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8月黄河下游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2021-09-22李姝霞王其英冀翠华梁钰

人民黄河 2021年9期

李姝霞 王其英 冀翠华 梁钰

摘 要:利用常規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0年8月3—4日黄河下游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场、触发机制和中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和冷空气影响是产生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强降雨第一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高层,是由云体范围大而孤立的MβCS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低层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低层,径向垂直环流的形成使上升运动持续发展,强降雨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MβCS造成的,TBB(云顶亮温)梯度大,地面辐合线、风切变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

关键词:大暴雨;环境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黄河下游

中图分类号:P458.1+21.1;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9.005

引用格式:李姝霞,王其英,冀翠华,等.2020年8月黄河下游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9):25-31,37.

Analysis of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August 2020

LI Shuxia1,2, WANG Qiying1,2, JI Cuihua1,2, LIANG Yu3

(1.Kaifeng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Kaifeng 475000, China;

2.Kaif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Kaifeng 475000, China;

3.He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mbient field, triggering mechanism and mesoscale system of a severe torrential rainfall process with localized extremely severe rainstorm which occurred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during 3-4 August 2020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minutely and hourly data of regional automatic stations, NCEP (U.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Forecast Center) 1°×1° reanalysis data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hoon lan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warm-humid airflow at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influence of cold air are composed of the favorable ambient fields for producing heavy rainstorm.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β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βC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severe rainfall.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evere rainfall, the updraft center i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large and isolated MβCS of clouds. The ground convergence line and low-level cold air provides the trigger mechanism, and the water vapor mainly comes from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China.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ascending movement center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s. The formation of radial vertical circulation makes the ascending movement develop continuously. The heavy rainfall is caused by the MβCS formed by the merger of multip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The gradient of TBB (Genting quite black bo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is large, the ground convergence line and wind shear provides the trigger mechanism, and the water vapor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Key words:  torrential r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trigger mechanism; Lower Yellow River

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南兰考位于黄河下游的拐弯处,泥沙易在此堆积抬高河床,阻碍洪水通行,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兰考附近决口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000年以来也有多次强降雨使河道发生险情。

关于暴雨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及物理量场和水汽输送特征等已有大量的研究,不同地域产生的暴雨既有共性又有很大的不同。邢峰等[1]研究了夏季黄河流域降雨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指出不同时期黄河流域降雨量与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相关关系。俞小鼎[2]分析了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认为台风低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强气压梯度导致通向华北地区的东南风、南风低空急流建立并加强是特大暴雨发生的关键条件。何立富等[3]分析了2004年7月10日北京突发性暴雨过程,认为主要影响系统是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强不稳定层结条件下,近地面层偏南风与偏东风两支气流的辐合及冷空气的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内能量锋区加强。毕明玉等[4]研究发现由切变强迫次级环流造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上方扰动,可能是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存在的原因。徐姝等[5]研究了冷池对引发新乡“7·9”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发现由层状云和对流性降雨产生的冷池出流形成的中尺度温度梯度导致地面辐合进而触发了对流,冷池出流与环境风场形成的假相当位温密集带为对流系统提供不稳定能量。薄燕青等[6-8]对暴雨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胡娅敏等[9-11]对暴雨水汽输送特征进行研究,都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另外有一些学者[12-18]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黄河、淮河、泾河和渭河等流域的暴雨及暴雨对河道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2020年8月3—4日发生在黄河下游豫东地区的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大,对流性强,预报难度大,对该区域的防汛安全造成很大压力。为了做到未雨绸缪,应完善黄河防洪设施和城市排水泄洪设施[1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HYSPLIT轨迹模型模拟等方法,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及对流触发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强降雨发生的原因,提高此类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为黄河和城市防汛提供更准确的气象服务。

1 天气实况概述

2020年8月3日夜间,黄河下游的豫东地区出现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开封东部、商丘西部和周口北部三市交界地区及新乡靠近黄河的局部地区,累计雨量大,自动站(含区域站)降雨记录显示,最大累计降雨量出现在兰考红庙站,达到272.1 mm(属特大暴雨),其次为兰考闫楼站(214.7 mm)。豫东区域站和国家基准站中,累计降雨量在50~100 mm之间的有64站,100~250 mm之间的有17站,250 mm以上的有1站。强降雨集中在3日20时—4日2时和4日2—8时两个时段,具有显著强对流特征,最大小时雨量(4日2时20分—3时20分,下同)出现在兰考红庙站(109 mm/h),其次为民权龙塘站(107.4 mm/h),红庙、龙塘站10 min最大雨量近25 mm。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大暴雨发生是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20-22]。2020年8月3—4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黑色线条为3日8时500 hPa环流形势及3日20时588 dagpm线(以下简称588线)位置,棕色线条为3日8时、3日20时、4日8时500 hPa槽线位置,黑色箭头为3日20时200 hPa分流区,绿色齿线为3日20时1 000 hPa显著湿区,黑色叉线为3日20时地面辐合线,绿色阴影区为3日20时—4日8时12 h暴雨、大暴雨区。大暴雨发生前,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维持“两槽一脊”环流型,贝加尔湖以南有一深厚低涡,低涡中心南伸为一低槽,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热带风暴级)在台湾以东洋面上生成,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增强,588线西脊点延伸至四川中部,其北界在河南境内黄河沿线摆动。豫东地区处于588线边缘,大气呈高温高湿状态,层结不稳定。3日8时,“黑格比”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与中纬度上游系统对气流形成擠压作用,使低涡和低槽移动速度明显减缓,大气不稳定度增大。850 hPa和700 hPa低槽位置相近,较500 hPa偏东偏北。200 hPa暴雨区上空处在西风急流显著分流区,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中低层辐合上升运动。3日20时,“黑格比”已接近浙江南部沿海,副高减弱,588线西脊点东退至湖北中西部,台风外围气流与副高边缘气流叠加,大暴雨区处在588线西北侧。郑州站探空资料显示大气处于饱和状态。3日21时—4日6时豫东地区出现强降雨,4日2时20分—3时20分兰考红庙站1 h雨强为109 mm/h,3时30分前后“黑格比”在浙江乐清沿海登陆,台风登陆时间与豫东降雨集中时段相对应。4日8时随着“黑格比”北上,副高东退减弱,低槽东移北缩,豫东地区强降雨结束。

地面图上(图略),3日8时河南处于鞍形场中,14时河南西北部山区有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云团,20时河南气压场转为东高西低形势,有利于降雨的产生。随着“黑格比”西移接近东南沿海,东南暖湿气流输送到豫东地区,中尺度辐合线向东南移至豫东并加强,造成21—22时兰考和杞县强降雨,23时中尺度辐合线继续东移,商丘和周口地区出现强降雨。4日2时有新的辐合线在兰考生成,致使兰考4日2—6时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4日8时台风北上,豫东地区转为东北风,辐合线消失,强降雨结束。

综上可知,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和冷空气影响是产生大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强降雨的影响系统。

3 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

3.1 不稳定条件

豫东地区前期受副高增强影响,高温高湿,为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温湿环境。分析3日8时郑州站探空图发现,其上空存在强不稳定层结,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均较低,湿层深厚,对流有效位能达4 609 J/kg,潜在不稳定能量特别大;近地面—700 hPa有暖平流输送,700—500 hPa中高层有冷平流输送,使风暴区下沉气流加强,这种配置有利于大气层结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K指数为31.2 ℃,SI指数为-3.69 ℃(K、SI指数用于判断热力稳定度),近地面对流抑制能量较小(32.9 J/kg),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3日20时台风接近浙江沿海,其外围水汽和能量不断输送到豫东地区,等饱和比湿线与湿绝热线逐渐接近重合,相比8时大气不稳定能量变化不大,对流抑制能量进一步下降为6.3 J/kg,近地面有冷平流输送,受中尺度辐合线影响,3日21—23时第一阶段强降雨发生。分析4日2时订正后的兰考站探空图发现,兰考仍维持大的不稳定能量,对流有效位能1 507 J/kg,自由对流高度特别低,触发对流需要的外力更小,K指数为44.1 ℃,SI指数为-3.0 ℃,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大,近地面到中层风向顺时针旋转,为再次产生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8时不稳定能量迅速减小,已不利于强降雨发生。

3.2 水汽条件及水汽输送轨迹

3.2.1 水汽通量与水汽汇聚

利用NEC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分析豫东大暴雨区上空水汽输送及汇聚情况。图2为3日8时—5日0时兰考站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高度—时间剖面图。3日8时近地面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位于950—900 hPa之间,达20 g/(cmhPas),中高层水汽通量较小,与西北和偏西水汽通道水汽条件较差吻合;20时中高层水汽通量增大,大值中心位于600—500 hPa,中心值大于10 g/(cmhPas),高空水汽通量的增大有利于对流垂直向上发展,为第一阶段的强降雨输送了充沛水汽;4日2时中低层水汽通量迅速增大,700 hPa以下层次大于10 g/(cmhPas),为第二阶段强降雨输送了充足水汽。

3日8—20时大暴雨区800 hPa以下以水汽辐散为主(见图2(b)),其上水汽辐合逐渐加强,3日20时前后,750—500 hPa之间水汽辐合达到最强,中心值为-8×10-7g/(cm2hPas),这与王宝鉴等[23]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强于张芹等[24-25]研究得到的水汽辐合值。20时后,低层水汽通量散度逐渐转为负值,水汽在大暴雨区上空低层汇聚,第一阶段强降雨开始。4日2时前后低层水汽汇聚进一步增加,1 000—9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小于-4×10-7g/(cm2hPas),中低层水汽辐合加强、水汽通量大,第二阶段强降雨开始。6时后水汽辐合减弱,水汽通量减小,强降雨结束。

分析可知,第一阶段强降雨出现在台风登陆前近地面、高空水汽通量较大且中层水汽通量快速增大的时段,同时存在水汽辐合。第二阶段强降雨出现在台风接近登陆时及登陆后地面到高空水汽通量均较大、近地面有大值中心且低层水汽辐合较强的时段。

3.2.2 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

HYSPLIT轨迹模式通常用来追踪气流所携带粒子或气体移动方向,也可用于分析水汽的输送轨迹[26]。应用HYSPLIT水汽输送轨迹模型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及输送特征可知,3日8时大暴雨区还没有建立来自海上的完整水汽通道,20时低层来自海上水汽通道已经建立(见图3(a)),850 hPa水汽輸送始于东南沿海,中高层水汽输送通道始于四川东南部和广西东北部,水汽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层水汽已增加,与水汽输送轨迹模拟结果吻合。4日2时,500 hPa以下水汽通道均始于东南沿海(见图3(b)),水汽输送在不同层次分为两段:500 hPa上第一段由东南沿海到重庆中北部、第二段由重庆中北部折向偏东方向输送到豫东地区;700、850 hPa上水汽通道基本一致,第一段从东南沿海到湖南北中部,第二段由湖南北中部折向偏北方向输送到豫东地区。4日8时台风北上,700、500 hPa水汽通道起始点已经退到陆地上,850 hPa水汽通道起始点虽然仍在东南沿海,但此时输送已很弱,水汽通量减小,降雨趋于减弱。

4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及其演变特征

4.1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

4.1.1 动力触发条件

从8月3—4日不同时刻过暴雨中心沿北纬34.9°所作的垂直速度纬向剖面图上可见,3日8时(图4(a))豫东地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较弱,20时(图4(b))高空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移近使上升运动显著增强,300 hPa以下均为上升运动,上升运动中心位于700—500 hPa,上升速度为-0.8×10-1  Pa/s,东西两侧为下沉运动,与上升运动相比较弱,这种上升运动特征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发展,此时对流云团已由豫中移入暴雨区并发展增强。垂直方向上,低层为弱的东南风,中层为弱偏南风,500 hPa上为较大的偏西风,750—500 hPa之间风速差16 m/s,风向夹角近90°,风切变较强。从低层到高层有暖平流向高空输送,较强的风切变使上升运动得以持续。4日2时(图4(c))低层上升运动区向大暴雨区扩展,上升运动中心下移至900—750 hPa之间,上升速度仍为-0.8×10-1 Pa/s,400 hPa以上为弱下沉运动,这种配置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抽吸作用,增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大暴雨区东侧为强的下沉运动,下沉速度为1.8×10-1 Pa/s,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交界处形成径向垂直次级环流(图4(c)虚线框所示),由于次级环流的存在,垂直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因此暖湿空气不断进入大暴雨区上空。4日8时(图4(d))豫东地区600—300 hPa维持弱上升运动,中低层已转为下沉运动,强降雨结束。梁钰等[27]研究表明,夏季暴雨区水汽垂直速度和不稳定度明显高于春季暴雨的。

4.1.2 辐合线的触发作用

利用地面区域站1 h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简称辐合线)的发展变化,3日14时辐合线在河南西北部生成(图5(a)黑色点线所示),其经过地区有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并产生降雨,20时辐合线移至开封地区,辐合线北端后部有中心为3.7 hPa的3 h正变压,说明有冷空气影响。20时辐合线北端850 hPa上有中尺度涡旋存在,冷空气影响和850 hPa涡旋使地面辐合线增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其上空发展。4日0时辐合线东移减弱,第一阶段强降雨天气减弱结束。

随着“黑格比”靠近浙江乐清沿海,其外围东南暖湿气流输送水汽和能量到豫东地区。4日0时后在河南新乡地区又有辐合线生成发展,辐合线相对第一阶段尺度更小,2时接近兰考(图5(a)蓝色点线),3—5时移至兰考并在此加强稳定维持,其后侧激发产生新对流云与前侧云团合并,3—4时辐合线前暴雨区地面风切变大(图5(b)点线所围区域),有利于触发并维持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强降雨产生,第二阶段的强降雨范围较第一阶段减小。由此可知,辐合线稳定少动,其后侧不断生成新的对流云团,前侧地面风切变大有利于对流发展和触发强降雨。6时辐合线东移减弱,第二阶段强降雨减弱结束。

4.1.3 冷空气的触发作用

从不同时刻1 000 hPa温度平流变化图上可见:3日8时(图略)豫东以弱的暖平流为主;14时(图略)河南中部地区冷平流增强,冷平流中心西部的南北两侧分别有对流云团产生,豫东位于冷平流中心东部,冷平流强度为-4×10-5~-6×10-5 K/s,开始有弱冷空气影响豫东;20时(图6(a))冷平流中心东移,豫东西部地区冷平流强度增至-6×10-5~-8×10-5 K/s,冷空气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移动到该地区并加强;4日2时(图6(b)),豫东转为弱暖平流,兰考处在暖平流的边沿,以北为冷暖平流的交汇处,促使新的辐合线生成;4日8时(图略)豫东地区再次转为冷平流。从沿北纬34.9°过兰考所作的温度平流垂直剖面图上(图略)可见,大暴雨出现前,豫东大暴雨区低层冷平流增强,高空以暖平流为主,3日20时(图6(c))豫东大暴雨区1 000—930 hPa为强的冷平流中心,平流速度为-12×10-5 K/s,700—300 hPa暖平流较强,低层冷空气加强了抬升作用,触发了第一阶段强降雨,这与陈红霞等[28]研究结果一致。4日2时,豫东大暴雨区地面温度降低,而此时低层转为暖平流(图6(d)),1 000—930 hPa为暖平流中心,平流速度为8×10-5 K/s,500—600 hPa转为弱冷平流,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形势为第二阶段强降雨形成积累了不稳定能量。

由此可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低层冷空气为第一阶段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触发机制,第二阶段强降雨触发机制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风切变。

4.2 中尺度系统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将水平尺度在25~250 km之间、生命史3 h或以上、云顶亮温(TBB)≤-32 ℃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定义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βCS)。大暴雨的产生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移动和维持有关[29]。

4.2.1 第一阶段MβCS演变特征及其与强降雨的关系

利用FY4A红外云图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第一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分析发现,8月3日14时在河南西北部辐合线附近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并迅速发展成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即云团A。3日20时云团A随500 hPa引导气流缓慢向东南移动,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移动方向一致,云体密实,中心TBB为-60 ℃;21時30分云团A中心移至豫东西部(图7(a)),TBB最小值为-75 ℃;22时TBB最小值为-78 ℃(图7(b)),在云团A的后部,强降雨天气自西向东移动,兰考红庙和民权龙塘站1 h降雨量超过100 mm。第一阶段强降雨大都出现在TBB为-75~-78 ℃的区域,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位置吻合。4日0时云团A进一步东南移,云体变松散,范围扩大,第一阶段强降雨结束。

4.2.2 第二阶段MβCS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强降雨的关系

分析第二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发现,4日0时后兰考已处在云团A后部边沿,降雨处于间歇期,2时地面辐合线移近,兰考上空又激发出新的对流云团B,云团B在原地迅速发展,2时30分发展成MβCS,与云团A相比,其范围小、云体更密实,2—4时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在此阶段稳定少动相对应,中心TBB为-70~-73 ℃,长时间维持在兰考红庙上空,且TBB梯度大,3时河南中东部有辐合线生成,与辐合线相对应3时30分(图7(d))、4时30分(图7(e))、5时(图7(f))、6时(图略)不断有云团C、D、E、F生成,从云团B西南侧、西侧并入,使云团B在豫东地区上空得到长时间维持,强降雨得以持续。2—4时红庙区域站每1 h降雨量均超过50 mm,6时后云团B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云团主体移至山东,随后第二阶段强降雨结束。

5 结 论

(1)大暴雨区200 hPa上空处于西风急流的显著分流区,500 hPa上空中高纬度维持“两槽一脊”。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是8月3—4日大暴雨的有利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冷空气及风切变是强降雨的触发机制。

(2)有利的环境条件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能量储备,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较低,湿层深厚,潜在不稳定能量大,对流抑制能量小,降雨效率高。

(3)第一阶段强降雨出现在近地面、高层水汽通量较大且中层水汽通量快速增大的时段,水汽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东南沿海;第二阶段强降雨出现在低层水汽通量特别大且水汽辐合较强的时段,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

(4)MβCS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第一阶段暴雨是由云体范围大、孤立的MβCS造成的,第二阶段暴雨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云体范围小的MβCS造成的。

(5)当豫东地区出现台风登陆和副高共同影响的天气背景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当地是否处在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里,是否有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和大的不稳定能量存在;1 h地面要素变化及中尺度辐合线发展动态;实时监测副高边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中心TBB值是否较低;低层是否有冷空气或风切变影响。

参考文献:

[1] 邢峰,韩荣青,李维京.夏季黄河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气象,2018,44(10):1295-1305.

[2] 俞小鼎.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12,38(11):1313-1329.

[3] 何立富,陈涛,周庆亮,等.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5):655-665.

[4] 毕明玉,沈新勇,袁媛,等.2008年台风“风神”强迫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3):354-365.

[5] 徐姝,东高红,熊明明.冷池对引发新乡“7·9”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分析[J].气象,2019,45(10):1426-1438.

[6] 薄燕青,闵锦忠,赵桂香.黄河中下游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J].干旱气象,2014,32(1):60-69.

[7] 温丽叶,靳莉君,邱淑会,等.近10 a黄河中游致洪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J].人民黄河,2014,36(7):7-8,12.

[8] 张利娜,张荣刚,李珠,等.黄河中游“7·27”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人民黄河,2013,35(6):15-17.

[9] 胡娅敏,翟盘茂,陈阳.“75·8”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及其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38(3):13-18.

[10] 陈红专,叶成志,陈静静,等.2017年盛夏湖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J].气象,2019,45(9):1213-1226.

[11] 许彬,熊秋芬,张玉婷.一次热带风暴背景下南昌暴雨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J].气象,2019,45(10):1392-1401.

[12] 张霞,赵培娟,张渊萌,等.淮河上游致洪暴雨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及估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4):1-10.

[13] 霍世青,王庆斋,刘龙庆,等.2003年黄河流域雨水情特点分析[J].人民黄河,2004,26(1):14-16,46.

[14] 时芳欣,王志慧,齐亮,等.2017年绥德“7·26”暴雨重现期分析[J].人民黄河,2018,40(7):11-14.

[15] 卢寿德,卢广毓,巩琳.无定河流域2017年“7·26”暴雨洪水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8,40(12):25-27,32.

[16] 梁钰,王君,吴璐.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天气分型及环流背景[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42(2):48-54.

[17] 王双合,马正耀,马金辉.甘肃近50 a暴雨洪水极端值分析探讨[J].人民黄河,2020,42(8):11-14.

[18] 王晶,王双银.陕西省泾、渭河流域短历时暴雨频率分布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7):9-13,50.

[19] 张升堂,郭建斌,高宗军,等.济南“7·18”城市暴雨洪水分析[J].人民黄河,2010,32(2):30-31.

[20] 李改琴,梁海河,王树文,等.台风海棠远距离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J].气象,2007,33(8):17-22,129.

[21] 刘春,肖雯.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造成的江西暴雨中干空气的影响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1):59-67.

[22] 周鑫,刘杰,王新敏,等.“云雀”残涡影响下豫西南一次大暴雨过程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3):93-100.

[23] 王宝鉴,孔祥伟,傅朝,等.甘肃陇东南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6,35(6):1551-1564.

[24] 张芹,苏莉莉,张秀珍,等.山东一次暖区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J].干旱气象,2019,37(6):933-943.

[25] 马月枝,张霞,胡燕平.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7,36(6):557-565.

[26] 陶健红,孔祥伟,刘新伟.河西走廊西部两次极端暴雨事件水汽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6,35(1):107-117.

[27] 梁钰,乔春贵,董俊玲.近34年河南首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2):26-32.

[28] 陈红霞,付伟基,李振锋.豫西台风倒槽型大暴雨的环境条件与触发机制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0,43(3):101-108.

[29] 栗晗,王新敏,张霞,等.河南“7·19”豫北罕見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J].气象,2018,44(9):1136-1147.

【责任编辑 张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