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定位
2021-09-22梁颖
梁颖
摘 要:贵州农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据各地“地脉、文脉”的差异性,对农旅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定好位。贵州农旅融合在空间上主要由5个融合区构成,即:以铜仁为中心的黔东“山地旅游+生态林业”融合发展区;以兴义、毕节为中心的“黔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地牧业融合发展区;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经果林业融合发展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红色旅游+特色林业融合发展区;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区。
关键词:农旅融合;空间定位;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43-03
贵州农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据各地“地脉、文脉”的差异性,对农旅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定好位。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根据区域功能差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位,每个区位选取1—2个核心区,以此为中心构建农旅融合辐射圈,充分发挥中心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圈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特有的区位“差序格局”,进而构建农旅融合全域式发展“一盘棋”。需要说明的是,5个融合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而是根据各融合区的大类特点进行的概念式划分。具体而言,贵州农旅融合的“棋局”主要由以下五大融合区构成。
一、以铜仁为中心的黔东“山地旅游+生态林业”融合发展区
铜仁素有“黔东明珠”之称,位于该融合发展区的梵净山是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之一,该区发展山地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 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是贵州最独特的一个地标,享有“黔东灵山”“生态王国”的美誉,原始洪荒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征,山顶云雾缭绕,山涧溪流潺潺,四周层峦叠嶂,森林是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覆盖率达95%,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显著,仅森林树种就多达406种,包含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树种,还有灵芝、猴头等真菌资源及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这里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山地旅游与保护生态林业“双赢”的天然优势。
铜仁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粮油、生态畜牧、茶叶、蔬菜、林特等产业基础较好[1]。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松桃、江口发展1 000亩以上生态茶园休闲农业带,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美称的玉屏发展成茶花泉油茶观光景区,延伸至国家级风景区九龙洞的十里锦江无公害蔬菜农事休闲区,以及特种林木、山野菜、百合、娃娃鱼、竹鼠、獭兔等梵净山特种种养殖业,堪称农旅融合的典范。
二、以兴义、毕节为中心的黔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地牧业融合发展区
以兴义为中心的黔西南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柔风习习,属于地球上宜居的生态宝地。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石灰岩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背景下溶蚀充分,使之成为西南岩溶最完整的集中连片区之一。这里有2万座山峰组成的万峰林,有世界上唯一的断裂地缝大峡谷——马岭河大峡谷,有“天下奇峰”——双乳峰,山地、丘陵、峡谷、溶洞、瀑布、温泉、河湖汇集此地,铺就了一幅自然生态的奇美画卷。2013年,纳灰村荣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4年,万峰林油菜花、顶效镇桃花、泥凼梯田被纳入农业部发布的108项“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中。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神奇壮丽的喀斯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丰富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具有国家甚至世界意义的复合型生态美。以“生态美”作为核心理念,可以把黔西南州的整体旅游形象再定位为:中国最美的生态旅游地[2]。
黔西南复杂而丰富的地域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使州内众多特色农产品呈现出“易地而竭、隔界不长”的现象,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3]。目前已形成了優质粮食、草地畜牧、经济作物、中药材等农业支柱产业,利用低热河谷、缓坡温凉、高山冷凉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黔西南州大部分农业旅游资源临近风景名胜区,或者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自身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达性[4],这也为农旅融合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以毕节为中心的黔西地区占据了贵州省“生态草场”的绝对优势,这里有威宁勺甫万亩人工草场、威宁凉水沟牧场、威宁百草坪草场等,其中尤以百草坪草场最大。因此,黔西既可发展成为贵州省大型畜牧养殖场,又可作为生态型农牧观光旅游地,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农旅融合“一举多得”效应。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不必到北方就能欣赏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体验牧民的生活,参与草原赛事和游乐项目;另一方面,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肉牛肉羊及肉、奶制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开拓当地农民致富之路。
黔西地区可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叠加起来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使农旅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经果林业”融合发展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有着与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其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共同构成黔南农旅融合发展区,其突出的旅游特色为民俗游、文化游。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州和以凯里为中心的黔东南州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揽胜,呈现“山水与村落共融、自然与人文共存的资源分布特征”[5]。因此,自然风光与农事民俗交相辉映构成黔南农旅融合的一大特色。
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1%。全区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集山、水、瀑、洞、林、石于一体,堪称生态奇观,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不仅如此,该区还是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的原住地,保留着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气息,是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融集地。黔东南州形成了北部以镇远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舞阳河喀斯特峰耸峡谷山水风光旅游区;中部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与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南部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与月亮山梯田景观旅游区[5],“北”“中”“南”三条旅游带均是按照“人文+自然”模式加以构建的,凸显了人文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