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陶都

2021-09-23瞿华娣周子钦周小东

江苏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蜀山宜兴紫砂

瞿华娣 周子钦 周小东

3  认识存在问题

一座城市的建立可能只需几十年的时间,而一座都城的形成则需要上千年的修为。“中国陶都,陶醉中国”这是一句令所有宜兴人自豪的城市口号,也是吸引八方来宾的闪亮名片,但真正让我们静下来认真审视宜兴当下陶瓷产业及其文化生态的具体现状,会看到不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积极制定对策措施。

3.1存在问题

首先是城市化发展与“陶都特色”、“陶都标志”的共生共荣问题;二是个别名陶、名品生存艰难的现状问题;三是宜兴陶瓷(紫砂)如何在国内同行业中确立应有地位以及更好走向国际舞台问题;四是行业营运诚信问题;五是经济化发展与陶都品牌及作用的认识问题。

3.2对策措施

(1)加强“自然生态”及“人文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宜兴地区(西渚、张渚、湖父和丁蜀镇)具有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前两年为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将湖父、张渚两镇合并成立“阳羡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我们认为西渚、张渚、湖父、丁蜀四地山水相连、文脉相通,所以应该将这些区域内的生态和文化空间一并打造,以此彰显宜兴优良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如何打造“文化空间”方面建议如下:首先是要明确文化空间的二根支柱式内涵,即人文历史和文化旅游。如果说人文历史是过去式,那么文化旅游则代表现在式。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挖掘过去式——展示当地昔日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思想;二是不断打造现在式——实践宜兴当下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当然要完成好这二大任务需要我们找准定位以下文脉和文眼。“文脉”有二条:一是南山山脉,西起太华山、东到丁蜀大潮兰山穷;二是画溪山脉,西起阳羡湖、东入蜀山蠡河入太湖。“文眼”就分布在一山一水之中,它们有距今七千三百多年的骆驼墩遗址、一千七百多年的小窑墩青瓷窑址、一千多年陆羽唐贡山茶、陆相山房、金沙寺、九百多年的东坡书院、筱王村“韩瓶”窑址、六百多年前墅龙窑、蜀山龙窑群等。利用众多“文眼”,我们可以打造三部历史文化情景剧:陶源、茶歌、壶魂。通过“骆驼陶韵、小窑瓷风、唐贡茶香、金砂调符、颐山寺读、供春抟砂、双龙献土、蜀山窑火、蠡河缸声、运河船歌、海丝遗珍、陶博揽胜”等分场剧目,力求打造出一个“水土相融、薪火相蕴、茶禅一味、陶文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空间,这一地处宜兴西南部的文化生态带将与“十四五”宜兴即将重点打造的东北部太湖湾科创带一起,彰显出一个历史的、生态的、艺术的、文化的、科技的新时代的中国陶都。

(2)加强产业规模及內涵品质的打造与提升

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宜兴陶瓷产业,我们认为应该具体分二种行业形态加以考虑:第一种形态是传统日用艺术陶瓷,如紫砂、均陶、青瓷等,重点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原料、技艺等)以及诚信体系建立与运行。建议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导、陶瓷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拟在“十四五”期间筹建“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认证中心”。其方针是:政府主导、行业参与、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其宗旨是:推动和引导宜兴日用艺术陶瓷行业健康发展、增强提升陶都宜兴对外影响力、知名度。具体操作是:分四步顺序实施到位。第一步首先建立“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原料检测所”,主要职能是对陶土原料成份(矿物组成及化学成份)、结构(内部晶相、气孔状态)、安全(国内外卫生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检测,以此解决“何谓宜兴陶瓷原料(紫砂)”这一问题;第二步是成立“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工艺鉴定所”,主要职能是对器物成型方式(泥片拍打、拉坯、注浆等)、器物质量(原料品质、工艺优劣)等进行评估,以此解决“何为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这一问题;第三步是成立“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价值评估所”,主要职能是对器物的应用价值(品类及功能)、艺术价值(造型及装饰)、人文价值(名人及名作)、研究价值(考古与科研)等进行评估,但不涉及经济价值评估,以此解决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分档定级问题;第四步是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前提下成立“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紫砂)认证中心”,主要职能是为通过前面三项检测、鉴定、评估工作的作品(原材料等)建立数据库,同时为作品(原材料等)出具认证书。我们知道要完成好上述工作有许多困难,但这一基础工程一旦建立起来,其意义将非常深远。第二种行业形态是工业特种陶瓷这一块,如结构陶瓷、压电陶瓷等,重点是新材质、新功能开发与应用。纵观中外不少地区和国家都很重视特种陶瓷研究生产,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众多领域。宜兴地区在重视传统日用艺术陶瓷外,还应加强特种陶瓷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陶都宜兴新发展的新动能。

(3)加强理论体系及文化自强的完善与实践

为加强宜兴陶瓷理论基础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宜兴市政府将“确立打造宜兴窑系”做为一项战略目标,几年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如拨专款建立“宜兴窑系”综合示范区、举办高端专题研讨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陶艺展览、出版专题理论书籍等,特别是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对“窑系”及“宜兴窑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窑系”是建立在“窑址”、“窑场”、“窑器”基础上的一个地域性陶瓷文化概念,它是“土、水、火、人”和谐发展一种特殊文化类型,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宜兴窑系”理论体系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如何加强完善这一理论,特别是今后工作中怎样体现、实践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文化工程是一个投入、投资工程,一个精力、时间工程,更是一个强基、铸魂工程。“十四五”期间有以下三项文化工程值得我们去开展:

(1)对骆驼墩文化遗址再挖掘、再考古工程

骆驼墩是目前考古发现环太湖西岸人类早期(距今7 300多年)生活遗存,延续至距今4 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该遗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2001~200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古队进场考古。当时仅对25万平方米遗址中的1 000多平方米区域进行了挖掘,发现颇丰,其成果被中国社科院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大重点考古发现之一。我们知道,浙江良渚文化遗址是经过多年多次的考古才有了今天“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的成果,我们建议应该对宜兴骆驼墩文化遗址再次深入考古探究,同时要认真规划遗址的保护及利用工作,真正让宝贵的文物活起来。

(2)对蜀山古龙窑群保护利用工程

2016年就提出过“关于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窑蜀山遗址申报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战略思考的建议”,时间虽然过去了若干年,但现在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建议具体内容如下:2016年2月,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遗产协调会,会议明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将其作为我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同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首批遗产点有29处,涉及范围在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四省8个设区市。据悉,浙江省龙泉市大窑一金村遗址以及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均已被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绸、陶瓷、茶叶和铜铁器4大宗。往国内运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而宜兴作为中国陶都,很早以前宜兴紫砂陶器与中国茶叶就一起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法国、丹麦、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成为了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客厅里最珍贵的陈设品。柄寸之壶、盈握之杯声誉骤起,形成了“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真实写照。

最早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宜兴紫砂陶器,被外国人称为“朱砂瓷”、“红色瓷器”。据史料记载,早在1670年(清康熙初),荷兰德尔夫特就出现了宜兴窑的仿制品。欧洲著名的“皇冠”茶壶作坊也有大量的仿宜兴陶制品。在当时喝茶盛行的英国,有个德怀特曾要求国王查理斯二世批准其生产制造“红色瓷器”的专利,国王果真批准了。后银匠埃勒尔兄弟在伦敦定居,并用坚硬的、与宜兴紫砂相像的红色粘土生产茶杯、茶壶时,曾被德怀特起诉侵犯其专利。这场官司见诸报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当时仿造宜兴紫砂陶(红色瓷器)的宝贵资料。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埃勒尔兄弟的茶壶作品,其造型特征与那时的宜兴紫砂壶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欧洲制造瓷器,是从模仿和学习宜兴的“红色瓷器”开始的。

法国资深紫砂学者、收藏家帕特里斯·万福莱,于2015年出版发行了《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该书译成中文约5万余字。他详细讲述了宜兴紫砂壶经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欧洲的历史、贸易方式、紫砂壶在欧洲不同时期的称谓以及装饰风格,列举了欧洲各皇室和私人对宜兴紫砂壶的收藏、欧洲陶艺家的仿品、宜兴紫砂壶对欧洲陶瓷艺术的影响力以及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受追捧、风靡的缘由,并且该书附有作者及欧洲有关博物馆收藏宜兴紫砂壶的照片共320张。图片都作文字说明,可谓老壶不老,历久弥坚,依然亮眼出彩。该书封面选用的一幅“双流壶”,就是1648至1670年在位的丹麦和挪威的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古董收藏品中最醒目的一件。

被国务院于2013年5月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丝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它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极为丰富,目前已采集的器物主要以日常陶瓷器皿为主,产地除了福建窑址、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外,也含有大量江苏宜兴等地窑址的产品。

明清时期传入日本的宜兴紫砂壶有很多,日本人奥兰田于1874年编著的《茗壶图录》里,收集了32件名贵紫砂壶图片资料,奥兰田认为阳羡砂壶“名于天下”,而且“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日本明治十年(1878年,清光绪四年),日本人鲤江高须派人到宜兴,聘请紫砂艺人金士恒到日本常滑市传授紫砂陶制作技艺,并由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寿3人跟随金士恒学艺。从此,这里陶业兴盛,其产品称为“常滑烧”,同时当地陶人把金士恒视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画像。

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在2015年8月宜兴举办的高端论坛上也指出:“宜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英国博物馆的地图上标注着当时中国三个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地,宜兴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在英国与荷兰看到大量史料都谈及宜兴茶壶,甚至提及当年欧洲仿宜兴茶壶的现象,同时在外国很多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中,她也发现了许多宜兴茶壶的踪迹。

大量资料史实证明,宜兴利用运河、太湖、长江等便捷内陆运输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制品运送至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源头城市之一,成为了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了宜兴紫砂陶的魅力,而且所产生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影响对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宜兴陶瓷制品的重要产出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宜兴蜀山窑,紫砂标本堆积十分丰富,是宜兴生产紫砂陶、宜均和日用陶的主要场所。其创烧时期从明代中期开始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延烧时间有近500年之久,成为了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烧造陶瓷品种最全、对外文化影响最广的窑址。2005至2006年,在宜兴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宜兴市文管办和宜兴陶瓷博物馆联合对蜀山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共揭示出了8座窑床,此外还有能分辨出的窑床近10座,有的龙窑窑床几乎是并列而筑,出土紫砂、宜均等各类标本3万余件。2015年由宜兴市政府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了“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暨《蜀山窑明清窑址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来自中国古陶瓷学会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及台湾等地的文博专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蜀山窑的考古发掘对理清宜兴紫砂工艺发展和传承历史、宜兴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等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宜兴陶瓷乃至中国陶瓷发展演变的宝库。蜀山窑出土标本中,许多器物的釉色、造型和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院以及南海沉船上的出水紫砂、均釉陶器风格一致,纹饰相同,为紫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期断代标尺,为今后宜兴紫砂和均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年代学标准。

近年来,为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15-2016年,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宜兴紫砂系列活动”,先后在泉州、厦门、青岛、广州、上海、杭州等地舉办了大型展览,重温“海丝”之路,传承“海丝”文化发展。

纵观世界陶瓷,中国作为陶瓷古国、陶瓷大国,陶的历史要比瓷的历史早数千年,而宜兴紫砂陶作为中国陶瓷杰出的艺术门类,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充当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技艺传承的使者。因此,鉴于宜兴蜀山窑无论从历史、规模、影响还是考古成果来看,都有着被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项条件,所以现建议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争取将宜兴蜀山窑申请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与龙泉青瓷相得益彰,实现中国“陶”与“瓷”在世界影响范围内的联袂呈现。这将对宜兴丁蜀镇全面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深入打造弘扬“宜兴窑系”,铸牢陶都地位、助推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提供有力抓手,同时也对江苏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实、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江苏海外影响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这一建议,有必要强调一下:蜀山窑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相比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可能性,值得我们宜兴人为之努力。

(3)整合宜兴教育科技资源,加快建立“陶都大学”工程

宜兴自古崇文重教,具有良好科教资源和人文优势,尤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陶都,宜兴应该有一所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大学——陶都大学。未来的陶都大学在担当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应具备为陶瓷行业提供科学研究等专业服务的职能,因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对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下宜兴陶瓷行业的基础科学,我们认为应该包括原料材质研究、产品研发、工艺改良等,其中材质和研发是关键。而这些研究功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由宜兴丁蜀镇一家省属事业单位“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及宜兴陶瓷公司下属企业内部设立的一些专门研究部门主要肩负,可以说当时它们为宜兴陶瓷行业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过境迁,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形势变化特别是企业转制改革推进,以上大多数研发机构都不复存在。但纵观宜兴陶瓷行业二十多年转型发展的艰辛路,虽有所生机,但要做大、做强、做优,仍需不断努力。为此我们建议,陶都宜兴需要有一个正规(官方)的陶瓷研究所,包括前面讲述的有关陶艺品“鉴证中心”均可以纳入陶都大学职能范围。当然,建立这样的大学需要大投入,更需要时间,但从长远看它必将为提升宜兴城市内涵、促进宜兴陶瓷行业健康发展、陶瓷文化持续繁荣作出贡献。

一炉窑火生生不息,一门技艺千年传承,在无数代宜兴陶人的努力下,一座“历史的陶都、艺术的陶都、文化的陶都”矗立在太湖西岸。正如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空形态,它包括我们生活的家园、地单霁翔所说:“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文化遗产,缺的是人文关怀。”千年陶都走过了华章溢彩的昨天,今天的陶都宜兴正面对着新的环境挑战和发展机遇。何谓“使命”?“使命”就是责任和担当,营造一个生态优良、文化丰厚的美好家园,让中国陶都永葆勃勃生机,是全体宜兴人民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蜀山宜兴紫砂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川游记之蜀山传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邹蕴芳
美丽的大蜀山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