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一学段趣味情境识字教学研究
2021-09-22俞可文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趣味情境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第一,绘画室“画”字;第二,录音棚“唱字”;第三,故事大会“讲”字。
【关键词】趣味情境;识字教学;小学第一学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174-02
“化”本意是变化。甲骨文的“化”字,左边正立的人形表示“生”,右边倒立的人形表示“死”,这个字展现了从生到死的生命变化历程。这样富有深刻意蕴的汉字,能直观地表达生命力充沛的文化内涵。学习汉字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在感受文化精神。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
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大师章太炎在其《国故论衡》中就提出“小学就是文字和声韵之学”[1]。今天的小学也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将识字和音韵作为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重点。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识字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而趣味情境识字教学正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丰富有趣的情境识字课堂,会让学生爱上识字。
一、绘画室“画”字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类型,它有着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等特点,它充分体现了文字的图画美,如图1。著名学者周策纵先生曾请求出版社在他的出版书籍中保留“葉”字的繁体。《说文》云:“葉,草木之也。[2]”最早的是“枼”字,甲骨文是
“木”上三个圈,意思就是植物的叶子。周策纵先生认为这样的“葉”太美,便不愿使用简体的“叶”,因为简体的“叶”失去了文字的美感。无独有偶,著名诗人庞德在他的诗中将“旦”字解读为“闪耀的黎明在茅屋上(也作‘朝阳掠过我的屋檐)”,在他的眼中一个汉字不再只是一个字,而更像一幅画。
甲骨文具有图画美,教师可以借用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趣味识字。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八个字,就是一幅幅美丽、简洁、生动、古朴且意义深远的图画。
教师首先创设“画室”情境,让学生画出“日、月”二字的甲骨文,画完用彩笔上色,“日”字用鲜艳的红色,“月”字用明亮的黄色,呈现出“日月同辉”的美景。接着用蓝色和红色画出“水、火”,告诉学生“水、火”的用处,适当拓展“水火无情”的事例。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画“山、石、田、禾”,再拓展教学“人”的甲骨文形象,画上呈现的就是一“人”来到“山”下,遍地“石”头,旁边有绿油油的“田”地,那“人”正挥汗如雨地在田间种植“禾”苗,一副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甲骨文图画便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识字教学,直观且意蕴非凡,学生在画圖的过程中便将识字任务完成。
二、录音棚“唱”字
明代大文学家蒋焘的拆字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对字的拆解可谓精彩绝伦。字谜“新月一钩云脚下,残花两瓣马蹄前”,这样精彩巧妙的谜面之下,谜底竟是一个“熊”字。对对子、猜字谜能够将文字进行拆解和组合,由此构成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加之押韵产生的谜语的音韵美,这样的文字游戏被人们口口传唱,广受喜爱。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教学法无疑是符合其兴趣的识字教学方法。教师想要巧妙地让学生感知文字的趣味性和音韵美,可设置妙趣横生的识字教学情境——“录音棚”[3],以此引导学生仿照古人的文字游戏,在“录音棚”里创作识字儿歌,让学生用说唱的形式体验这种将图形、文字进行转换的益智游戏,从而掌握相关汉字。
如教学二类字“坐”,教师要引导“录音棚”里的学生认真观察字形,自编识字儿歌,如“一个土堆,两个小人,人字撇尖捺变点”和“两个小人坐土上,左一个,右一个,捺脚你别伸太长”。这样朗朗上口的识字儿歌,包含了整个“坐”字的字形,甚至连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囊括进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识字习惯来编儿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出现“一字多歌”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4]。
创作识字儿歌的初期,只要学生敢说敢唱就行,等学生熟练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创作要求,如识字儿歌要押韵,一字唱出多字,掌握识字迁移方法。
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明》这一课就是识字儿歌的典型示范,“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短短一首识字儿歌就教会学生“明、男、尖、尘、从、众、林、森”八个生字,同时也具有音韵之美。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唱出识字儿歌。
在这样愉快欢乐的“录音棚”中,从“说”到“唱”,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知汉字的形态美,从听觉上感知汉字的音韵美,学生识字的困难便迎刃而解。
三、故事大会“讲”字
教师还可以给汉字编故事,再将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来参加“故事大会”,从而让他们学会看字讲故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女”字。“女”的故事:“女”的字形是一个女人低着头,双手交叉跪坐着的姿态,如图2。
从“女”衍生出不少与婚姻及居家生活有关的字,其中与婚姻有关的字有“妇、妻、妈、娶、嫁、婚”等。“妻”字描绘的就是将发簪插在头上的女人。《礼记》记载,周朝的女子,年满15岁就开始戴发簪,好将头发绾成发髻,称为“及笄之年”,表示女子可以出嫁了。女子用手绾出一个发髻,再以两支发簪固定,就有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可以做妻子了[5]。
在古代,“女”字指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女孩子,女孩子出嫁后就称为“妇”。“妇”(婦)的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个“帚”,也就是扫帚。因为古代娶妻都要求贤惠,能操持家务,所以就造了一个“妇”,来表示拿着扫帚的女人的意思[6]。
这样“女、妻、妇”的故事便清晰了:从前,一位美丽的女子,绾上发髻插上发簪嫁为人妻,变作人妇。家里的大小事宜均由她操持,不久孩子便出生了,她成为了母亲,背上的孩子清甜地唤她“妈妈”,女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由“女、妻、妇、妈”编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个妙龄女子转变成母亲是这样的不易。教师可引导学生也用这四个字来创作故事,相信学生对“女”字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粗浅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来教学,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在识字时要“认其形,审其源”。
“绘画室”“录音棚”“故事大会”等情境的创设,使识字教学生动鲜活起来,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上识字教学。趣味情境识字教学不仅让识字变得有趣,而且还从字理字源的层面揭示了汉字的文化意蕴,真正做到了让“汉字之美”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内心。
部分汉字起源于情境,美丽的汉字“象形”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重回情境之中,让他们明白汉字既是文字也是图案,它是先贤卓越的创造。同时,趣味情境识字教学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一段中华文化史,如果说一种文字象征了一个民族,那汉字无疑就代表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管锡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廖文豪.汉字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6]邱昭瑜.有故事的汉字[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俞可文(1987~),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