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9年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分析
2021-09-19龚丽芬叶玲吴曼菊
龚丽芬,叶玲,吴曼菊
(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河源 517000)
0 引言
白喉属于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主要是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而引发。患者一旦感染发病,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声音嘶哑、气憋、犬吠样咳嗽,咽喉、扁桃体等周围会发生灰白色的假膜。白喉会由于神经麻痹而造成气道的阻塞,引发死亡[1]。我国自1978年百白破联合疫苗纳入常规免疫以来,白喉控制效果显著[2]。但是,2017年印尼地区多地爆发白喉疫情,引起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提示白喉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仍存在。虽然我市已三十几年没有白喉病例报告,但是仍需做好监测,开展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调查,及时发现免疫薄弱地区和人群,有利于对疾病的预防及控制[3]。本文主要分析河源市2019年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收集139名健康人群血清监测白喉抗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脐带血、0~岁、1~岁,2~岁,3~岁,4~岁,5~岁,~6岁,7~岁,8~岁,9~岁,10~岁,20~岁,30~岁,40~岁共15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血清,所有对象均知情且同意。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新生儿采集健康产妇的脐带血,所有样本无菌分离血清,冷藏运送,-20℃保存备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白喉IgG 抗体水平(定量)。采用试剂为德国维润/赛润研发有限公司生产。
1.3 判定标准
赛润 ELISA Classic 白喉IgG抗体试剂盒,根据IgG抗体水平,其中IgG抗体<0.01为阴性,无保护;IgG抗体指标0.01-0.1,判断为最小限度的保护;IgG抗体指标0.1~1.0,判断为安全保护;IgG抗体指标≥1.0,判断为长期防护。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白喉水平调查
白喉抗体保护率调查达到100%,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白喉平均抗毒素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岁组抗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30岁、40岁组则明显较低,低于保护水平,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7~岁白喉平均抗毒素水平高于20岁、30岁、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白喉免疫水平调查(n,%)
2.2 白喉水平平均抗体含量
见图1。
图1 白喉水平平均抗体含量
2.2 不同特征人群白喉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水平比较
男性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311IU/mL,高于女性0.194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地人口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235IU/mL,高于流动人口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134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特征人群白喉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水平比较(n,%)
3 讨论
白喉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等进行传播,人群是普遍易感人群。近20年本地区已无白喉的发病病例出现,但是对人群抗体水平的检测,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群抗体水平,做好预防工作,对公共卫生疾病的控制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 认为,白喉抗体浓度≥0.1IU/mL可完全保护[4]。当人群中抗体浓度≥0.01IU/mL 者达到70%即可控制白喉流行,达到90% 即可控制白喉发病[5]。目前通过血清学指标进行流行病学的监测属于较为客观、直观等一种方式,可以根据结果为当地的公共卫生,免疫计划等做好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白喉通过自然感染概率非常低,因此对监测目前人群的白喉 IgG 抗体的检测结果,主要为白喉类毒素疫苗的接种而产生的抗体,可以对本地的免疫情况有直接的反映。
本次研究调查在两个县进行小范围的白喉抗体的检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白喉抗体保护率调查达到100%,高于国家的相关规定,白喉的发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白喉平均抗毒素各组调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岁组抗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30岁、40岁组则明显较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百白破疫苗的基础免疫为1岁前3剂次,因此<1岁组抗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也表明疫苗免疫效果良好[6-7]。
20 岁以上人群白喉保护率和抗体水平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目前缺乏隐性感染的机会,主要依靠人工免疫,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儿童期获得的免疫力得不到加强而逐渐衰退成易感者[8-9]。因此,成人免疫也不容忽视。本次研究中,白喉抗体水平在5岁左右下降到一个低值,而6~岁、7~岁白喉平均抗毒素水平显著上升,跟6岁左右会接种白破加强免疫有关,也证明白破疫苗的加强接种是有必要的。
男性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311IU/mL,高于女性0.194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女性白喉抗体浓度或者保护水平率低于男性,与国内部分地区研究结果一致[9]。本地人口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235IU/mL,高于流动人口白喉平均抗体含量0.134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性别之间白喉平均抗体含量有差异,应加强女性的监测及流动人口的监测。
国际白喉发病趋势可以发现,其不容乐观,在2017年年底印度尼西亚多地暴发白喉疫情,已至近600人感染,数十人死亡[10];同年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营暴发了白喉疫情,导致3954人疑似染病,31人死亡[11]。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项卫生威胁中,白喉位列其中[12]。我国已多年未报告白喉病例,但疾病监测存在薄弱环节,医疗机构缺乏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培训,容易造成漏诊、误诊[13-14]。本研究中,白喉抗体GMC和阳性率在10岁以后均快速下降,20岁以后GMC已降至在安全保护水平0.1IU/mL),抗体阳性率下降到50%左右。成年人免疫力减弱被认为是高发病率的原因,对于成年人白喉抗体水平较低,一方面主要由于白喉疫苗的接种都在儿童时期,WHO认为基础免疫后平均保护期限是10年左右[15],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抗体水平会逐渐的降低;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免疫接种后,白喉发病率逐渐降低,近20年本地区无相关病例报道,且获得自然感染的概率极低,在几乎没有抗原再次刺激的情况下,导致成年人群白喉抗体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四剂次百白破疫苗及一剂次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是必要且有效的。我市 20 岁以下群体中形成较好的白喉免疫屏障,20 岁以上人群白喉抗体水平明显较低;女性白喉平均抗体含量低于男性,流动人口低于本地人口。建议考虑制定成人白喉免疫策略,加强成人的白喉抗体水平监测,加强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避免出现传染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