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叶子挡住成长中毕露的锋芒
2021-09-22叶春雷
叶春雷
花比叶好看,这是常理。但是偏有人不这样看。南宋诗人罗与之有首《看叶》是这样写的:“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花虽好看,让人争先恐后,但容易凋零,是不是像富贵荣华,转眼成空?叶子虽寂寞无闻,但“绿影扶疏”,生命力特别长久,像不像人间烟火,淡而有味?罗与之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可以说,这是一个失意的人。这样一个失意的人,却没有消沉之气。他在叶中“看”到了恬淡而长久的生命活力,人虽归隐,心却是活泛得很啊!
文人的厉害,往往就在这里。他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并从中找到生活下去的源泉和动力。不消沉,不苦闷,叶子的清寂中,于是飘逸出淡淡而甜美的叶香。
事实上,不仅罗与之,别的诗人,也注意到叶子蕴含的特别的美。譬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起经霜的红叶,二月的红花毕竟阅历太浅了些,太天真烂漫了些。自然,不是说天真烂漫不好,但是,经历了风霜之后,那种从骨子里溢出的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宛若经霜的红叶,多么动人!罗与之说看叶比看花“意味长”,的确如此。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特别深沉的地方,罗与之说“看花应不如看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比起花的高贵、热闹、外扬,叶子显得谦下、清寂、内敛。但是,正如中国一句俗语说的:“笑到最后,往往笑得最美。”当“红紫飘零草不芳”之时,叶子却“绿影扶疏”,那份淡定中的坚持或者说坚韧,确实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叶子中,生命力最顽强的要算松柏了。孔子对松柏就特别赞扬,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个失败者。他四处游说,想要统治者采纳他的礼乐思想,但结果是“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但孔子始终是个精神饱满、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大约就是从松柏经冬不凋的气节中获得的启迪吧。
更难得的是,看似平淡的叶子,其实是深藏不露的。欧阳修《浣溪沙》词开头是“叶底青青杏子垂。枝头薄薄柳绵飞”,而晏殊《破阵子》中就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密密的叶子底下,藏着青青的杏子,藏着黄鹂的娇音,这叶子,显得多么生气勃勃。不事声张的叶子底下,有这样丰富的内容,这是逞艳于一时的鲜花,根本不可能具备的。叶子的平淡和日常的背后,暗藏着多么丰硕的人生果实。
童年夏日,我喜欢翻弄我家后园里那些长着粉刺的南瓜叶子。南瓜叶子很宽大,将南瓜遮盖得严严实实。但是,一旦翻开一片宽大的叶子,一个青青的或者已经金黄的南瓜就露出头来。叶子底下暗藏的南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我知道没有叶子的遮挡,南瓜不可能安静地长那么大而不受鸟兽或者行人的侵袭。叶子掩盖了南瓜的锋芒,而南瓜因此才长得那么大、那么甜。
在我们的成长中,不也需要一片浓密的南瓜叶子,挡挡我们毕露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