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产业渐行渐近
2021-09-22萧滢擎
萧滢擎
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普产业发展,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事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相关产业于科普化层面倾力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健全、有效的科普产业运行机制涵盖创意、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科普产业需以商业化外延平衡“科学”与“普及”,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并行,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并乐于接受的科普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市场价值转化。
提高科学信任度
据3M公司发布的2021科学现状指数(State of Science Index)年度调查报告,97%的中国人信任科学,崇尚科学的力量与作用,科学信任度位居接受调查的17个国家榜首,且远高于全球平均数据(85%),其中年轻一代的中国人科学素养更高。这样的数据实则受益于多年来教育领域的稳步发展与科普产业的逐渐步入正规。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将科技资源科普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在此之前,科创已经成为中国各个区域与城市竞争的新领域,中国科协早前推出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科创中国”,冀望通过聚焦“产学研金用”多方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众多城市都以跻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序列为荣,积极展开科普产业化、产业科普化的有益探索。由此,业界人士普遍认同,“科普产业的健康发展,可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科普事业发展,这是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趋势,亦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新时期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碎片化到专业化、规模化,公众对科技和文化的需求愈发强烈,开始注重科普产品的功能性价值与文化价值。因而有观点指出,可从供给侧着手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普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价值等渗入科普产业,融入科普产品的研发、设计、包装与营销等环节”,从而更好满足公众对科技和文化的共同需求。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在某届科普产业论坛上阐释了科普产业的魅力与活力所在,“数字科技使科普产业具有更广的可达性,跨界融合、多元化的融资、智能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能够体现出科普产业的活力。”他眼中的科普产业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策功能,未来将发展为智能化跨界的大众化产物。
化解产业化难题
實现科创奋斗目标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且有深度地开展科普工作,科普产业在此过程中做大、做强。按照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周建强的说法,科普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服务业、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密切相关,我国的科普产业呈“文化”、“转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态势。
早在数年前,我国科普产业的产值规模已达1000亿,但数百家主营科普的企业普遍体量不大、技术薄弱、研究浅显,盈利模式也较为混杂,直至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科普经营企业。从发展区域层面来看,各个地区与城市的科普产业衡量指标,多集中在科普场馆建设、科普活动开展与科普资源体系打造上,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表现出众,科普产业的规模、产值、综合效益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我国科普产业领域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业态为科普展览教育业、科普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网络信息业等,其中科普展览教育业表现优异,各类科普场馆与各级科普基地数量持续骤涨,但其质量确实有良莠不齐的情况且有同质化之忧;知名科普主题展渐呈品牌化趋势,比如已经连续举办9届的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每届的成交额都相当可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赋能,线上科普读物、科普动漫和影视产品、科普游戏备受大众青睐。
为破解科普产业的千亿蛋糕“好看”而不“好吃”的局面,不少区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打造将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融合且达到平衡的科普实体。一些科普产业链上的企业与机构开始形成联盟,携手发挥科普产业“政、产、学、研、用”的整体优势,促进区域科普产业资源整合,此举取得了一定效果。
将科普信息化和科普产业化有机融合,可构建大众化、社会化的科技传播体系、科创拓展体系。一个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细节是,不少国外企业热衷于建立科普基金会和修建科普场馆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虽然其主题不可避免地会向企业及所属领域倾斜,但仍在无形中增加了科普承载主体并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对科普氛围的营造带来助力。
尽管现况尚可,但令业界人士感到忧心的是,“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有赖于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的双轮驱动”,但科普产业不能依赖于科普事业的发展,对科普产业的认定与认证制度亟待完善,且需尽快建立起科普产品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