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谬、奇葩、有趣的艺术骗局

2021-09-23伊恩·塔特索尔

世界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造假者卢浮宫赝品

伊恩 ·塔特索尔

《有诈》

作者: [美]伊恩 ·塔特索尔(Ian Tattersall) /[美]彼得·内夫罗蒙特 (Peter Névraumont)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寅军

出版时间: 2021年5月

页数: 300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文艺复兴绘画作品。如今的参观者很难仔细观赏这件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不仅有敦实的围栏和粗重的天鹅绒绳将艺术爱好者挡在一边,一大群推推搡搡、拿着手机的游客更是让细心观赏的难度陡增。尽管你可以在安静的氛围中仔细观瞧近旁的另一幅达·芬奇画作《圣母子与圣安娜》,但要越过人山人海的头顶多瞥《蒙娜丽莎》两眼就全然要靠运气了。这只是针对想要观赏画作而言;在重重的电子防控和轮班守卫面前,想要窃取这幅杰作则根本无法想象。但在那个安保标准相对更为宽松的时代,1911年8月22日星期二中午,惊恐不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报告说,《蒙娜丽莎》从艺廊墙上消失了。

六幅《蒙娜丽莎》

卢浮宫立即闭馆进行搜查,工作人员在楼梯上发现了画作的空框。此外,法国的港口和东部陆上边界也一并封闭,所有离境交通都需要详加搜查。然而一无所获。调查工作进行得毫无头绪,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当时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也都短暂受到牵连。最终,流言甚嚣尘上:微笑的女士在俄罗斯、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甚至在银行家J.P.摩根的家里。

两年后,画作失而复得。一名佛罗伦萨的艺术品交易商联系到卢浮宫,说自己从窃贼手中取得了这幅画。这名窃贼名叫文森佐·佩鲁贾,是一位意大利艺术家,曾在卢浮宫参与绘画杰作的保护项目。

据报道说,佩鲁贾告诉警方,在发现失窃(当天博物馆就关闭了)的前一天即周一早上,他穿着工作人员的衣服进到卢浮宫里。进来之后,他直奔《蒙娜丽莎》,把它从墙上取下并退去画框,裹在宽松的工作服里,夹在臂下带了出去。另一种说法是,佩鲁贾在博物馆的一个衣柜里藏了一整晚。但无论如何,盗窃本身显然做得干净利落。

佩鲁贾的作案动机似乎有那么一点儿复杂。他告诉警方的版本是他想把《蒙娜丽莎》归还给自己和画作的祖国意大利,因为他认为这幅画是被拿破仑抢到法国来的——拿破仑的军队的确在很多国家犯下了类似的罪行。但是《蒙娜丽莎》却是达·芬奇本人带到法国的。

左圖:当荷兰的艺术品造假者汉·范·米格伦公开这幅维米尔的《以马忤斯的晚餐》后,它随即被吹捧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发现之一。右图:埃尔米尔·德·霍里的赝作由于克利福德·艾尔文的畅销传记《赝品! 埃尔米尔·德·霍里的故事,现时代最伟大的艺术造假者》而名声大噪。随后,艾尔文又伪造了隐居的霍华德·休斯的自传。当骗局被揭穿时,艾尔文被判有罪并处以两年半监禁。艾尔文对此事件的自述后来被拍成了电影《骗局》,由理查·基尔主演。

于是,当1932年《星期六晚报》的一篇文章中,记者卡尔·德克对整件事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解释时,一切看似也并没有很牵强。根据德克的说法,一个自称爱德华多的阿根廷骗子马尔克斯·德·法耶诺告诉他,是自己策划了让佩鲁贾去偷《蒙娜丽莎》,并且还将这幅画卖了6次!

法耶诺的计划相当缜密,他还雇用了一名娴熟的赝造画师,可以准确复制任何盗来的绘画作品——在《蒙娜丽莎》的案子中,需要仿造出达·芬奇使用的颜料在油画表面形成的多层釉质。根据德克的说法,法耶诺不仅在不同场合出售了这些伪作,还在窃案发生前,用伪作来增强潜在买家的信心,保证他们在窃案得手后能得到真品。

骗子会把受害目标带到一座公共美术馆,让他在某幅想要偷取的画作背面做一个隐秘的标记,稍后,法耶诺会向他出示一张带有先前标记的画布,声称是从美术馆里用赝品偷换出来的。

这个把戏其实是将复制品提前放到原作背后,等买家在上面做完标记后再取下。据法耶诺所言,这一招屡试不爽,他声称自己在窃取到《蒙娜丽莎》之前,就已经将其预售给了6名不同的美国买家。他们之后收到的当然都是赝品。

这些赝品在卢浮宫窃案发生之前,就已经通过走私运送到了美国。当时没有人会注意到它们,而稍后广为人知的窃案则为它们的真实性打了保票。它们被送到买家手里,换回大笔的现钞。法耶诺说,问题就出在佩鲁贾身上,他从自己这里偷走了窃来的《蒙娜丽莎》,并带到意大利。

法耶诺非凡诡计的故事引起了轰动,并迅速成为《蒙娜丽莎》失踪背后的真相。或许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毕竟佩鲁贾平淡无奇的版本多少过于平庸,配不上这幅文艺复兴的艺术珍品。法耶诺的版本更加生动夺目也更多人相信,至今仍有人不断重述,包括两本最近出版的书。

不过,《星期六晚报》上的故事版本仍然存在诸多疑问,比如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证实法耶诺此人的真实存在(虽然你能谷歌到他的照片)。只有佩鲁贾在《蒙娜丽莎》失窃案中扮演的角色似乎是明确的。此外,尽管法耶诺故事的真实性悬而未决,德克是否编造了这个人物和整篇报道也无人知晓,但今天挂在卢浮宫墙上的《蒙娜丽莎》应该是原作。

致敬还是剽窃?

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墙上可能挂着成千上万幅赝品画作。实际上,若要说艺术品造假不是世上最古老的行业,但它也必定是其中之一。古罗马的雕塑家复制了先前的古希腊雕塑,而来自后古典时期的艺术家则复制了他们的作品。当然,并非所有的赝品都是为了用来骗人。

从本质上讲,最伟大的艺术造假者是那些匿名艺术家:技巧娴熟,从未被发现,而其画作仍装饰着博物院的壁墙,被视为他人的作品。然而有一些真正伟大的造假者已经自成一格,实至名归地得到了应有的名声。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荷兰画家汉·范·米格伦。20世纪初,范·米格伦在海牙的皇家艺术学院开启了其颇为传统的职业生涯。他最初信手借鉴17世纪绘画大师的技巧,被公認为一名肖像画家。但这类艺术最终不再流行,到了30年代,范·米格伦转而用其绘画技巧来创作某些荷兰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从弗朗斯·哈尔斯开始,最后集中于维米尔的作品。范·米格伦千方百计再现旧的材料和手段,并将其自制的颜料用在真正的17世纪油画画布上。范·米格伦一心想要超越他的仿冒对象。最终他画了一幅号称是维米尔的画,名为《以马忤斯的晚餐》。这幅画作一经“发现”,就被不止一位权威专家誉为维米尔最好的作品。

范·米格伦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占领荷兰之后身败名裂。当时他的一幅赝作落到了赫尔曼·戈林手中。战后,这幅画被追查到范·米格伦这里,他因向敌人出售国家文物而立即遭到监禁。画家本人只有承认作假,并在法庭指派的证人面前创作一幅维米尔的作品,才能把自己从这项指控的最坏后果中解救出来。如果范·米格伦没有被迫做这些的话,天知道他的那些赝作在今天会得到怎样的评价。

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艺术造假者不仅仿冒了绘画作品,还仿冒了自己的身份。埃勒梅尔·阿尔伯特·霍夫曼1906年出生在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埃尔米尔·德·霍里度过的。他声称自己是显赫的匈牙利银行家族后裔,拥有大量私人艺术品收藏,现在必须将它们出售掉。

德·霍里接受古典主义绘画训练的时候,市场已经转而青睐更少传统元素的艺术表现方式。为了多赚点钱,德·霍里很快开始模仿著名画家的风格来作画,首先就是从毕加索开始。他后来坚称自己从来没有在这些画作上仿造签名。那他显然在和一群无良画商合作,他们仿造了签名。德·霍里在世界各地创作并售卖毕加索、莫迪里安尼、马蒂斯、雷诺阿风格的画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他的这些赝作被揭穿从而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随着越来越多他的赝作被揭露出来,德·霍里渐渐发展出了某种地下名声。最终在1969年,他与克利福德·艾尔文合作推出了传记《赝品!埃尔米尔·德·霍里的故事,现时代最伟大的艺术造假者》。讽刺的是,艾尔文自己稍后因为伪造了霍华德·休斯的所谓“自传”而名噪一时。

到了1976年,德·霍里住到了伊比萨岛上,在那里绘笔不辍,直到他得到消息,自己将被引渡到法国面临欺诈指控。德·霍里吞服了过量安眠药后去世,不过后来艾尔文指控他伪造了自己的死亡。

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德·霍里一直耿耿于怀的是自己作为一个独具才能的艺术家,却只能打着别人的名号卖画谋生(尽管如今这位造假者已经恶名远扬,但德·霍里仿冒的莫迪里安尼的画作只卖20000美元,而真迹售价则高达1.7亿美元)。他自我安慰道:“只要我的画一直挂在博物馆里,总会变成真的。”

细思的确令人恐极。要是连专家都无法分辨赝品和真迹,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不过奇怪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在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本质,而是在于我们固有的公平感。

因此,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前馆长马克·琼斯的一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赝品的不幸之处在于,总是被它们所不是的东西定义,而不是根据它们本身的价值来衡量。”

(责编:栗月静)

猜你喜欢

造假者卢浮宫赝品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