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赏瓶“踏雪寻梅”的陶刻艺术和人文蕴涵
2021-09-23汤瑛
汤瑛
摘 要 在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陶刻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装饰手法,“曼生十八式”上面的铭文至今依然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哲理的思考。在后来随着紫砂壶的普及和爱屋及乌,紫砂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之外,逐渐成为了一种彰显人们艺术品味和凸显情感的重要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踏雪寻梅”赏瓶,是一件难得的人文雅器,既可以用来盛放书画卷轴,同时又可以陈列在客厅或者书房,供人们把玩欣赏,色彩的搭配把紫砂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陶刻的装饰充满了文人味、金石味和书卷气息,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赏瓶;踏雪寻梅;陶刻艺术;人文蕴涵
紫砂作为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間的材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同时古朴的色泽和粗粝的纹理也特别适合用来陶刻装饰。从紫砂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和文人雅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紫砂陶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篆刻等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外延。在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陶刻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装饰手法,“曼生十八式”上面的铭文至今依然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哲理的思考。在后来随着紫砂壶的普及和爱屋及乌,紫砂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之外,逐渐成为了一种彰显人们艺术品味和凸显情感的重要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1 紫砂赏瓶“踏雪寻梅”的陶刻艺术
这件宜兴紫砂陶刻作品“踏雪寻梅”(见图1)采用了赏瓶的设计形态,两种颜色的搭配使得整体看起来更加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特别是在梅花陶刻的装饰之下,给人一种淡雅隽永、气韵悠长的感受。此瓶圆润挺拔,瓶底置一圈足,更加显得亭亭玉立,颜色和瓶身也区别开来。同样与之遥相呼应的瓶颈部也是收束处理,灵动自然,摆放起来简洁大方,凸显品味。此瓶的关键之处在于陶刻装饰的题材和内容。“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宋代卢钺在《雪梅其一》之中的描写,其中的意思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的文章。其实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样的描绘充满了戏谑的手法,却把我们对于梅花的喜爱展示得淋漓尽致。赏瓶以此为素材,书法陶刻的字迹流畅隽永,如同诗中描绘的内容一般清新脱俗,上面刻绘的梅枝设计为大小两枝,星星点点的刀尖点缀,梅花在老树虬枝之间朵朵绽放,在寥寥几笔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梅花的傲雪盛开,仿佛有徐徐的香味袭来,恰恰应了主题“踏雪寻梅”,凭借着幽幽的清香而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踏雪寻梅”赏瓶,是一件难得的人文雅器,既可以用来盛放书画卷轴,同时又可以陈列在客厅或者书房供人们把玩欣赏,色彩的搭配把紫砂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陶刻的装饰充满了文人味、金石味和书卷气息,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内涵。
2 紫砂赏瓶“踏雪寻梅”的人文蕴涵
明代于谦在《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中写道:“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说的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经常被后来的文人记载在诗文之中,后用来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由此雅兴也在情理之中,世人总是羡慕他的悠然自得,殊不知正是在壮志未酬之后寄情于山水之间才留下了千古诗名,名留青史。紫砂艺术在汲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之后,从形态的设计和装饰的内容等等方面都深入地挖掘文化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在陶刻艺术的运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书法和绘画的结合。从技法的层面来看,紫砂陶刻以刀代笔、以坯为纸,通过深浅不一的镌刻和疏密相间的分布来更加合理地凸显出画面的立体感,让我们在把玩之中可以触摸到紫砂的肌理,给人以非常直观的艺术体验和感受。从精神的内涵方面来看,紫砂艺术品可以把古人的生活和精神寄托呈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这件紫砂陶刻作品“踏雪寻梅”正是在紫砂赏瓶上面,把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题材通过书法、绘画的形式呈现在紫砂载体之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作者通过踏雪寻梅的书法和绘画内容,言简意赅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文人追求和意境呈现出来,让我们在今天忙碌的社会节奏之中,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艺术的追求,感受到其中的人文蕴含,从而对于我们的未来有所启迪。
3 结 语
器物之美,终归于心。宜兴的紫砂艺人不仅仅具有良好的紫砂传统制作技艺,同时还有一定的书法、绘画艺术基础,还有全国许多的艺术家们慕名而来,在紫砂的艺术世界里相互的学习、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紫砂文化,让我们才有机会在享受休闲生活的时候感受到禅茶一味的东方氛围和体会到紫砂器的历史蕴含和文化韵味。
参 考 文 献
[1]周象芬.浅谈紫砂陶刻的文化及特性[J].佛山陶瓷,2015(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