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与《菌儿自传》
2021-09-22杨建民
杨建民
高士其出生在福建福州一個知识分子家庭,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925年,他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专研细菌病毒学。
1930年,高士其由美归国。后来,他通过陶行知介绍,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起,开始了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的工作。在这个时段中,高士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这篇作品,通过细(病)菌自述的方式,讲解它们的由来,在漫长时间里生存的情景,以及人类发现它们并与之展开斗争的过程……
《菌儿自传》的第一节“我的名称”中,“菌儿”这样自我介绍:“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荡。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得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这样对比下,人们对细菌这个肉眼不可见的东西,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感知。
为了让大众对细菌有更多认识,高士其在《我的籍贯》一章中,通过形象的描述,介绍了细菌喜欢待的地方:譬如有水之地,或直接在水里。通过水的传播,进入人的肠胃。“饱暖之后,又肆意捣毁人家肚肠的墙壁,于是乱子就闹大了。那个人的肚子,觉得一阵阵的痛……”这就是人们吃坏东西致病的表现及原因。这一点说明,人们饮食时,一定要注意细菌的侵袭,这是人类肠胃得病的一大关口。
细菌也有不大能好存活的地方:“干莫过于沙漠,那里我是不愿去的。埃及古代帝王的尸体,所以能保藏至今而不坏者,也就为着我不能进去的缘故。干之外再加以防腐剂,我就万万不敢去了。热到了60℃以上,我就渐渐没有生气;一到了100℃的沸点,我就没有生望了。我最喜欢的是暖血动物的体温,那是在37℃左右吧。”
高士其将细菌在人类身体内部的活动,用“呼吸道的探险”一大章,细致讲解。细菌通过鼻腔,进入呼吸道(人类或动物有时会打喷嚏,一些到达这里的细菌就被以这种方式排出体外)。这时,动物或人体内部的“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就起而发挥它们的抗敌(抗菌)作用。大部分细菌因此遭到阻拦。
为了给读者增多抵抗知识,高士其还介绍了一位德国医生提出的传染病“三原则”。即:一、“要在每一个得了这特殊的传染病的病者身上,捉到我这行凶的孩子(笔者按:细菌),而且它就捕的地点也应该就是行凶的地点……要在出事的地点常常发现的才是犯罪嫌疑人。”二、“这凶手(笔者按:原发细菌)要活生生地捉到,并且把它关在玻璃小塔(笔者按:研究器皿)里面……要永远保持那凶手的单独性。”三、“动物试验。拿弱小的动物作为牺牲品,把那嫌疑的菌犯注射进这些小动物的体内去,如果它们也发生同样的病状,那就是这特殊传染病的正凶之铁证,不能再狡赖了。”
读到这里,我们就大致知道人们在抗击疫情时,为何要对原发病体者不断追究的原因了。这也是人类抵抗时疫过程中的重要思路。
高士其以清浅、具象又活泼的文笔,给大众带来确切的关于细菌的知识。就算今天,这部《菌儿自传》仍然能够告知我们一些卫生习惯形成的缘由,这也是该作品至今仍然不断再版的重要原因。
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