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市三省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现状分析

2021-09-22景刘颖柳瑞叶田田冯逢

长江技术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创新

景刘颖 柳瑞 叶田田 冯逢

摘 要:通过比较长三角一市三省在经济与产业、人口、金融环境、科研投入等的数据指标,研究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一市三省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一市三省的分工定位与目标,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创新;区域协同

中图法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410

2019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使沪苏浙皖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及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将任务重心放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构建上,着力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对比一市三省在经济与产业、人口、金融环境、科研投入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能够更好地分析一市三省的分工与定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对此,本文综合比较一市三省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探究各省市在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过程中的现实状况。

1  沪浙苏皖优势与劣势比较

1.1  经济与产业

根据沪苏浙皖各省市的2020年统计公报,其中极大值为江苏省102 719.0亿元、极小值为安徽省38 680.6亿元,均值为61 178.3亿元。江苏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冲破10万亿;浙江省GDP重要指标走势优于全国;上海市GDP较上年增长1.7%,在总量上超越了安徽省;安徽省GDP虽然在一市三省中排名较后,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进一步加强工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发展。

沪苏浙皖近几年均呈现出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的情况,总体趋势为第一、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份额不断提高。部分省市连续几年超过第二产业份额,这种现象在上海市体现得尤为明显。从表1中数据可以得出,上海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增长态势;浙江省稳中有升、工业增速回升;江苏省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安徽省工业得到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发展,可作为其他省市第二产业转移的接收方,以发展本省经济。

1.2  人口流动与教育结构

如图1,江苏省以8 000万以上的人口稳居第一,且各省市近4年均保持了常住人口总体趋势上的正向增长,人口数量稳步提升,为构建科创共同体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长三角区域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不断提高,年均增幅在1%左右,可见一市三省对高技能人才任用的突出重视,提供了人才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会不断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注重水平也会不断提升,从政府层面来说,可进一步加大有关方面的投入和资金、技术等支持。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流动人口中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形成的互补性可以相互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

一市三省中,除浙江省外,其他各省市近几年的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没有突出的增长或下降趋势,确保了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数和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研究生等人数适当,是强大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军。一市三省中,安徽省全省就业人员总数减少,呈现下降趋势,且农民工总量占总就业人员的45.10%,占比过高,表明安徽省存在较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整体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3  金融环境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海作为国内外知名金融贸易中心,创新深入推进金融中心开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备。位于上海的金融机构众多,且持牌金融机构持续保持上升趋势,有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随上海市优良的金融环境将为长三角科技金融“添油加劲”。

苏浙两省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稳定,呈现金融信贷规模扩大、证券交易市场稳定、保险行业较快发展等特点。安徽省受限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社会融资规模及人民币存贷款情况相较于其他省市表现较为落后,但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

1.4  科研投入

结合图2数据及相关资料,上海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的平均值为3.90%,投入最多。较大数额的R&D经费支出有利于地方政府吸引高技能人才,促使其投入科学实验、科学实践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生产活动。

其中,以安徽省为例,2020年登记注册的科技成果共20 168项,较之前有一定提升。但综合来看,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项教育省市存在不足,可以中国科学科技大学为中心,不断发展,改善科技水平和资源相较于其他省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较为落后的局面。

2  一市三省的分工与定位

2.1  产业

通过比较分析一市三省在经济与产业、人口、金融环境、科研投入等方面的情况,能够看出江苏省的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全省53所高校为江苏提供了科研后备人才,人口优势使得江苏在制造业方面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江苏省相较于长三角其他省市而言科技与产业结合情况较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道路是江苏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方向,通过加快基础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推动前沿技术在相关产业方面的应用,继续保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江苏省在高新技术制造业方面发展势头强劲,工业运行稳中提质,新型材料、交通运输设备等产品产量实现疾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安徽省在工业方面成长迅速,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出力颇多,安徽省积极承接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配合沪苏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的分工协作当中,同时加快构建本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未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各省市通过联动互助,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推动長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建设。

2.2  技術

各省市在技术研究方面都投入巨大,上海R&D经费支出在一市三省中占比最多,其他三省的科研投入也逐年增长,可见一市三省深谙技术是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上海张江科技创新中心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长三角地区技术研究的两大核心阵地。浙江省凭借其领先的数字经济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优势成为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来打造更加高能级的创新合作平台,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协同构建;江苏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材料能源、人工智能制造等关键性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综合来看,上海、安徽在科技研究方面起主要的带动作用,苏浙在各自的优势领域继续扩大优势。

2.3  品牌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门面”,上海市担负着集聚力量和服务辐射的重任。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第三产业、良好的金融环境、巨大的科研投入使得上海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平衡。第三产业的领先优势使得上海的服务与贸易十分发达,良好的金融环境使得上海成为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门面,通过大力加强上海的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提升辐射能级,可以带动长三角其他区域共同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1],这就是上海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定位与发展战略。

2.4  创新环节

创新环节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市三省在创新环节都有一定的优势。与沪苏浙相比较,安徽的经济发展稍稍落后,但是安徽省依照自身优势定位本省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战略:依托现有的创新平台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安徽省的创新能力建设,扩大安徽省的产业集聚影响力。一市三省科技资源互通也会使得各省市在创新环节上更进一步。

3  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创新开发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三角地区拥有着前沿的科教资源优势:高校集结、科技创新类企业遍布、具备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布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然而与国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欠缺。继续提升长三角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强长三角地区科技水平总体提升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科技水平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省际差异[2]。一市三省各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人文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因地制宜,科学化合理化发展。同时针对本身存在的劣势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与其他省市进行科技资源交流联动,促进长三角地区平衡发展,从而推动长三角向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

3.2  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完善,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人才、设备以及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想要更好地“一体化”,合作是重点。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地区之间的协调,然而很多地区由于地方政府竞争[3],都会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形成合作交流壁垒[4]。这些壁垒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加剧了技术创新活动成本上升、资源严重浪费等社会问题。正因如此,生产要素自由有序的流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十分困难,科技创新产业的布局效率也变得低下。拥有着丰富科教资源和环境优势的长三角地区,如果能够建立好协调机制,使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科研成果进行更好的对接和共享,一定能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促进产学研进一步融合。事实上,长三角地区目前形成了一些科技资讯平台、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性机构,但这些机构却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服务项目单一和服务效率低下便是他们存在的问题。而建立一个运作全面、效率高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帮助不同地区、行业或者是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信息互通、技术互通、产品互通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  对策及建议

4.1  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及优势

长三角地区要抓住地理位置以及科教资源的优势,继续争取承担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支持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5]。同时,长三角密集高校以及高质量的科研基地不应仅限于科技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等,还要面向企业创新创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

4.2  发挥不同地域特色优势

发达地区应做到以强带弱,次发达地区要做到扬长补短,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人文等特点,一市三省要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化合理化发展。同样,关注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加强人才流动带动科学技术交流,从而提高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

4.3  注重创新区块建设和跨区域的协同

政府应设定切实可行的跨区域调控目标、完善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和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减少交流壁垒[6],降低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注重创新区块建设,通过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建设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形成创新区块,扩大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4.4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促进区域之间更好的合作与协调,信息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可以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者建立这一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尤其是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有了较为完善的共享平台,才可以帮助不同地区、行业或者是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信息互通、技术互通、产品互通,从而加快一体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N]. 新华日报,2020-04-01(006).

[2]赵菁奇,金露露,王泽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基于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的视角[J/OL].华东经济管理:1-7[2021-04-29].https://doi.org/10.19629/j.cnki.34-1014/f.201225007.

[3]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0,38(4):38-46.

[4]陈建军. 打破合作壁垒 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验区[N]. 第一财经日报,2018-12-19(A11).

[5]陈良雨.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6[2021-04-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10112.1148.004.html

[6]崔晓露.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1):73-75.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munity Based on One City and Three Provinces

Jing Liuying  Liu Rui  Ye Tiantian  Feng F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conomic and industrial,population,financial environment,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other data indicators of one city and three provin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e city and three provi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munity,and analyze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one city and three provinces. With the goal,discover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Yangtze River Delta;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al collaboration

收稿日期:2021-05-06

基金項目: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0327040Z)

作者简介:景刘颖,女,研究方向为财政与税收学。

猜你喜欢

长三角科技创新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3年12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