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微粒观的渗透教学实践
2021-09-20张倩
张倩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三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否掌握这一单元内容,将会直接决定学生能否理解后续更多的化学知识内容。本课复习当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正确认识微粒观,帮助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来理解物质的构成与变化。
复习目标:
1.帮助学生巩固分子和原子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观构成,引导学生树立化学微粒观
2.带领学生回忆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3.引导学生复习元素概念,帮助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内容,加强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
4.通过离子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5.串联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微观知识框架
复习重、难点:
1.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的区分记忆
2.元素概念的理解及元素周期表的记忆
3.离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中离子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三复习阶段,学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单一模块的知识,而是成体系且互相关联的系统性知识。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基本掌握了初中化学的全部内容,但是庞杂的内容难免会使学生在记忆时出现概念混淆问题。尤其是对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这四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将概念记混而导致出现错误。这样的概念混淆会导致学生在理解物质微观构成以及符号构成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学生的化学理解出现严重偏差。同时,离子这部分知识涉及到了化学反应变化,所以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很容易在这里出现记忆偏差,故而需要重点讲述这一部分内容。
复习方法:
1.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物质的微观构成部分。
2.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来正确看待物质,并且帮助学生将物质的三重表征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记忆。
3.构建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微观组成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微观变化。
4.借助多媒体教学强化课堂表现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学生理解那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物体微观变化。
复习流程:
【情境导入】
1.多媒体演示水的电解过程。
2.思考电解过程中液态的水为什么会逐渐被分解为气态?电极两端的气体是否是同一种气体?如果不是同一种气体,那它们分别是什么?
3.提出问题:应该如何检测电极两端的两种气体?检测确定两种气体是氢气和氧气之后,思考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液态的水为什么会被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知识速览】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物质的微观组成,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来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化学微粒观知识体系。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将物质写在黑板中央,左边画出箭头指向宏观的物质组成概念,右边箭头指向微观的物质组成概念。
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主要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而在这三者之间,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所以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以结合形成新的分子;与此同时,原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或者失去电子而带电,从而成为离子。而原子也并非是最小的粒子,原子也是由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般在计算原子质量时,会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其之比即为该原子质量。
再从宏观角度来分解物质可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不同元素拥有不同的符号代称,而且根据这些元素的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上按规律排列体现。
【重难点突破】
物质的三重表征其实分别是从符号、宏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去理解物质。宏观层面上物质由不同元素组成,微观层面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符号层面上物质可以用符號进行表示。但是这三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关联的三位一体。
在突破这一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列举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三种物质:食盐、淀粉、石灰。
2.提出问题:微观层面上,这三种物质分别由什么组成?宏观层面上,这三种物质都有哪些组成元素?这三种物质用符号表示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重表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物质的三重表征串联到一起进行记忆。
【课堂检测】
复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还要让学生掌握到对应的答题技巧,这样学生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挑战。这一单元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中出现,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区分概念,并且总结出学生的易错题型安排学生加强练习。
例如2021年的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当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汞元素hg B. 五氧化二磷P5O2 C. 钠离子Na-
D. 镁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方向是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而且这道题当中的错误选项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几个方向。第一个选项是元素的首字母大写问题,很多学生在写元素符号时都会犯类似的错误;第二个选项则是标错了原子数量,粗心的学生很容易看错;第三个选项是标错了离子的电荷,将阳离子标成了阴离子,对于离子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很容易在这里犯错。最后,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D,学生想要选对就需要对这一方程式有清晰的记忆。
【总结探究】
一、分子和原子
通过多媒体投影工具以及3D绘图软件展示分子模型,操作软件展示分子分解成原子再组成新分子的动态过程。
演示时,教师需要参考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演示,如最简单的氢气和氯气组成氯化氢,教师就要在演示时展示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氢气分子以及两个氯原子组成的氯气分子先分别分解,然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为了氯化氢分子的完整过程。
二、原子的构成
安排学生两两结组,一人出题另一人答题。出题人选择一个种类的原子,答题人需要回答出该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当答题者答题结束以后,出题者与答题者的身份转换,重新出题并且重新作答。最终,先回答错误的学生需要将答错题目的正确答案抄写五遍,以加深记忆。
三、元素
元素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元素周期表。教师可以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默写元素周期表,等默写完以后,由教师随机抽取元素符号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抢答教师所写符号的元素名称。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还可以点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元素符号除了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什么?
四、离子
教师事先选好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元素符号,学生各自写出这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最后,由学生自由讨论以下问题:这两种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变化?哪个原子会失去电子,哪个原子会得到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