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渐入佳境

2021-09-22宿宁

产城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绿色

宿宁

对于中国而言,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有30年。要在短时间内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需要金融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规模超过100万亿元,绿色金融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在“碳中和”目标下,更多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被催生,亟需金融机构发挥资金融通的功能为绿色经济“造血”,也需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当然,对金融业而言,这增量空间虽广阔,但要在“碳中和”的洪流中,真正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个十足的挑战。

政策推动“自上而下”,市场实践“自下而上”

实现绿色远景蓝图,永远离不开系统规划与实践落地。“十三五”期间,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已初步完善。早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随后相继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制定了崭新且详细的路线图,于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如今,在绿色金融这条道路上,参与者众,有的早已蓄势待发,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绿色金融创新等领域打造出一个个绿色金融样本。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专业系统、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首支绿色金融債等相继出现,持续稳定地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今年1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被再次提及。“十四五”规划中,绿色金融也被明确需大力发展。可预见的是,为适应碳中和的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绿色金融体系将迎来进一步的完善成熟,更多金融产品有望实现井喷式发展,更多实现“双碳”目标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将出现。

创新金融产品

一直以来,在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银行贷款占据绝大比重。据有关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34.8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为20.0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7.5%。可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绿色贷款,是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融资规模连续增长,截止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2万亿元,占各类贷款的9.3%。且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了7亿吨,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

7月,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首次被正式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在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同时,众多金融机构也随之投入更大力度探索绿色债券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刺激了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近日,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成功承销10亿元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全国首单熊猫碳中和及乡村振兴中期票据,对募投项目所在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及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这也是工商银行在绿色债券融资领域展开的一次全新探索。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等创新品种将不断面世,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外,其它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也将逐渐成熟。

稳妥推进碳市场建设

作为节能减排有效的市场化工具,碳市场一直被全球各大经济体运用。在经过7+2试点运行后,我国碳市场已积累下丰富的地区经验,更大范围的碳市场交易蓄势待发。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覆盖碳排放量是试点时期的10倍。8月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7月16日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02万吨,累计成交额为3.55亿元。

尽管碳市场建设已在国内有多年试点基础,对于全国而言,这依然是一项新鲜的事物。黄润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强化市场管理,加强碳排放数据的质量管理,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当下,我国碳交易活跃程度或许还停留在有待加强的层面,但随着更多碳金融产品在政策刺激下落地发展,碳市场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行低碳投资,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撬动金融资源向绿色经济倾斜。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金融绿色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