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马香猪杂交后代胴体品质效果分析

2021-09-22敖维平刘燕东杨建新李玉勤

中国猪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纯种胴体巴马

敖维平 刘燕东 杨建新 李玉勤

(1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尔 843300;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二团,新疆阿拉尔 843300;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四团,新疆阿拉尔 843305)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也是猪种质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巴马香猪是我国一种肉质优良的地方小型猪种,性成熟早、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具有肉质细嫩、肌间脂肪丰富、肥而不腻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鲜明特点,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但也存在生长慢、背膘厚、腹脂和板油多、屠宰率、瘦肉率与产肉率均低等明显缺陷。巴马香猪作为我国一种特色的地方猪种,研究者已经利用现代分子遗传技术对其进行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1,2]、胴体与肉质相关候选基因分析[3-6],同时也研究了饲养环境对巴马香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等的影响[7]。李吉要等[8]报道了淮猪与巴马香猪杂交对巴马香猪的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本文利用家养的野公猪、大约克夏公猪与巴马香猪杂交,对比分析了其后代商品猪的胴体品质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指标,旨在探讨利用不同猪种与巴马香猪杂交对巴马香猪后代胴体品质与肉质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动物

试验动物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实验猪场,均为纯种巴马香猪母本后代,父本分别为纯种巴马香猪公猪(后代简称“巴马纯种”)、家养野公猪(后代简称“野巴香猪”)和大约克夏公猪(后代简称“约巴香猪”)杂交后,选择出生年龄相近(8月龄左右)、来自不同窝且健康的3种杂交后代猪各5头进行屠宰实验,所选试验猪饲养在同一栋圈舍内,饲喂相同的日粮(见表1)。

表1 试验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1.1.2 试验分组

根据试验猪的品种分为3组,第一组为纯种巴马香猪后代组,第二组为野公猪与巴马香猪杂交后代组,第三组为大约克夏公猪与巴马香猪杂交后代组,每组中有5头试验猪。

1.2 试验方法

1.2.1 屠宰方法

试验猪屠宰前禁食12 h送屠宰场屠宰,屠宰后进行膘厚和皮厚的测定,然后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分析测定。

1.2.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⑴宰前活重:屠宰前一天晚上停止喂食,第2 d宰前称重为宰前活重。

⑵胴体重:屠宰后的猪经过放血、烫毛、开膛去除内脏(板油、肾脏除外),去头、蹄和尾为胴体,两片胴体的总量之和为胴体重。

⑶屠宰率: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

⑷背膘厚与皮厚:在第6与第7胸椎相接处测定皮肤厚度及皮下脂肪厚度,采用数显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⑸眼肌面积:测最后胸椎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面积,眼肌面积=长度×宽度×0.7。

⑹肉色:参照文献[9]方法,在眼肌上用肉色测定仪进行测定。

⑺嫩度:取眼肌中的5 cm×1 cm×1 cm的长条肉后,用剪切仪测定剪切力值。

⑻肌肉水分:取20 g鲜肉放置在烘干箱中烘干,6 h后取出,先第1次称重,然后再次放进烘箱中继续烘干,24 h后进行第2次称重。水分含量=(鲜肉重-干肉重)÷鲜肉重×100%。

⑼熟肉率:取肌肉块放入蒸锅中蒸煮1 h,晾30 min后称重。熟肉率=熟肉重÷鲜肉重×100%。

1.2.3 数据处理

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再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试验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误(X±SD)表示,多重比较则采用LSD法,>0.05为差异不显著,<0.05为差异显著,<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杂交模式的后代与纯种巴马香猪的屠宰性能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猪种与巴马香猪杂交其后代与纯种巴马香猪的屠宰性能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0.05)。对比分析可见,巴马纯种猪的屠宰率比2种杂交后代猪的屠宰率略高,但差异不显著(>0.05);巴马纯种猪的背膘厚明显比2种杂交后代高,2种杂交后代之间的背膘厚相近,但差异不显著(>0.05);野巴杂交后代猪的皮厚高于巴马纯种猪,约巴杂交后代猪的皮最薄。结果表明,2种杂交模式对巴马香猪的背膘厚有一定的改良作用。

表2 马香猪三杂交模式后代屠宰性能及胴体性状分析

2.2 不同杂交模式对巴马香猪杂交后代肉质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2种猪种与巴马香猪杂交后代与巴马纯种香猪的肉质性能指标中除眼肌面积存在显著差异(<0.05)外,其他指标均呈现差异不显著(>0.05),说明巴马香猪杂交后其后代的眼肌面积显著增加,且2个猪种均有提高巴马香猪杂交后代瘦肉率的作用。通过对比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发现,杂交后代猪肉的含水率与纯种巴马香猪相近,约巴香猪略高于野巴香猪和纯种香猪;纯种巴马香猪的熟肉率和嫩度均低于野巴香猪和约巴香猪,充分证实了巴马香猪肉质细嫩的特点,其中,野巴香猪的肉质嫩度最大,约巴香猪略高于纯种巴马香猪。上述结果表明,2种杂交模式对改良提高巴马香猪瘦肉率效果明显,同时改良后杂交香猪肉质的含水率、熟肉率、嫩度与纯种巴马香猪相近。

表3 巴马香猪的不同杂交模式后代与纯种巴马香猪的肉质指标分析

2.3 巴马香猪杂交后代肉质理化特性分析

肉色是反映猪肉品质的重要理化指标,通过采用肉色仪测定数据分析(见表4)。巴马纯种、野巴香猪和约巴香猪除综合色度C值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亮度L值、红度a值及黄度b值均差异不显著(>0.05)。测定的所有值均为正值,代表所有肉质均为红色、有一定亮度和黄度。对比分析发现,野巴香猪后代肉色最红,其次为巴马纯种,约巴香猪的稍差。黄度则正好相反,野巴香猪与巴马纯种猪的黄度相近。综合分析发现,巴马纯种和野巴香猪保留了中国地方猪种固有的肉色鲜红的特性。

表4 巴马香猪不同杂交模式后代肉色性状分析

3 分析讨论

巴马香猪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型猪种,具有生长慢、肌间脂肪沉积能力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尤以肉质优良享誉中外。试验利用家养野公猪、大约克夏公猪与巴马香猪母猪杂交后对其后代的屠宰率影响不明显,与李吉要等[8]分析测定淮猪与巴马香猪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相似,说明杂交改良巴马香猪的世代太短,对屠宰性能改良有限。但本试验与左剑波等[10]开展的杂交试验均认为,肉色和嫩度仍以巴马香猪为优,充分证明我国巴马香猪优质的肉质特性。胡小勇等[11]探讨研究巴马香猪的最佳饲养方式认为,巴马香猪圈养的肉质最优。针对巴马香猪独特的肉质特性,研究者开展了广泛的分子学水平的相关研究,敖秋桅[12]利用QT-PCR技术对比分析了巴马香猪和长白猪背最长肌中的MyHCⅠ、Ⅱ、ⅡB、ⅡX基因以及肌纤维转化调控因子PGC-1α、AMPK的表达规律,认为巴马香猪的优良肉质特别是肌内脂肪含量高可能与其背最长肌中氧化型肌纤维含量高有关。郜兴亮等[13]研究认为,饲料中的营养通过与巴马香猪的生长阶段产生互作效应而影响其肉质性状及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

4 结论

对巴马纯种、野巴杂交、约巴杂交3种猪后代商品猪肉质理化特性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野猪杂交的肉质性状与纯种巴马香猪相近,但杂交后代的瘦肉率、背膘厚等肉质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作为巴马香猪杂交改善肉质的一条途径,但杂交组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纯种胴体巴马
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配种月份与胎次对纯种美系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杂交信息在猪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内洛尔公牛的饲料转化率及其与胴体品质、非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关系
卷首
蓝塘猪与长白猪正反交F1代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比较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
纯种植物乳杆菌发酵低盐萝卜泡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