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组织PEA15、MSI-2的表达与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2021-09-23李昱江张东丽钱云伏亦伟杨斌刘翠霞
李昱江,张东丽,钱云,伏亦伟,杨斌,刘翠霞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1]。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由于结直肠癌发病隐匿,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致使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肿瘤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靶器官之一[3]。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星形胶质细胞磷酸化蛋白15(PEA15)最初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被发现,其编码序列位于染色体1q21-22上,其基因序列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保守性[4]。研究表明,PEA15在肝癌、肺癌中高表达[5-6]。MSI-2是Musashi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7]。已有研究表明,在胃癌中存在MSI-2的异常高表达[8-9]。由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肝转移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异常有密切关系,PEA15、MSI-2水平可能反映结直肠癌肝转移情况和预后,但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组织PEA15、MSI-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转移、预后的关系仍缺乏相关报道。鉴于此,现分析PEA15、MSI-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南通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80例,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42~75(61.27±7.96)岁;原发癌部位:结肠114例,直肠66例;癌灶直径2~8(5.87±2.03)cm;组织分化程度:低分化42例,中分化57例,高分化81例;浸润深度:T1 39例,T2 59例,T3 51例,T4 31例;发生肝转移38例,未发生肝转移14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6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病程7~14(10.12±2.68)年;结直肠癌诱因:高脂低纤维饮食81例,肥胖84例,其他15例;分期:Ⅰ期48例,Ⅱ期71例,Ⅲ期61例;基础病:高血压35例,糖尿病29例;家族遗传史3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TDX-05YY-LS20141227),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且获取标本,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患者初次就诊,肿瘤为首次发生,病历资料完整;③患者本次就诊前未经过放疗、化疗及生物学治疗。(2)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及结直肠外其他脏器同时发生原发性肿瘤者;②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除肝脏外存在其他器官肿瘤转移者;③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预计术后生存时间<6个月者。
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结直肠癌组织PEA15、MSI-2表达检测:(1)检测方法:术中准确切取结直肠癌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以上的癌旁组织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处理,烘烤载玻片同时将蜡块组织切成厚4 μm的连续切片。上述蜡块组织切片经梯度浓度乙醇溶液水化,放置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各5 min;枸橼酸盐缓冲液冲洗后放入高温高压环境进行抗原修复10 min;滴加3%过氧化氢(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反应5 min,枸橼酸盐缓冲液冲洗;向切片中滴加山羊血清(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反应5 min以封闭抗原,分别加入兔抗人PEA15单克隆抗体、MSI-2单克隆抗体(购自英国abcam公司),4℃下湿盒孵育过夜,加入兔来源生物学二抗反应2 h,DAB显色(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苏木素复染,梯度乙醇溶液脱水中性树胶封片。以枸橼酸盐缓冲液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将已知阳性标本作为阳性对照,操作按说明书进行。(2)结果判定: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对结果进行赋分[10],每张切片在400倍显微镜(日本OLYMPUS,型号:CKX41)下随机观察10个视野:①染色程度计分,无着色0分,淡黄色1分,棕黄色2分,黄褐色3分。②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计分,≤5% 0分,6%~25% 1分,26%~50% 2分,51%~75% 3分,>75% 4分。将2项结果乘积作为总分,≥4分为阳性,<4分为阴性。
1.3.2 随访情况: 患者术后随访3年,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并根据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及随访期间影像学诊断结果确定是否存在肝脏转移。
2 结 果
2.1 不同组织PEA15、MSI-2表达比较 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EA15、MSI-2阳性表达率[62.22%(112/180)、71.11%(128/18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2.22%(22/180)、14.44%(26/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8、118.063,P均=0.000), 见图1。
2.2 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原发癌部位、癌灶直径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癌灶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灶浸润深度T1~T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见表1。
表1 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比较 [例(%)]
2.3 有无肝转移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表达比较 肝转移患者(3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阳性表达率[92.11%(35/38)、97.37%(37/38)]显著高于无肝转移患者(142例)[54.23%(77/142)、64.08%(9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18.299/0.000、16.166/0.000)。
2.4 结直肠癌组织中PEA15、MSI-2表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EA15阳性表达率与MSI-2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575,P=0.000)。
注: A.PEA15 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阴性,无着色;B.PEA1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C.MSI-2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阴性,无着色;D.MSI-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所示结直肠癌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相,包浆棕黄色
2.5 结直肠癌组织中不同PEA15、MSI-2表达情况患者预后比较 随访患者3年,失访12例(6.67%),完成随访168例; 至随访结束死亡64例(38.10%),存活104例( 61.90%)。PEA15阳性、阴性患者生存率分别为47.22%(51/108)、88.33%(53/6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55个月、34.31个月;MSI-2阳性、阴性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3.66%(66/123)、84.44%(38/4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5.07个月、33.73个月;经Log-rank检验发现,结直肠癌组织PEA15阴性、MSI-2阴性患者生存曲线显著优于PEA15阳性、MSI-2阳性患者(χ2=26.436、22.896,P均=0.000),见图2。
注:PEA15.星形胶质细胞磷酸化蛋白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11]。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药物的不断开发,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随之改善,但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仍低于发达国家。结直肠癌转移是造成患者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原因,相比其他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是一种侵袭性较高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12-15]。有报道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约为25%,全病程发生肝转移的比例高达40%~50%[16-18]。因此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机制,对于指导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EA15、MSI-2阳性表达率升高。其中,PEA15是一种分子量为15 kD的磷酸化蛋白,最初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被发现,后来研究证明,PEA15广泛存在于不同组织细胞中,具有调节凋亡、信号转导、调节糖代谢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蛋白[19]。Jiang等[20]报道,PEA15可通过与ERK1/2靶向结合,起到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近年来有研究报道,PEA15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但PEA15在肿瘤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21]。Tang等[22]报道,在肝细胞癌中PEA15可通过与ERK1/2靶向结合,起到促进肝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作用。Xie等[23]报道,在乳腺癌中PEA15可促进ERK磷酸化,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而Gawecka等[24]报道,在神经母细胞瘤中PEA15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本研究结果与Tang等[22]报道相符,结合文献分析PEA15可能通过与ERK1/2靶向结合,起到抗结直肠细胞凋亡、促进直肠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MSI-2是由32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其氨基酸末端序列有2个高度保守的RNA识别结构域,这2个结构域又分别包含2个核糖核蛋白,MSI-2的RNA识别结构域可以直接识别靶RNA,并与之结合,从而起到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25]。近年来研究发现,MSI-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26]。Choi等[27]报道,MSI-2可通过下调Bax,上调Bcl-2,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Sugai等[28]报道,沉默MSI-2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降低,P21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并认为MSI-2可通过促进周期蛋白D1表达,抑制P21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MSI-2可能通过下调Bax,上调Bcl-2,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周期蛋白D1表达,抑制P21表达促进细胞增殖等引发结直肠细胞癌变。
本研究还发现,PEA15、MSI-2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EA15阳性表达率与MSI-2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到协同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靶器官之一,但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研究结果提示,PEA15、MSI-2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PEA15、MSI-2可能通过调控ERK1/2、Bax、Bcl-2、周期蛋白D1、P21等促进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PEA15、MSI-2表达情况也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PEA15、MSI-2表达情况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PEA15、MSI-2异常高表达,两者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除此之外,PEA15、MSI-2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密切关系,PEA15、MSI-2阳性表达患者总体预后较PEA15、MSI-2阴性患者差,提示PEA15、MSI-2可能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昱江: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论文撰写;张东丽、钱云:实施研究过程,资料搜集整理,论文修改;伏亦伟、杨斌:进行统计学分析;刘翠霞: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试验数据,论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