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居乐业:我的家庭农场之路

2021-09-22梁光亮

开放时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场家庭农业

文/图 梁光亮

自东晋陶渊明以来,“归田园”似乎是城里人摆脱都市纷扰的诗意向往。然而生活不仅仅需要安居,更重要的是乐业。城里人向往青山绿水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田园生活,村里人却为了更好的生活纷纷涌入城里打工。

大学刚毕业时,我和爱人很努力地想在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跳出“农门”。由于我的专业是农学,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不多,转行做业务,也因不善于交际处处受限。在大城市生活虽温饱不成问题,但想到未来,我俩都一筹莫展。那是人生中低沉郁闷的几年。后来一个机缘巧合,我重新接触了农业,豁然醒觉,农村、农业才是我们的舞台。我跟爱人说:“既然大城市里我们吃不开,还是回农村搞农业吧!有技术、有头脑、有体力,我们至少不会比现在差。”

清晨,把苗从大棚移到露天炼苗场

刚收割完水稻,这是全家一年的口粮

农场一角

然而,我们并没有返回家乡,而是选择在广州的郊区发展,凭借7 亩流转来的土地起步,开启了家庭农场之路。在以家户为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家庭农场却是一个舶来概念,与传统农户有很大区别。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没法走美国大农场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国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小农户在土地规模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最佳规模效益。面对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技术含量高的现实,家庭农场若要与农业企业相匹配,真正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适应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特征,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既能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高产出、更多元丰富的农产品,也要让产品价格尽可能为大众接受,使农业由传统的保障功能转向盈利功能。

我们在多方考虑、综合权衡后,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最终选择了育苗代加工作为农场的主营业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而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国家大力振兴民族种业,扶持育、繁、推一体的企业,就是要解决种业“卡脖子”的大问题。种子育、繁科技含量太高,我们达不到,但在推广环节,良种还需配良法,良法育苗刚好贴合我们的技术优势。此外,相对于种子研发,育苗的细节太多且利润不高,大资本、大企业基本不会太关注,想参与的小农户又很难有好技术,而这一夹层正好是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场的土地规模从最初的7 亩扩展到现在的150 亩,出苗量从每年的十多万株发展到现在的4000 万株,忙时从周边来打零工的村民有五十多人。

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也给我们小小的家庭农场带来了发展机遇。机械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我们和大农场、大基地合作,帮助他们解决种苗大批量标准化问题,从技术角度优化种植环节,使不少客户的效益大幅提高,这同时也带动我们的业务量大幅提高。比如去年的生菜苗订单。对客户来说,生菜的高端订单质量要求高,但受产区、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加工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供应方很难做到每天统一标准、统一品质、统一数量的稳定供应。我们通过对种苗进行技术处理,克服了高温天气的影响,同时,优化改进了田间灌溉栽培管理方式,使生菜的整齐度和商品率大幅提高,平均每亩产量还增加了2000 斤以上,技术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经过几年的慢慢摸索,我们作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既是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客户认可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的现代农民。未来,中国农民应该逐步往更加全面专业、更受人尊重、更有社会地位的专业人士转变,我希望自己能提前完成这个转变。

农场业务稳定,家庭收入也因此比较稳定。我们在离农场十多公里的市区买了房,落了户。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的教育很方便。闲暇时在农场的角角落落种点菜和水果,一年四季吃什么都有着落了。每天与土地、植物相伴,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都让人欣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的体力劳动后神清气爽,我们的理想是,把农业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炼苗场上正在晒太阳的生菜苗

晒了几天太阳,苗变得壮实,可以移栽了

猜你喜欢

农场家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场假期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场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