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聆听风口新声
2021-09-22竺钦
竺钦
我国是全球水运大国,海运规模持续壮大具备极强的全球影响力,内河货运量亦位居世界第一,但和其他水运强国相比,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尚有待加强。当下我国腹地经贸发展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要求,如船舶现代化与大吨位化、港口智能化建设与航道升级等。有运输领域人士指出,地理因素之外,经济布局的变化和现代交通体系的多样性确实让内河航运的权重受到一定削弱,但眼下的问题仍是加快构建干支相连的内河水运网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等优势,从而助益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助益制造业
高铁及高速公路的时代,内河航运仍有其价值所在。
更好发挥多式联运优势需要在内河航运方面挖潜助力,我国内河航运基础及资源方面较为丰厚,拥有长江、珠江、西江等主干河流,内河水系发达,江浙沪、苏北、两广、云贵等是传统的内河航运发达地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内河货运量达38.15亿吨,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长江干线是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输量最大的黄金水道之一。
但曾经壮阔的内河航运版图和还算亮眼的数据并不足以遮盖我国内河航运的尴尬境遇,其仍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里的短板与薄弱环节,航道总里程可观但三级及以上航道占比不到2成,远低于欧美航运发达国家。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一直关注内河航运领域的发展症结所在,“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内河航运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有力支撑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事实上这些问题涉及了内河航运的各个环节,“水运与其它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铁水、公水、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尚不完善;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等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岸电设施、清洁能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客船、危险品船等船舶老旧,技术状况较差。”此外还存在省市间内河航道规划建设步伐不协同、界河航道易出管理矛盾、瓶颈航道段特别是桥梁净空限制制约航道通航能力等问题。对此,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在谈及如何促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时表示,“主要是从市场主体的新实践、产业的新业态、行业管理的新探索、航运智能发展趋势以及路径、数字航道建设与推广应用、绿色航运和智能服务、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等方面,分析现状、研究问题,谋划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内河运输的距离和货量持续双升,在有条件的区域构筑公、水、铁空高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对区域经济及制造业有极大的助力。发展完备的内河航运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物流路径选择、提高物流时效,降低连通区域的基础原材料价格与产业运输成本,促进产业结构的地域性调整,丰富地区产业类型,完善产业结构。
并且,近年来数条干流的内河货运量稳步上升,有效促进了沿江、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内河航运可带动沿河产业布局和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可保障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物资交流,一般港口可为居民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发挥基础保障,依托港口的产业园区具有物流优势,港口的产业集聚效應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我国低运输成本的内河水运总量至今不到全国物资转运总量的10%,严重低于制造业强国,经济学者宋鸿兵认为,“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凭借低成本的水运来压低其制造业的成本。中国要想长期保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根本上压低工业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唯有水运才是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可靠手段。”他的观点是,“内河航运的振兴与发展将直接带动沿线的经济繁荣,促进全国经济资源更有效的大分工,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复杂度,创造出全球规模最大、层次最深的市场。”
绿色发展将提速
内河航运是古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其现代化发展与转型自然备受关注。
目前,发展内河航运获得密集的政策支持。2020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构筑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航运安全体系,从设施装备、安全监管、风险防控及能力建设等方面部署发展任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的《船舶进出港报告管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将航行于沿海、内河水网区域、内河非水网区域船舶全部纳入,实现船舶进出港报告管理在空间上的全覆盖,迈出沿海、内河船舶监管融合发展的第一步,为丰富水上船舶动态感知手段,带动内河水域船舶监管能力提升,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奠定基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也明确,“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多次提到内河水运发展内容,将其发展提升到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的高度。
内河航运是推动绿色低碳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内河航运可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并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压力和车辆尾气排放量。从船舶所用能源方面,90%以上的内河船舶采用传统柴油驱动,故而当前各内河航运发展较好的区域都在全面推进内河船舶的燃油质量升级,加快实现“三油并轨”。载具方面,数月前国内首艘64TEU内河绿色智能集装箱船“国创号”已在江苏泰州正式下水,其光环众多——“第一艘内河纯电池动力绿色智能集装箱船,第一艘采用船电分离、船岸协同智能换电的电动船舶,第一艘采用智能辅助驾驶的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第一艘采用无轴轮缘推进系统的内河船舶,第一艘满足绿色船舶三级认证标准的内河船舶”,每船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3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0吨,为内河船舶的下一步发展树立了新典范。目前我国内河航运的船舶数量为11.95万艘,随着“大吨位、高科技、环保化”船型的推广应用,其电动化市场前景广阔,但需要较为漫长的置换时间与大笔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