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防治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1-09-21宋嘉婷黄绮华肖文莉杨钻钻罗辉芳
宋嘉婷,黄绮华,肖文莉,杨钻钻,罗辉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 妇科,广东 广州 510120;3.广州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灸法作为化疗后不良反应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其通过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激发腧穴经络,传达至脏腑器官,发挥温经通络、补虚培本、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增强人体扶正抗邪的能力[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有关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并对科学技术活动、作用及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2]。目前,尚未见灸法治疗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本研究旨在对灸法在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了解其应用现状,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7月8日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4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式为(灸法OR艾灸OR热敏灸OR灸)AND(癌症OR肿瘤OR癌OR恶性肿瘤OR晚期肿瘤)AND(化疗OR化学治疗),同时选择同义词替换格式。检索由2名研究者同时独立进行,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后,去重和排除明显不符合纳人标准的研究,并交叉核对结果,如有意见不同时由第3名研究者判断并作出最终决定。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化疗不良反应为主题的期刊论文;(2)文献基本信息(年份、作者、题名、期刊来源、关键词、摘要等)完整且可获得全文。排除标准:(1)会议摘要、毕业论文、消息、资讯、杂志稿约和新闻报道;(2)内容重复的文献;(3)信息缺失文献。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数据提取 使用Excel对文献名称、年份、作者、期刊来源、穴位选择、灸法、灸次、灸量、治疗周期,治疗时机、温度控制、文献主题、学科分布、基金支持等文献基本信息,以及灸法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提取。
1.3.2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对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主题、灸法、灸量、治疗周期、论文质量进行频率,对发文趋势、学科分布、基金支持状况、核心论文数量通过使用Excel进行计量学分析,对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作者及机构合作情况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文献370篇,包括万方数据库72篇,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38篇,知网数据库205篇,维普数据库55篇,其中重复文献155篇,最终纳入文献215篇,包括综述132篇,个案研究3篇,实验类研究80篇。
2.2 灸法防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热点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显示:频次>8的为研究热点[3]。化疗后不良反应关键词频次分析可见研究热点为:灸法、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化疗、毒副作用、肿瘤治疗、癌因性疲乏,关键词聚类见图1。
图1 灸法防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热点
2.3 灸法防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症状类型 灸法在化疗后不良反应中防治症状主要包括6种,分别为胃肠道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腹泻、癌因性疲乏、便秘,具体分布频次见表1。
表1 灸法防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症状分布
2.4 选穴及配穴规律 灸法在白细胞减少中配穴主要关元+气海+神阙,在癌因性疲乏中的穴位选择为双足三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配穴主要为足三里+中脘+神阙+内关,骨髓抑制的配穴为肾俞+膈俞+大椎或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腹泻的配穴为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天枢+大肠腧,便秘配穴为足三里+神阙。经络选择以督脉为主,频率为3次;穴位选择共有21个,排列前10的穴位见表2;共有7种灸法治疗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频次见表3。
表2 灸法防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选穴分布
表3 灸法防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灸法分布
2.5 灸法及化疗时机的选择 在白细胞减少应用灸法时机分别有:化疗时(15篇文献)、化疗前(3篇文献)、化疗后(1篇文献);胃肠道不良反应(指恶心、呕吐)应用灸法时机分别有:化疗时(23篇文献)、化疗前1 d(5篇文献)、化疗后(4篇文献);在骨髓抑制应用灸法时机分别有:化疗时(9篇文献)、化疗前(1篇文献);在癌因性疲乏应用灸法时机为化疗前(2篇文献)、化疗时(6篇文献);腹泻应用灸法的时机有:化疗前(2篇文献)、化疗时(6篇文献);便秘应用灸法的时机有化疗时(3篇文献)。
2.6 研究趋势 研究的开展始于1986年,1996年开始呈现波段上升趋势,2019年达目前年发文量的峰值(33篇)。趋势见图2。
图2 灸法防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年发文趋势
2.7 文献的分布、基金及作者合作状况 学科分布集中在中医学145篇(67.44%),肿瘤学46篇(21.40%),临床医学12篇(5.58%),中西医结合5篇(2.33%),妇产科学2篇(0.93%),外科学1篇(0.46%),护理学4篇(1.86%)。本次纳入研究中共有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4项,其他类基金5项。基金支持排名前5的省份为广东、山东、云南、浙江、湖北;本次研究中发文前6的作者为张萌5篇,肖丽4篇,李金红4篇,孟祥玲3篇,蒋悦3篇,吴依婷3篇。发文量前7的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二临床医学院。
3 讨论
3.1 灸法可有效改善多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3.1.1 灸法有效改善胃肠道不良反应 中医上并没有对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记载,仅有呕吐的记录。中医认为恶心呕吐与脾胃气虚湿热有关,化疗药为寒凉之物属药邪,进入体内直中脾胃导致中阳不足、升降失职、脾胃气机不畅,上逆作呕[4]。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活血通络,促进人体的体液调节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减慢,从而起到止吐功效[5]。灸法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和止吐药物的临床效果相似,且其具有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3.1.2 灸法有效改善灸法引起的虚劳 祖国医学中并没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癌因性疲乏相关记载,根据其共同有的面色苍白、头晕、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及腰膝酸软等主要表现,医家多将其归属于“虚劳”“血虚”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化疗导致的虚劳是由于化疗药毒导致正虚邪实,正虚是由于脾肾不足,气血阴阳亏虚,邪实指瘀血、残余癌毒、化疗药毒等,机体内正虚邪实的斗争贯穿疾病的始终[6-7]。综上所述,化疗引起的虚劳是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以脾肾亏虚为主,兼淤血、药毒等实邪,与之相适应,治疗应该以扶正补虚为其主要原则,同时兼以祛除实邪为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通过改善CD4、CD8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虚劳状况[8]。
3.2 灸法的选穴以补虚要穴为主,达到驱邪扶正、培补正气的作用 从中医上讲灸法在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呃逆和虚劳两个方面,其发生均与化疗药的寒凉性质有关,用后使患者出现以虚为主的表现,治疗当以驱邪扶正,培补正气为原则。通过本次文献计量发现灸法治疗化疗后不良反应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中脘、神阙、气海、肾俞、大椎等,均属补虚要穴,以补脾肾为主。分析原因如下:(1)关元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具有培补元气、益气固本的功效;(2)足三里属胃经,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的作用,其为治疗虚劳、健脾和胃的常用穴。现代研究表明,灸足三里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疲乏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9];(3)气海为任脉之穴,补气温阳,居于脐下,元气汇聚之处,为“补阳要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气海有助于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及胃肠道上皮细胞营养,促进机体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10];(4)神阙属任脉,生命之根蒂,现代研究表明药物作用于脐部,可刺激人体的自发调节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灸神阙穴可发挥药物与穴位的双重功效[11];(5)中脘属任脉,胃募穴,八会血之腑会,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太阳经交会穴,以健脾和胃主,脾胃调和,气血生化有源。
3.3 不同类型的灸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发现目前临床常用的灸法种类较多,以艾灸疗法为主体部分[12],灸法在改善化疗后不良反应中使用的有艾条灸、疤痕灸、隔物灸、艾具灸、新型灸法。现代研究显示[13-16]:灸法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和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等作用。隔物灸是指利用姜片、药物等将艾炷与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施灸,避免灼伤皮肤,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价值。麦粒灸属艾炷灸一种,以麦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上直接烧灼以治疗疾病,以较小的局部损伤获得较大的特异灸感,达到治疗效果,常用于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17]。新型灸法包括热敏灸和雷火灸,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艾条悬灸,在施灸的过程中强调产生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气至病所,达到临床疗效[18]。雷火灸是一种利用引经药通过穴位通达经络,通过火热疗法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达到益气助阳、调补脾肾、和胃止吐、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19-21]。
3.4 不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应给予不同的治疗时机 本次研究发现灸法在化疗后不同不良反应中的治疗时机不同,其中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因此灸法的治疗常选择在化疗时开始[17];而癌因性疲乏多与患者的化疗相关,故治疗时机选择在化疗前1~3 d开始,起到未病防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2];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学者较一致的选择在化疗时给予,以提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3]。
3.5 灸法在化疗后不良反应中的科研成果现状学科论文的数量与该学科发展状况、发展速度、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社会的重视程度成正比[3]。灸法既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又是中医护理操作的一种,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以护士为主,但从目前的发文量和学科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医学,较少护理学者的科研成果。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文献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创新性[24],尤其是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献更能反映出该研究受国家重视的程度及重要性。本次纳入的研究中共有16项研究有基金支持,其中省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仅有9项,仅占4.67%,比例较少,很多文献缺乏基金资助,可见灸法在化疗后不良反应中的发展仍然需要从政府层面支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4 启示
4.1 规范灸量、灸时、频率及温度,在标准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 灸法在化疗后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比较多样,但缺乏不同灸法间效果的对比,在灸量上每位学者的使用的规格及数量并不一致,缺乏对不同灸量对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使用灸法改善化疗后不良反应中的艾灸频率差异较大,国外学者选择每周2次,国内学者选择1周5~7次,因此寻找合适的艾灸频率既有利于疾病恢复、减少花费,又有利于灸法的推广是有意义的。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温度的控制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来说温度控制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主缺乏客观实际的准确的温度控制范围,有3名学者虽然使用了测量皮温的工具但是每位学者使用的温度均不同,因此探讨温度的控制在就发中的应用也是极其有必要的。未来应该制定专门的灸法在化疗后不同不良反应中的治疗方案,以促进艾灸疗法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间的传播和使用。
4.2 探究灸法在不同时机的治疗效果,寻找各类不良反应最佳治疗时机,做到未病防病 根据文献计量结果发现学者们在面对不同疾病的时候选择灸的时机不同,同一疾病的化疗时机也不同,目前并没有学者对比不同时机的灸法改善不同化疗的不良反应的效果是否相同,因此探讨灸法在不同化疗后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时机是有必要的,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以期达到未病防病的效果。
4.3 规范科研设计,加强研究者间合作,提高科研质量,促进中医药的蓬勃发展 本次纳入研究的科研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研究的随机、分配隐藏及基线水平并无合适的描述;(2)研究过程中无法使用盲法;(3)治疗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缺乏明确可靠的结局指标;(4)灸法容易引起烫伤、晕灸等情况,较少研究报告不良反应。另外作者及机构共现分析显示作者及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够紧密,灸法较多应用于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综合医院较少此类研究,学科分布较为单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规范科研设计、加强研究者间的交流、促进多学科交流与协作,引领中医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