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朋友的地理课
2021-09-22袁坚
带孩子读诗词、看名著时,如何激发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妨从一个地名开始,找到它在地图上的位置,开启探究!
编辑|高婷
最近我家孩子在读《三国演义》,我问他:“你知道魏蜀吴在历史上分别占据着哪些地理空间,是如何对峙的吗?”孩子表示不清楚。我继续追问:那你是如何理解三足鼎立的呢?孩子表示就只是理解了一个概念,没有太多具体的想象。
我发现这好像是很多孩子共同的问题,不管是在书中读到什么地方,通常会笼统地认为,那就是某一个地方。大部分的时候,这种理解方式对大意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却很难对这个地方建立起具体的想象,也就意味着阅读和思考都不太可能非常细致、深入。
名著中的地理课
既然在读《三国演义》,我就让孩子拿出他小时候读过的《手绘历史地图册》,找到三国这一页。当然,我的书架上还有谭其骧先生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里边是一张张地图,细节非常丰富,但对小朋友来说,阅读这样的地图困难比较大,而手绘地图册对孩子就要“友好”得多。
● 找到魏蜀吴所在的地理空间
手绘地图中,在三国这一页上,首先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魏蜀吴三家各自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孩子惊讶地发现:原来印象中蜀国和吴国相对要弱一些,以为它们的地盘很小,结果从地图上看,两个国家的地理空间都挺广阔的。魏国所占据的中原地区并不算大,但西北地区覆盖的空间却很大。这一点是他在读小说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而且小说对此也没有特别提及。
● 发现更多三国鼎立的细节
接着,他就开始津津有味地探索这张手绘地图上的相关细节了,比如三国的都城、交界线(也就是攻防之地)、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时不时地就会发出“啊,原来是在这里”的感叹,他原来模糊的想象跟实际上的地理空间,终于对上了号!
后来,他还看了书中的一些其他内容,包括三国的历史时间线,并跟小说中做了对照,研究了当时的武器和一些重要人物,因为有了历史地图打底,他对这些内容都有了更好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说到《三国演义》或历史地图册,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是很遥远的东西,跟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关联,或者认为内容很难,孩子还无法理解。但实际上,我们在给孩子读一些古诗词时,也会涉及一些地理空间,如果仅仅只是把读到的地方理解为某一个地方,也很难理解某首诗的确切含义,难以形成具体的想象。
● 列出诗词中的地名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在唐诗中,有一类很重要的诗是边塞诗,写的都是边关、塞外的景象。诗中会涉及许多西北地区的地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風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些诗句都挺熟悉的,但说到玉门关、阳关、阴山具体在什么地方,就没概念了。在其他诗词中,也有涉及地名的,比如《望庐山瀑布》中的庐山,《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城,《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这些地方,又在哪里呢?
如果不了解地理,就很难想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恐怕也不容易想象什么叫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以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孟浩然又是如何从黄鹤楼乘船去扬州的。
● 在地图上标记诗词中的地名
有了前面翻阅《手绘历史地图册》的经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一份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和他一起查阅资料,读到哪首诗,就把其中涉及的地方找出来,并让孩子自己画到地图上的对应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看,在诗人所生活的年代这个地方叫什么名称,如今是否有变化;这些地方在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是怎样的景象,如今又是否有变化。
比如我们看到了玉门关、阳关以及敦煌之间的位置关系;了解了玉门关与丝绸之路以及阳关与古国楼兰之间的关联;还看到了阴山和长城作为两道分割线,界定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各部族之间的位置关系,孩子由此就能够想象出茫茫草原与大漠的壮美景象。
比如我们看到了鹳雀楼跟黄河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可以想象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我们还发现如今的鹳雀楼是重建的,原建筑毁于元朝初年的战争中,旧址又在明朝中后期因为黄河屡次改道而被冲毁。这样一来,孩子对这首诗也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我们带孩子阅读古诗词,不仅仅是要让他背诵下来,记得那些句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诗词的阅读,能让孩子感知到更多内容。那么抓住其中的历史地理细节,找到地图上的位置加以探究,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阅读地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虑,孩子是否看得懂地图。其实,孩子正好处于读图的年龄(9岁以前读图是主导),完全可以带他去看地图上的空间结构,以及引导他去探索地图上的各种细节。只不过读地图(包括其他的读图)跟读文字不太一样:文字是线性的,有明确的先后顺序,依次读下来就好;而地图是二维展开的,不少父母可能会觉得抓不住重点。
● 找到阅读线索
首先,我们可以找一些阅读线索。比如我前面举例的古诗词、古典小说等,它们内容中所谈到的地名都可以作为读图的线索;还有一些绘本也可以作为和孩子一起研究地图的载体,比如有一些绘本会专门介绍一座城(比如北京城),会把城内的各个空间都展示出来。
● 详细拆分阅读步骤
其次,我们可以把阅读地图的步骤拆分开来:
第一步,定位大的结构框架。
这其实跟我们阅读一本书有点像,比如读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去看魏蜀吴各自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和它们的位置关系;读边塞诗时,就在地图上用几个要点(玉门关、阳关、阴山等)把大的地理框架界定出来,其他的细节、想象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展开。
第二步,根据阅读线索,在地图上找出对应细节。
比如诗句中提到“黄河入海流”,那我们就去看看鹳雀楼跟黄河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登上这座楼,是否真能看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比如诗句中写到“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我们就去找,黄鹤楼跟扬州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这其实也是一个在阅读中提出有效问题,进而展开探究的过程。
第三步,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鼓励孩子去找文章或者诗句中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有意思的细节,然后大家共同交流、互为补充,这样对一张地图的阅读就更充分了,而且也是个很有趣的探索过程和一个很好的亲子互动过程,不是吗?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