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谚语和俗语流传下来,故这些地方的府志、县志多有记述。

这种民间传说故事实际上是闽南人地方知识体系对中国东南与南部农历三月里刮风下雨连绵不断的物候现象的一种地方的主位(emic)解释。因为当地的民众认为保生大帝吴夲和妈祖林默娘实有其人,他们都是北宋人,他们的生日均在农历三月里。但根据民间传说,妈祖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升天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享年27岁,虚龄28岁。而保生大帝吴夲则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殁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享年57岁,虚岁58岁。换言之,妈祖林默娘升天成神时,保生大帝吴夲才8 岁。因此,如果历史上实有其人,他们也不可能有这种因婚恋不成而反目的事。所以,这个民间传说故事纯粹是闽南人建构出来的。而建构这种民间传说故事的可能性就在于,他们俩的生日均在农历三月,而且都是北宋人,年龄也相差无几;同时,农历三月中国东南的台湾、闽南地区与华南的广东地区也的确经常有刮风下雨之事,因为这时是这些地区的雨季。所以,闽南人建构出这样一个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解释这种自然界的气候现象,使农历三月经常刮风下雨的纯自然现象得到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的文化阐释,而使这种刮风下雨的自然现象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搅扰并形成的无序现象,变成文化上有序和可以理解和解释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在一种“人为的”“文化的”或“主位的”世界秩序状态下进行。

这种变自然现象为文化秩序的文化解释形成后,一方面限定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在一种有序的文化状态下生活,即使无序的自然现象转化成了有序的文化现象。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其他的相关问题。

由于这一闽南的地方知识体系的解释,是以保生大帝与妈祖的二元对立的矛盾与冲突来解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因此,也建构了保生大帝与妈祖恋爱不成反目成仇或互相赌气开玩笑而形成对立的意义,这种象征、隐喻也影响着闽南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如在过去的闽南漳州府、泉州府和台湾府甚或广东的许多地方,虽然崇拜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宫庙遍布,敬奉天上圣母妈祖的宫庙也遍及中国沿海和有航运业务的沿河地带,但却很少有在一座庙宇内或同一神龛中共同祀奉这两位神明。其次,闽南人有供奉和崇拜本家姓氏的神明——“祖佛”的惯习,如姓林的人们多崇拜妈祖,这是因为妈祖姓林名默娘,所以许多闽台的林姓特别是“九牧林”姓称妈祖为“姑婆”或“姑婆祖”。吴姓的人们则多崇拜保生大帝,这是因为保生大帝姓吴名夲,所以许多闽台的吴姓也把他当作“祖佛”崇拜。例如在台湾基隆,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保生大帝吴真人诞辰纪念日,“是日吴姓宗亲聚会,设坛祭祖,拜祭(保生)大帝。”又如陈姓多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陈舜帝等,如厦门市同安区阳翟村的“浯阳陈”姓就供奉陈舜帝,而“丙洲陈”姓则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郭姓多崇拜广泽尊王郭忠福,如惠安白奇郭姓崇拜的主神就是广泽尊王。吕姓多崇拜吕洞宾、姜太公吕尚,如厦门市同安区吕厝村的吕姓,除供奉王爷等神明外,也供奉孚佑帝君吕洞宾和姜太公吕尚。

由于有上述传统习惯,也由于闽南人民间流传着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民间传说故事,并象征与隐含着他们俩之间有矛盾与冲突的意义,所以,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许多林姓村落绝少供奉保生大帝,而吴姓的村落也极少崇拜妈祖。究其原因,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传说故事,就是他们的主位文化解释之一。

总之,这一闽南人的民间传说虽然在文化上解释了农历三月中国东南甚或南部地区如福建、台湾、广东为什么有这么多风雨的现象,但也在文化上造成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有的吴姓村落因此不崇拜妈祖,有的林姓村落也因这种矛盾或冲突而不供奉保生大帝;从而也使大多数福建人和台湾人、潮州人、广府人或崇拜妈祖,或崇拜保生大帝,并形成绝大多数地方的妈祖庙中没有保生大帝的位置和保生大帝庙中没有妈祖的位置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福建、粤东和台湾的绝大多数地方,有的庙宇主神是妈祖,有的庙宇主神是保生大帝,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状况。

注释:

[1]道光十九年镌:《厦门志》卷四《防海略》,附“风信”,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2]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纂:《台湾府志》卷七《风信》。

[3]乾隆余文仪修:《续修台湾府志》卷十三《风俗·风信》,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507页。

[4]道光十年:《晋江县志》卷五《风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0页。

[5]民国十八年林学增等修,吴锡璜纂:《同安县志》卷二《纬候》,附“风信”,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64页。

[6]民国十年左树燮修,刘敬纂:《金门县志》卷十一《海防》,“风信”,《台湾文献汇刊》第五辑第一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7]嘉庆吴裕仁等纂修:《惠安县志》卷二《气候·风信附》。

[8]道光七年刊刻,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新修香山县志》,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661页。

[9]《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福建卷·同安县分卷》,厦门:同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第121页。

[10]凌志四主编:《台湾民俗大观》第三册,台北:同威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第178页。

[11]《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晋江县分卷》,晋江:晋江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第476页。

[12]《苗栗县志》(1959~1978年铅印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537页。

[1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同安县分卷》,同安:同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第54~55页。(同安县现改为厦门市同安区,大嶝岛现归厦门市翔安区管辖)

[14]张再勇:《大嶝风情》,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59~161页。

[15]凌志四主编:《台湾民俗大观》第三册,台北:同威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78页。另外,类似的故事,笔者也听过漳州地区龙海市人和泉州地区晋江市人讲过。

[16]《台湾庙宇文化大系》(五)《保生大帝卷》,台北:自立晚报社,1994年,第10~11页。

[17]《基隆县志》(1954年~1959年铅印本),《岁时民俗》,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5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