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情感呈现和心灵抵达

2021-09-24冯祖耀

出版人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爱记者团公益活动

文|冯祖耀

李书涵 著明天出版社出版:2021年5月定价:22.00元

早在2020 年8 月,我就经由一篇《“最小的善行抵得过最大的善念”——2020 暑期“少年行小记者团”赴贵州调研记》,知道了书涵和由她牵头的“少年行小记者团”。当时得知这一群中学生顶着炎炎烈日,在暑假里从大都市来到小山村,深入贵州调研支教,参加大山小爱的公益行动,就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心想这真是一群有想法、肯担当的小小少年。更没想到的是,2021 年5 月,17 岁的书涵竟把这一次调研经历的成果结集成书,出版了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报告文学作品《遇见——大山小爱的故事》。

《遇见》脱胎于小记者团在贵州黔西南地区的走访调研实录,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山小爱”,是一个公益性的支教组织,其目标是“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更持久的陪伴”。在书中,作者李书涵从六年前的一场“遇见”出发,以大山小爱的创始人周蓓蕾为采访原点,追踪采访了受公益活动辐射影响的各类人士——从管理者到志愿者,从村民到孩子,从镇长到厂长,多角度、全方位地勾勒出一幅心存善念、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群像,也以少年独有的敏锐和热忱,在诚恳的追问和诚实的记录中,探讨了公益活动的价值和乡村教育的缺失,同时关注到一系列社会问题。小小的书里有大大的思考,小小的爱也在大大的山里绵延不绝。

学者朱自强曾在《优质访谈的三个条件》一文中谈到,在采访前做足功课、具备专业素质、抓住每一个受访者的特质中的精彩之处,是优质访谈的三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遇见》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优质的人物访谈录。作者李书涵的调研行动早在2019 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一直到2020年暑期出行之前,还在反复调整方案、拟定计划,为采访做了充足的准备。而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她也表现出突出的专业素质:从开始照着早已列好的问题提问,到后来根据回答随机应变,又在采访结束后做了客观理性的梳理和总结,在成稿时还总能抓住每个受访者的精彩特质,刻画出一个个经历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遇见》时,我不由得想到柴静的《看见》,想起她曾在演讲时说:“采访是一场抵达。”借用这个概念,回顾这样一本举重若轻的《遇见》,少年作者李书涵除了呈现她所采访到的现实人生、所观察到的公益现状和乡村问题,更重要的,大概也是为了抵达——抵达本质、抵达人心、抵达成长。当我看到书涵不断追问志愿者支教的初衷、思考探究公益支教的未来趋势、想要知道公益活动给人带来的切实影响、发现家庭观念和成长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冲击时,我意识到她正逐步抵达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而在与受访者深入的交谈和相处中,她见证着善行给人和环境(教育生态)带来的改变,也理解着每个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建构和追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互通、共情和辉映;最终在完成这样一场堪称“艰苦卓绝”的调研行动后,“少年行小记者团”的每位成员,都经受了一场涤荡人心的成长洗礼,他们发现了世界的辽阔与生活的驳杂,看见了在远离都市的大山里,还有一群大人和孩子是这样艰辛而幸福地活着;也懂得了支教者“自讨苦吃”的甘愿——能给山区的孩子带来温暖和关怀,为留守儿童的心田种下梦想和希望,也就拥有了脚踏实地的成就感和溢出心口的爱与快乐。

作为参与者和记录者的李书涵,在《遇见——大山小爱的故事》里也完成了生命中一次极为重要的蜕变和成长。从呈现到抵达,她倾注了一个少年所能倾注的全部力量——关注、倾听、记录、思考和表达,甚至还在父母的支持下践行着善举,这样的用心和毅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即便在表述和思考上还稍显稚嫩,《遇见》也无疑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深思、能指引读者向光而行的正能量之书。■

猜你喜欢

小爱记者团公益活动
神奇校车
智慧机器人
公益活动证书
智慧机器人
智慧机器人
白宫记者团专机因蝉延误近7小时
新媒体背景下的红领巾记者团实践探索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记者团的困境和转型发展对策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