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心肺复苏即时气管插管对死亡事件的规避作用探讨

2021-09-22星,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肺插管气管

李 星,赵 丽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抢救室,江苏 南京 210008)

心肺复苏为临床重要对呼吸心搏骤停救治的技术,其操作目的在于促机体呼吸通气、血循环恢复,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1,2]。针对成人心肺复苏患者展开研究显示,插管时间越早,越可规避死亡事件[3,4]。因小儿机体在病理和生理上与成人存在差异,针对心肺复苏时如何对气管插管时机进行选择尚有探讨的空间,本次对相关患儿就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开展价值展开对比,旨在明确即时气管插管的优势,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进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患儿80例,纳入标准:①呼吸心搏骤停均≤30 min;②与《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年)》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③符合气管插管适应证;④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首次气管插管失败,不具应用环抱法施以胸外按压者或心脏骤停>30 min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14个月[(6.89±0.78)月];原发疾病:中毒2例,捂热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3例,严重颅脑损伤1例,小儿肺炎7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气管异物2例,呼吸衰竭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12个月[(6.72±0.75)月];原发疾病:中毒1例,捂热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例,严重颅脑损伤3例,小儿肺炎8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气管异物1例,呼吸衰竭14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年)》实施救治。对照组:应用延时气管插管方案,即在经急诊科系统救治后,待生命体征平稳,由儿科医生或麻醉师施以气管插管。观察组:应用即时气管插管方案,即在将患儿收治入院后,由急诊科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在开展心肺复苏时,应用两人配合方式,作胸外按压同时,并展开面罩气囊加压给氧,比例适度控制在15∶2,有室颤伴发的患儿,需施以电击除颤处理。在进行气管插管期间,应用经口明视的方式,经5~10个循环心肺复苏后,施以气管插管,待成功,与患者恢复情况、临床特征结合,对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阿托品进行气管内应用,另外,还需加强生命体征、心电监护操作。掌握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其中气管插管成功的具体标准为:经施以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双侧胸廓活动,以及肺呼吸音,均表现为对称征象,且施以胸片检查,导管所处位置符合要求;心肺复苏成功的具体标准为:经气管插管治疗后,对股动脉、颈动脉观察,搏动呈恢复显示,持续时间在20 min以上。两组患儿均施以30 min的复苏操作,在结束后,评估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①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患儿复苏开始时、复苏后30 min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②炎性因子:在两组患儿复苏开始时、复苏后30 min采集外周静脉血2~3 ml,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③观察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复苏开始时、复苏后30 min血流动力学参数值比较两组复苏开始时HR、SpO2、MA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0 min时点HR、MAP指标虽均有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SpO2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复苏开始时、复苏后30 min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值比较

2.2 两组患儿不同时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复苏开始时CRP、IL-6、IL-8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0 min时点各指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复苏开始时、复苏后30 min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儿救治情况及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救治情况及死亡率比较 [n(%)]

3 讨论

呼吸和心搏出现停止时,均会诱导人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人体细胞需经血液运送对氧供及养料获取的途径也随之受阻,其中,脑细胞对机体缺氧情况最具敏感性,全脑表现为缺氧、缺血的状况。特别是对于小儿群体,因年龄尚小,机体脑组织内分布的糖原和葡萄糖储备量均表现为较少的情况,2~4min若缺乏氧气输入,脑部氧代谢即被迫受阻,且5~6min内,ATP耗尽,脑组织反应随之终止,进而引发不可逆的损伤。故就临床收治的心肺复苏患儿而言,需尽早对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予以制定,以促氧供及心脑血流灌注改善。

心肺复苏除需进行必要的胸外按压外,配合辅助呼吸意义同样突出。气管插管可为患者就可靠、快速的呼吸支持予以提供,其是对心肺复苏且有呼吸功能障碍伴发的罹患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手段,属一项应用广泛的急救技术,可对患者呼吸道管理工作予以实现[5,6]。气管插管可将气管内积滞的异物与分泌物及时吸出,避免向呼吸道转移,为呼吸道通畅度的维持提供了保障,利于机械通气的实施,进而促临床死亡率明显降低。在小儿心肺复苏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可对二氧化碳潴留、缺氧进行防范,进而使预后改善,加快康复进程[7,8]。

现阶段,针对院内猝死病例,在采用气管插管施以心肺复苏救治时,成功率仍有待提高,气管插管的时间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9,10]。本研究复苏开始时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后30min观察组HR、MRI略低于对照组,SpO2略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心肺复苏开展前后,因心搏泵血功能丧失,易致机体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早期施以气管插管操作,利于气道尽早开通,可对机体组织与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改变进行防范,最大限度对呼吸道通畅保持,利于患者对有效的血液循环建立,可依据患儿机体具体需要,对血氧浓度做出动态调整,进而使循环系统得以改善,机体携氧能力渐趋恢复,促有效、规范的呼吸循环系统建立,使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保持稳定[11,12]。

本文结果示,观察组复苏后30min时点炎性因子CRP、IL-6、IL-8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因机体血液循环出现程度不等的障碍时,使组织、器官正常供氧量减少,机体呈缺氧征象,诱导炎性因子的生成增加,同时,炎性因子间又具极联反应,进而使疾病进展进程加剧。本次观察组炎性因子降低程度更为显著,与早期开展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予以控制,进而使早期炎性反应受抑,避免病情进展[13,14]。本次研究探讨的主体为即时插管对死亡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原因为尽早气管插管,完成人工气管通道的建立,可在最短时间内发挥通气供氧作用,促患者脑缺氧状态得以缓解,为脑细胞死亡率降低提供了支持,并为后续治疗赢取了时间。本次研究所获取的结果,与张群群等[15]报道的具一致性,在后者所展开的实验中,尽早开展气管插管,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事件率。

为进一步保障救治预后,需重视下述操作要点:首先,在气管插管过程中,需避免出现误吸的情况,进而使窒息率得以控制;在插管时,操作时动作程度需轻柔,以防对牙齿构成损伤,声门开启后,再行导管置入,以对声门发挥保护作用。另外,需对气管插管的指征做出有效判断,动态对外周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监测。一旦确认患者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施以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16,17]。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呼吸心搏骤停采用心肺复苏救治的患儿,应用即时气管插管方案,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并可提升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开展价值较为突出。

猜你喜欢

心肺插管气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心肺血管病杂志》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