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9-20朱萍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朱萍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改变了传统学科较注重理论知识理解的知识结构,较注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内容中设计了与各阶段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对话创新等活动,激励学生将生活阅历转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资源。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

引言:

整改为《道德与法治》的新教材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并集中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材内容实现了与时代共进,相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理念。由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与原教材存在差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教师的教学重难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不经意模仿教师的行为和举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发挥示范性作用,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自觉纠正自身行为,自觉按照教师的引导参与德育学习,增强德育的渗透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德育学习任务,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走近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关系不密切,师生互动比较少,那么学生如何实现走近教师呢?学习教师什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语言等都要符合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同时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争取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德育环境,提升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

2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德育

德育渗透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指导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选择德育方向和内容,确保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致。此外,教師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进行德育知识的布局与渗透,避免整堂课不分主次、不分内容地进行德育渗透。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一般是围绕教材而设计,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优先位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感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德育进行设置和引导,注意德育内容的主次顺序。一般来说,本课的德育主题应放在“老师,您辛苦了”这一环节,其他环节如“我和老师的故事”等不适合渗透德育内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有时候我们当时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师的做法,但事后发现老师是有道理的”“有时,老师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误解你的时候”等教学内容适合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既可以由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情景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开展德育指导,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3实施生活德育,增强德育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实施德育必须要注重生活化元素。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下渗透德育内容,能够降低学生对德育的理解难度,缓解学生的反感情绪,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在生活和学习中贯彻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效果。

以“做学习的主人”为例,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开始出现分化,部分学生出现怯懦心理,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加剧成绩下降。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积极开展德育,树立学生信心。教材中设计了“人人都能学得好”讨论环节,提出了问题:“既然人人都可以学得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学得不理想呢?仔细想一想,互相交流一下原因。”在说具体的原因时,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没有问题,也不认为自己的学习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如利用图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晚上十一点依然在玩游戏,写作业时注意力却在客厅电视的声音上,没有完成作业谎称完成了然后打游戏等等,让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景。教师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课堂上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而有的学生在课桌下看小儿书,其他学生在朗读文章而有的学生在与其他人聊天等情景,通过实际生活情景再现的方式快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结论: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创设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丰富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通过多样途径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德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赵红俊.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19(08):26-27.

[2]樊玉叶.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研究[J].华夏教师,2019(01):16-17.

[3]钟梦琪.德育教材中美育元素的探究——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例[J].林区教学,2018(12):16-18.

[4]伍中芳. 边远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