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研究分析
2021-09-21王萍
王萍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共105例,并选择105例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特点情况,并根据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资料回顾和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总有效率。结果:①中年和老年特点分析: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嗜睡、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和晨起口干的症状低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P<0.05)。②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观察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值、认知功能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为并发疾病多,呼吸暂停频率较低,且嗜睡等症状较少,采取常规方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缩短住院的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特点
[中图分类号]R766;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225-02
睡眠是一种持续的、可逆的行为状态,伴随着反应能力的减弱和主动行为的消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现象,约占我们生活的三分之一。睡眠的发生和深度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这些因素会引起身体多方面的变化,从而调节相应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睡眠包括两个不同的睡眠阶段:非快速眼动(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在整个睡眠过程中,N-REM睡眠和REM睡眠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成年人的总睡眠时间中,REM睡眠时间占20%~25%。N-REM睡眠和REM睡眠对呼吸有重要的生理影响,特别是对呼吸驱动的稳定性和通气机制有重要影响。N-REM浅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脑电图可出现轻微觉醒改变。认为睡眠结构的破坏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病理损伤的主要因素,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是呼吸紊乱的危险因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频繁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会引起更多的觉醒和轻微的觉醒,从而干扰睡眠结构,减少睡眠时间,减少深度睡眠,造成睡眠结构紊乱,导致日间嗜睡,长期干扰睡眠也会造成或多或少严重的后果。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是多导睡眠图[1]。本研究分析了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共105例,并选择105例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特点情况,其中老年组男性70例、女35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5.56±2.56)岁。而中年组男性71例、女34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0.78±2.89)岁。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05例当中,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资料回顾和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5.55±2.21)岁。病程2~18年,平均年龄(12.25±2.12)年。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61~80(65.51±2.28)岁。病程2~19年,平均年龄(12.58±2.31)年。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初始压力设定为0.392 kPa,以0.098 kPa/min的速度提升至有效治疗压力,减缓速度,使患者气道通畅,改善了患者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达到正常水平。平均每晚治疗时间应在5 h以上。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总有效率。
1.4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痊愈,气道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患者治疗后恢复,气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效,治疗未产生明显效果,气道功能恢复。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2]。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计数样本实施c2统计,计量样本取t检验,P<0.05表示差異有意义。
2 结果
2.1中年和老年特点分析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嗜睡、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和晨起口干的症状低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P<0.05),详见表1。

2.2两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比较观察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均改善,而观察组血氧饱和度监测值、认知功能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4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睡眠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身体的健康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在高血压患者中,疾病的出现会加重病情,导致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由于患者在睡眠中有呼吸暂停等症状,且频率高,临床表现为血压异常,主要集中在夜间和早晨。此外,由于呼吸暂停等原因,血氧饱和度也呈现低水平变化,对患者有不良影响[3-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慢性间歇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展可导致交感神经持续紧张、氧化应激、自由基生成增加和炎症反应加重。长期发展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粘度升高、内分泌代谢异常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改变。此前的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的长期发展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国外研究表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的严重程度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报道,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已被用来证明长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对心肌细胞的损害[5-6]。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年和老年特点分析: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高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嗜睡、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和晨起口干的症状低于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P<0.05)。从结果可见,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机体并发症较多,多数患者疾病源于呼吸、心血管等疾病,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认识不足,未及时进行就诊,一般在多种全身疾病引起相关并发症的时候才会被重视。另外,从结果可见,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症状严重程度低于中年,可能和老年患者对于呼吸反射的敏感性下降有关[7-8]。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观察组通气情况改善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值、认知功能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是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首选方法,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已达成共识。无创性正气通气压力的设置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本疗法可以降低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改善日间嗜睡症状,显著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效降低血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AHZ、呼吸暂停次数、最小通气次数等指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9-10]。
综上所述,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为并发疾病多,呼吸暂停频率较低,且嗜睡等症状较少,采取常规方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缩短住院的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翠, 陈军, 巴春賀,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成年患者睡眠监测特点及临床表现的分析[J]. 河北医学, 2020, 26(3): 458-462.
[2] 席延琴, 孙华, 陈现杰. 动态心电图推导呼吸曲线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筛查价值的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 39(3): 268-271.
[3] 刘奕姝, 于悦, 谭慧文,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失眠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9(3): 239-243.
[4] 陈剑坤, 梁浩斌, 李际强. 中青年与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差异[J]. 新中医, 2020, 52(5): 186-189.
[5] 赵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D]. 宁夏医科大学, 2020.
[6] 梁丽, 陀子能, 周荣梅. 氨茶碱与喷托维林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0, 44(2): 244-245.
[7] 陈宇, 樊子勉, 李晶晶, 等. 不同程度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髓过氧化物酶和胰淀素水平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 18(12): 900-904.
[8] 王凤英.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哮喘的临床特点[J]. 心理月刊, 2019, 14(23): 209.
[9] 王维维, 丁方, 胡晓英,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特点[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22): 3606-3609.
[10] 刘奕姝, 谭慧文, 于悦,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基于睡眠感知分型的临床特点及多导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9, 14(9): 38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