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雅高速公路K1887+350段滑坡灾害分析与治理
2021-09-22张磊孔涛吴君艳
张磊 孔涛 吴君艳
摘 要:2019年雨季持续强降雨工况下,成雅高速K1887+385~K1887+540段冰水堆积层土质边坡发生滑坡,前缘鼓胀变形、后缘形成多道张拉裂缝,通过现场调查及地质分析,对滑坡早期破坏特征分辨、滑坡监测、应急抢险设计以及冰水堆积层土质滑坡处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冰水堆积层;滑坡;监测;应急抢险;抗滑桩;道路养护
中图分类号:U418.5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运营桩号K1887+385~K1887+540段原设计为土质挖方路堑,最大边坡高度约18 m,坡脚设置挡土墙支挡加固,墙高6 m,墙顶按1:1.5放坡,分级高度6 m,边坡平台宽2 m,坡口以上自然斜坡高度约32 m。2019年9月持续强降雨工况下,9月23日该段边坡发生蠕动变形,前缘鼓胀变形造成坡脚挡土墙发生位移、内测边沟挤压鼓胀破坏、行车道路面产生纵横向裂缝、中央分隔带处波形梁被推移,坡体中后部产生多道不连续裂缝、错台。边坡蠕动变形速率较快,9月26日滑坡后缘已产生大量张拉裂缝、侧壁形成剪切裂缝,并基本贯通,斜坡有整体滑移趋势,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详见图1)。
1 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以浅丘、平坝为主,相对高差不大。区内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位于公路右侧平坝,约480 m,最高海拔位于公路左侧斜坡坡顶,约548 m,成雅高速公路路面海拔约501 m。
1.2 地层岩性
主要出露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滑坡堆积层(Q4del)和中更新统冰水冰磧沉积层(Q2fg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中统灌口组(K2g)。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冰碛沉积层主要有卵石、漂石、粉质砂土、中砂、含卵石粉质粘土、含卵石粉质砂土,厚度约6.0 m~43.7 m分布不均匀。
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场区区域上地质构造形迹由成都凹陷、大兴隆起(隐伏背斜)和熊坡背斜组成。区位于成都凹陷西南段之南部,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小。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区内动峰值加速度0.10g,动反应谱周期为0.45 s,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1.4 水文地质
场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场区内斜坡地势较陡,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粉质粘土、粉质砂土和卵砾石层内,为松散层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风化裂隙中。
2 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计算
2.1 成因分析
地下水是诱发该滑坡的主要原因,连续降雨条件下地表水汇集下渗,导致土体容重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受区域地质条件的影响,土体的破坏将进一步加剧,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1)上覆土层第二系冰水堆积层细粒土粉质黏土、粉质砂土具有弱膨胀性,根据土工试验数据,土体最大自由膨胀率达到26%。
(2)土层结构分布不均匀,粉质黏土渗透系数小为隔水层,粉质砂土渗透系数大为透水层。钻探揭示含卵石粉质砂土分布深度一般位于路面结构层以下1.5 m~3.8 m,上部为含卵石粉质黏土,是种十分不利的结构。连续降雨的条件下,地表水缓慢汇集下渗,汇集至含卵石粉质砂土层中,局部排水不畅的条件下,自由潜水转变为承压水,将造成两土层接触面抗剪强度的急剧下降。
2.2 发展变化过程
对边坡进行受力分析,挡土墙墙趾下部为应力集中处,随着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墙趾下部首先发生塑性变形进入极限平衡状态,内侧边沟侧壁将受到水平向挡墙方向的合力影响发生侧向位移。根据现场调查K1887+450~K1887
+500段内侧边沟鼓胀变形严重,护栏外侧最大开裂宽度约10 cm(图2),根据破裂处土体的新鲜程度判断,裂缝的形成已持续一段时间,边沟破损、侧壁裂缝加剧了地表水的下渗。墙趾下部土体塑性破坏,应力调整、土体松弛,地表水渗入软化,该区域首先失稳产生蠕动,挡墙一侧土体发生主动土压破裂、中央分隔带一侧发生被动土压力破裂,滑面逐步贯通。滑坡抗滑段位于左幅路基路床区域,受路面结构层竖向荷载的作用反翘剪出口表现不明显,反翘推力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形成中央分隔带一侧的水平推力,造成左幅中央分隔带左侧波形梁护栏被推移(详见图3)。如未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滑坡将进一步发展,路面结构层受力挤压瓦解,产生网状裂缝,抗滑段滑动面逐步前移全部形成和贯通后,滑坡即进入整体滑动阶段。
2.3 滑坡稳定性计算
滑面确定:实测后缘裂缝发育范围设为滑坡剪入口;中央分隔带处目前已参与受力,该处设定为剪出口,采用简化毕绍普法,搜索最危险滑面。最危险滑面,从粉质黏土与粉质砂土接触面附近滑动,滑面深度与深部位移监测突变位置基本一致。
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取滑体土层饱和状态容重20.5 kN/m3。
按搜索滑面,采用传递系数法,按暴雨工况稳定系数0.99反算滑面力学参数,取值C=5 kPa、φ=19.104°,与土工试验统计值接近。
采用暴雨工况安全系数1.15进行控制设计,对主滑剖面进行下滑力计算,最后一块滑体剩余下滑力为661.30 kN/m,水平向分力为648.17 kN/m。
3 抢险应急设计
滑坡发生的时间紧邻70周年国庆,成雅高速将迎来车流量高峰,为保障国庆期间高速公路的不断道通行,同时控制滑坡发展变化、提高稳定性,取暴雨工况安全系数1.05进行应急抢险控制设计,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粘土回填夯实坡体裂缝、完善截排水设施以避免地表水汇集下渗,同时封闭左幅应急车道及一根行车道设置反压,以提高滑坡的稳定性。
(2)挡墙内侧设置3排φ168 mm钢管桩支挡加固,排间距1.2 m,纵向间距1.5 m,梅花形布设,防护长度130 m。
(3)同期开展滑坡监测工作,采用仪器自动监测和人工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仪器有雨量计、GNSS、测缝计、RTK和测斜仪等。
应急抢险施工期间经历多次降雨工况,滑坡未产生明显的滑动变形,国庆期间成雅高速的双幅通行,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4 永久加固处治设计
(1)修复、完善截排水设施,减小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在滑坡上部机耕道设置排水沟,汇集、疏导地下水;坡面上设置两排仰斜式排水孔。
(2)采用天然工况安全系数1.20,地震工况安全系数1.10和暴雨工况安全系数1.15对各剖面进行剩余下滑力计算分析。经综合分析比选,采用暴雨工况安全系数1.15进行控制设计,于临时加固钢管桩内侧(靠山侧)采用圆形抗滑桩支挡加固,直径2.5 m(详见图4)。拟设支挡位置水平向剩余下滑力较大,为节约工程投资,考虑桩前土体及施工完成钢管桩提供的水平向桩前抗力,根据多剖面下滑力计算情况调整桩间距分别为4 m、5 m、6 m。
5 结论与建议
(1)冰水冰碛沉积层细粒土粉质黏土、粉质砂,具有较大的自由膨胀率,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需特别加强路基、边坡的排水设计。
(2)道路养护过程中应加强边沟、中央分隔带的巡查。路堑内侧边沟、中央分隔带附近分别是路基应急集中、结构强度最弱的区域,往往最容易产生破坏。加强养护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分析、及时处理可减小地质灾害的影响。
(3)建议应急抢险工程措施应保证降雨工况滑坡的稳定系数不小于1.05,方能有效控制滑坡变形发展,保证临时工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雅高速公路K1887+350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2019.
[2]赵明阶,何光春,王多垠.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