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历史 以史育人

2021-09-22周智慧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9期
关键词:文物内涵历史

周智慧

摘要: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的《探访古代文明》教学为例,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历史文化类题材的教学思路:精选图片视频,鉴赏中华文明之美;挖掘文物内涵,探究民族文化渊源;礼赞先民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探访古代文明》;历史文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指出,小学生应“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1]。历史文化类题材内容在道德与法治五六年级教材中出现较多,这些历史文化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历史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以及国家、世界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但是,小学生缺少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历史文化类题材与小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因此很难使学生将生活体验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参与和体验的缺失使得学生对历史相当陌生。学对其认知、理解、接纳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往往沦为单向的“我说你听”。

对于历史类题材,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将历史内涵与文化意义更好地展示出来?通过哪些途径可促进历史内涵与文化意义的呈现?如何“拉近”历史知识与现代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穿越历史回到“当时”、沉浸在事件 “当场”,进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正确的史学观、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试以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为例,探索历史类题材的教学思路。

一、精选图片视频,鉴赏中华文明之美

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00后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智能时代,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的活跃,海量的图片与视频信息强烈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限于教材篇幅以及印刷技术,古文物或古文物的复原图片在教材中显得“小”、“老”、“土”,吸引不了抱着手机、平板长大的学生,他们的感官已经被像素高、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视频宠坏了。

鉴于此,我们在《探访古代文明》的两个课时采用了“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课时《早期文明发祥地》的新课导入,也是单元主题《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的导入,我们挑选了5张考古挖掘现场图片,这几张考古现场图片拍摄时间、地点、文物、人物各不相同,这些精美图片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学生专注观看时,老师旁白“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根溯源。让我们跟着考古学家的脚步,一起去探访古代文明”,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

我们还挑选了很多专业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文物图片、博物馆官网的遗址复原图,让远古先民的生活变得立体起来,使学生既像在课堂上研讨又像在博物馆研学,犹如身临其境。

近几年,短视频在短短几年内便势如破竹,凭借内容丰富、随处可得,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课余时间。当然,短视频也是学习知识、了解文化、增长见识、培养技能的一种新途径,大大提高青少年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效率。

精美的图片或视频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胜于老师苍白的讲解。《探访古代文明》的教材要求出现“我发现这些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这些文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个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选择了视频辅助教学,把贵州教育频道录制的“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加以剪辑,更加适应本班学情与本课教学需要。当同学们观看完视频 “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视频后,学生不假思考就把3种文字的起源时间、对应国家、发展现状分析得清清楚楚,可见视频在历史类题材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挖掘文物内涵,探究民族文化渊源

文物是有表情、有语言的,历史也是有温度、有色彩的。每个文物后面都有一段历史与故事,如果没有专业的讲解,它们神圣、神秘,但是又容易被忽略。怎样让学生看懂文物背后的故事与价值、感受文物的趣味所在,就要我们教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挖掘文物的内涵,从文物的具象引申出其背后的民族文化渊源。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语文和道法教材都浓墨重彩地推出甲骨文系列教学内容。在甲骨文光芒的映衬下,教材中与“甲骨”并列的“鸮尊”与“玉龙”的插图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其实它们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读懂它们,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鸮尊”是青铜器的代表,商周时青铜器的制造技艺登峰造极,每一件青铜器不但是艺术品,它们更是商周时期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青铜器所代表的青铜文化也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如“鸮尊”,既有呆萌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国家宝藏——妇好鸮尊》,便是对鸮尊最形象生动的解说。虽然经过剪辑,《国家宝藏——妇好鸮尊》呈现给学生只有短短的3分钟,但是 这个节目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吸引学生关注更多的历史题材的多媒体内容。

教材中出现了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外形古朴精美,制作工艺成熟,但我们不只是把它当作玉器欣赏,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我们带领学生品鉴玉龙的精美技艺,解读它的文化内涵,学生不仅领悟到玉龙的外在美,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的渊源和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龙文化。

在五千多年积累的文明与文物中,一件小小的物品也许很渺小,但當我们深入探究它们的内涵,定会有更多发现。

三、礼赞先民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历史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伟大隐藏在细节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于平凡中寻找不凡。例如《探访古代文明》活动园2引导学生了解“他们(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是如何建造的”,但是书中只出现了“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资源可供学生探究。虽然从图片上可直观地看出两地居民房屋不同,但“不一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经深入研读,我们发现这两处居民房屋深藏着古代先民的智慧,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教学片段2:

师:……半坡先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有什么优点?

生:……

师:大家有没有去过地下车库?在夏天时感觉怎么样?冬天呢?地下车库就是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它……?

生:冬暖夏凉。

师:对,半地穴式房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看,(出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子有这么明显的不同呢?

生:因为气候不同,河姆渡位浙江省,比较多雨。

师:对,因为两地气候不一样,两地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再一次显示出人类的……

生:人类的智慧。

师:河姆渡人发明了两项超级牛的建筑技术,一个就是榫卯结构。看,我手里这把小椅子,是我女儿10个月大刚会坐的时候使用的,现在已过了14年。这把小椅子不知道还能使用不?谁来验证一下?

请一个高大强壮的学生出来坐在椅子上。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结实,一点也不摇晃。

师:同学们,看,它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榫卯结构。

师:故宫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屹立不倒,就因为大量运用了榫卯结构。

师:(出示现代人铺木地板小视频)请细心观察两块板之间的拼接处,这是企口板技术。我们现代人铺木地板还在使用河姆渡人发明的企口板技术。

老祖宗几千年前的技术沿用到现在,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了不起啊!

生:古代先民真是充满智慧啊!

看似简陋的两间房屋,在师生的深入解读下,学生领悟了古人的建筑智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史育人”水到渠成。

如果文物会说话,那她一定能讲一千零一夜个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深藏着古人的智慧,带领学生读懂每一幅插图、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越多,他们就会對祖国爱得越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

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让我们拂去文物的岁月风尘,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更加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S].2012(1):4.

[2] 张蕊.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人民时评)[N]. 人民日报 ,2020-11-20(05).

猜你喜欢

文物内涵历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新历史
文物失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