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喊出“埋葬日本”的日本人是谁
2021-09-22王敏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当日本举国被战争机器搅进狂热的漩涡中时,有一位日本教授凭着信仰的力量,以先知般的姿态严厉地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他疾呼:“为了实现日本的理想,请首先把这个国家埋葬掉!”
大声疾呼“把日本埋葬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中华腹地,开始了对华夏大地长达8年肆无忌惮的侵略。
1937年8月,一位日本学者不惜“以骨头做笔,以血汗做墨水”给日本《中央公论》月刊投稿,题目为《国家的理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视角出发,隐含地批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家精神总动员等,指出这是“违反国家的理想和国际正义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殖民经济学教授的矢内原忠雄。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举国上下被战争机器搅进漩涡,战争的狂热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矢内原忠雄的文章在当年《中央公论》第9期上刊登后,立即遭到禁止发行的处分。
10月,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土方成美专门召开了经济学系教授会议,集中炮轰矢内原忠雄所主张的“国家的理想”。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学习会”,也不是一个冷峻的“批斗会”,而是一个对矢内原忠雄的“驱赶会”。
12月1日,坚持日本“自我失敗”观点的矢内原忠雄因为不肯放弃自己的主张,迫于官方压力,不得不辞去东京帝国大学殖民经济学的执教工作。在辞职告别演讲中,他大声疾呼:“今天,在虚伪的世道里,我们如此热爱的日本国的理想被埋葬。我欲怒不能,欲哭不行。如果诸位明白了我的讲话内容,为了实现日本的理想,请首先把这个国家埋葬掉!”
就在矢内原忠雄辞职不久,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后发出愤怒谴责的第一声
1939年11月26日,在骏河台女子基督教青年会演讲时,矢内原忠雄激情地讲道:“不久前到我们基督教徒大会上致辞的陆军大将松井石根是南京大屠杀的最高指挥官。南京陷落时,他极大地冒犯了美国兴建的基督教女校——金陵文理女子学院。此事被报道后,给外国特别是美国的反日情绪火上浇油。对于这件事,如果基督教徒大会的主办方不知道的话,那就是严重的工作失职;如果知道和默许的话,那简直就是厚颜无耻了。这个事件的责任者,应该跪在基督教会前谢罪。基督教徒大会应该以日本基督教徒的名义要求他谢罪。但是,当时大会全体起立欢迎松井石根,这不是倒行逆施吗?而且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还是以基督教徒大会的名义举行,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无耻到家了。”
这是日本知识分子在南京大屠杀后发出愤怒谴责的第一声。
辞职后的矢内原忠雄并没有停止斗争,他创办杂志,在家里开办“星期六学校”,从基督教理念出发继续宣扬和平。他所办的刊物曾几次被勒令停刊,但他确信真理大于国法,多次变换刊名继续斗争。
“日本的良心”
被尊称为“人格者”(意指人格高尚)的矢内原忠雄,生于1893年。青年时代的满洲之旅决定了他一生研究与抗争的基调,立志成为专攻殖民政策的经济学者,批评日本殖民政策,并为基督信仰与大学教育鞠躬尽瘁。
矢内原忠雄记录下了满洲旅行中的沉思与感触:“当我在满洲看到被劳役的中国人,无法不为那些征服者、以及被征服者感到悲哀。我们不需要不义之财,我确切地感受到需要人道的殖民政策。”“比起利欲,日本应该更重视真理,以爱和正义对待邻国”……
在恶欲与野心中逆流而行,所需要的不只是道德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来自信仰与真理的永恒之光。高中时代的矢内原忠雄,渴望拥有一个“确实的人生”,却认识到“自己的无力、渺小、软弱、丑恶。对于爱的不足、理想与自身实际的差距、罪的意识”,并深感痛苦。在长辈的引导下,他成为一名基督徒。
在大学生涯中,读到《圣经·以赛亚书》第36至39章,矢内原忠雄深受启发,以赛亚这位先知,竟可以拯救以色列免于灭国之灾。以赛亚先知的呼声,成为矢内原忠雄学术生涯的榜样,在最黑暗的时代,他向日本发出先知的呐喊。
矢内原忠雄曾说:“理想虽然是无形的,却不是无力的。现实虽然可以歪曲理想,却不能消灭理想。”所以,矢内原忠雄因为坚持反军国主义受当局压迫而提出辞职之后,在困顿贫乏中,继续创办杂志,宣扬和平与基督信仰,这种无畏的道德勇气被视为“日本的良心”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矢内原忠雄立即被邀回东京大学任教,之后担任东京大学校长。然而,不论在何种境遇,矢内原忠雄始终坚持先知的使命,一生为传扬真理而发声。
1961年,矢内原忠雄因患胃癌去世,享年68岁。
(中国新闻网 王敏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