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高效配置资源问题研究

2021-09-18汤金丽

关键词:市场失灵市场竞争资源配置

[摘 要]尽管人们认为市场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透过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会发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会出现价格机制失灵、资本的竞相投资浪费、市场结构无序、“经济人”的道德情操危机、国际经济风险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难题。虽然这些难题并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结果,但其对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

[关键词]资源配置;价格机制;市场竞争;市场失灵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4-0079-04

[收稿日期]2021-05-09

[作者简介]汤金丽,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尽管人们认为市场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的最为有效手段,从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还是转型中的国家,都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许多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现实表现,梳理和归纳这些问题,可以正确防范市场配置资源的失效或低效问题。

一、价格作为资源配置调节器的失灵

以完全竞争市场为理想模型的古典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社会完全由市场自由决定,不实行政府干预,经济会自动达到均衡,因为价格的作用会保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价格作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最敏感的一种信号,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价格机制在展示着它的魅力的同时局限性也接踵而至。

首先,价格机制并非能实现完全的“公平交易”而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在要素市场,是资源所有者与资源使用者(厂商)的“讨价还价”;在商品和服务市场,是厂商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价格决定着交易的成功与否和交易数量多寡,并在市场上表现出可供社会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多寡,形成又一轮的“讨价还价”,按价格信号分配资源的真正经济问题“恰恰是不同的人和集团争夺资源的生产权和支配权”(韩德强,2001)。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价值的评估能力、生产者的预期和生产的周期长短等因素。在自然资源的交易上,资源所有者或者资源的出让者因对资源市场的潜力的评估低于资源购买者,一般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出让,或者因为“寻租行为”的存在,使资源的价格脱离了交易的主体,未能反映资源的实际价格,造成资源被过度需求和滥用,存在资源利用和分配的低效,于整个社会是不利的。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从理论上讲,生产厂商会根据价格的指挥棒来调节生产规模,使得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厂商在决定生产时,往往依据自己的利润预期,忽略或不好估计同行业其它竞争厂家的生产计划,所以在一个生产周期完结后,按前期的价格指导生产出来的数量,会出现两种情况:高价格指导下的蜂拥式生产的大数量可能与市场需求相比,出现了生产过剩;低价格指导下的厂商退出式行为可能会出现供给不足。农业生产的大小年现象即为典型的价格指挥失灵,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都反映了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可见,价格机制并非万能的“均衡”指挥棒。

其次,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指挥棒的市场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最优配置标准是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公共产品从需求方来说是公共的,但公共产品的价格是私人的。在公共产品领域,任何社会成员处于达到自身少付费的目的,会隐藏其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数量,公共产品厂商接收到的私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小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厂商是亏损的,从而减少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社会公众的真实需求相比,产品提供不足。我们举个公交车价格上调民意调研的例子来看下这个过程。问卷中有如下价格水平1元、2元、4元,要求被调查的潜在乘客回答每种价格下对应的每月乘坐次数,我们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测试的结果,答案最集中的是无数次(不限次)、12次、3次,结论是对于公交车公司来说,价格越高,其收益越低,所以只好低价运营。实际上,学生表明这样回答只是不想承担更高的价格而已,对公交车的需求其实具有较稳定的惯性,实际4元价格和1元价格时的需求数量是几乎无差异的。这里,学生隐瞒了他们对公交车服务的真实需求,却让公交车服务无法从价格上得到弥补,只好从成本上进行控制,盈利空间狭窄甚至靠政府补贴亏损来维持运营,结果就是没有更多的资本愿意投入到此行业中来,已经在此行业中的公司以减少车辆或延长发车时间来降低成本,供给数量偏少或严重不足,民众的出行福利下降。

再次,存在外部性的领域对资源的配置影响都具有弊端。在生产领域,外部经济的存在确实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但这个福利并未对提供这个福利的生产企业所支付的成本进行补偿,因而导致能持续提供净福利的厂商数量、福利总量供给不足。同样地,在消费领域,提供外部经济的消费者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但往往会受到没有那么高道德情操的消费者的“无视伤害”,往往会收回自己的能产生外部经济的行为。可见,外部经济尚不具备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正向导向作用。生产领域的外部不经济,它所涉及到的部分成本往往是低于社会成本的,但其收益却远远大于社会收益。我们就以偷偷违法排放废水域资源的成本却极高,但企业却也没有因为成本的低廉而降低其产品的市场价格,对社会福利造成双重损失。低成本、高收益助长了污染问题,所以,难逆转的环境问题就源自社会大量的外部不经济。消费领域也同样如此。

因此完全通过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与社会目标的部分背离。

二、资本竞相市场逐利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多的价值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经济利益具有无与伦比的驱动力,资本奔忙于整个世界,就是为了利益。

资本是逐利的,但凡市场上出现一个盈利的产品,资本就蜂拥而上,争相投资。产品的盈利的信息是某个或某几个厂商赚到了钱,具有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厂商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也归类到能盈利的自信中去,带着自己掌握的资源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有利的销售市场,殊不知,当众多单个厂商的投资集中在相同的产品上,导致该产品的行业供给量大量增加,甚至超过了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而出现价格下降甚至“生产过剩”的情况,出现大部分厂商亏损的状态,这是厂商扩张带来的行业供给过度-“生产过剩”的损失。这时,供需平衡被破坏,市场机制需要来调节价格下跌和“生产过剩”的低效情况了,然而这却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即市场通过它的供需调节功能反映市场配置资源的现状,厂商根据这个现状调整资源配置并组织生产,厂商都是在前一期的价格指导下进行生产的,利润的理论值估算也是在前一期的价格水平下进行的,既忽略了其他厂商大批的资本都可能和自己一样投资于有利的领域,也无法预期到更远的将来的价格走势。作投资决定时的价格与生产完成时的销售价格全然不同。正如蛛网模型所描述的那样,供给与需求虽然同时在同一市场,但它们却是由不同时间和前提条件决定的:本期价格决定本期需求,但本期供给由上一期价格决定。所以需求与供给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自由市场试图在振荡中实现动态的均衡,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次振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越来越大的。当价格震荡到远远高于其供需均衡价格时,说明该领域的资源配置供给不足,存在盈利空间,于是,对利润具有“天然嗅觉”的资本蜂拥投入,造成短期大量生产集中并远超于市场需求,需求和供给较量的结果必然是:价格下滑、消费不足、资金过剩、信用不足,经济社会陷入萧条甚至危机,泡沫经济大抵如此。相反,如果震荡的结果是某领域价格低,表明该领域资源配置相较需求出现生产过剩了,资本出于安全的考虑,便纷纷撤离该领域,短期内可能导致“供给不足”,直到价格升至合理水平。但价格总是在震荡的,所以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不断进行着事后的调节。但凡调节权力存在,寻租又有了空间,更增大了无序竞争所导致的市场风险,总是伴随着资本和劳动的巨大浪费和痛苦,招致许多消极的后果。因此,由市场配置资源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是一种固有的病症并且会周期性地出现,其“现象彗星一样有规律地出现”。

三、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的一些重要社会条件往往缺失

1.可调控的竞争缺失。完全竞争市场被认为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效率最高的一种市场类型。但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与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模型的差距在于,在不同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有差别的,从而存在着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等四种市场类型组成的多元市场结构。与完全竞争市场只能实现超额垄断利润为零的资源配置不同,其它三类市场都是以追求最大的“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的。厂商通过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不会顾及市场的最优需求数量、社会的最低生产成本、社会净福利的多寡,充分展示“经济人”自利特征和资本的增值性本性。四个市场类型竞争程度依次降低,经济效率也依次降低,到完全壟断市场时,消费者为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支付价格远高于厂商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消费者需求受到损害,不仅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还要面临社会生产没有达到理论最大值的商品供给,造成社会净福利的巨大损失。同时,还因为竞争的缺乏,催生不了促使厂商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革新动力,所以它的经济效率是最低的。但市场本身的功能不足以解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垄断正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动荡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远远脱离了市场机制的“竞争自由”的初衷,或者说,市场机制本身操作不了竞争,反而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条件和必要条件。市场机制调配竞争程度的不足,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垄断以维护竞争。但政府并不需要将竞争维护在完全竞争处,虽然此处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它毕竟是理论上的抽象,经济学上的乌托邦:如产品的无差异性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无法使效用达到最大;企业规模小,则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产品成本和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政府要做的是维护企业的可操作性竞争而非完全竞争,同时限制恶性的自由竞争。

2.道德情操的堕落或缺失。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是理性的量本利分析法;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是符合消费者心理假定的边际分析法,这两个微观市场主体的效率最大似乎与道德情操没有任何关系。但事实上,道德情操的堕落或缺失,直接增大了交易的成本,最后因追求个人的经济效率却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效益的下降,福利的损失。我们以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市场客观实际来看一下。如果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往往产生“逆向选择”;如果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往往产生“道德风险”。这两个结果中都隐含了道德缺失因素。“逆向选择”可以以“二手产品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交易实际来看。“二手产品市场”以二手汽车交易模型为代表:汽车销售方式车辆信息优势方,非常清楚汽车的实际价值,但进行了有意的隐瞒,属于道德缺失方;消费者无法获取车辆的真正信息是车辆信息的劣势方,非常清楚自己拥有货币的价值,双方对彼此的信息地位是明确的。当销售方给出某辆车一个捆绑了超额利润的价格,假设是10万,消费者会认为自己的10万货币价值应该换得更好的汽车质量,所以只还价7万,销售方会将消费者带到他们定价的7万的汽车旁以作为10万和7万的对比,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评估进一步降低,可能发现10万和3万的差别不大,最终买了3万的汽车,或者干脆不买二手车转而买新车,这个过程,我们将之称为二手车双价博弈模型。假使二手车汽车的消费者均对二手车经营者对汽车质量保证和评估的诚实性产生怀疑,市场中最好销售的就成了质量最低的二手车,将质量好的二手车淘汰出了交易市场。同时,买了低质量汽车的消费者在使用后发现质量低到超越了自己愿意支付的货币价值,给出了“二手车太差”或者“根本不能要”的市场评价后,直接影响了“二手车市场”交易低效或是该市场渐渐消失,导致资源巨大浪费。保险市场方面,在人身保险交易中故意隐瞒病史或在财产保险交易后改变了原有的保险预防好习惯致使保险赔付案例增多,必然导致保险企业的亏损或倒闭;劳动力市场方面,由于无法在签订合同前区分求职者的工作能力,招聘方只能以不同学历的平均工资水平进行招聘,结果导致高质量的劳动者主动放弃,这样劳动力市场充斥着大量质量不那么高的劳动者,并进一步降低了招聘方的下一期工资报价,恶性循坏的结果,劳动力市场消失。可见,“逆向选择”的实质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不真实提供,使“人们往往为质量低的产品支付了较高的价格,质量差的产品淘汰质量好的产品”,造成社会交易的低效或消失。“道德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或者委托人违约或者代理人违约,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利益,于社会也是有害的。

3.完善的法律制度的缺失。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是有效的,但尚需要法律这一工具的外在的强制力。法律具有透明性、公开性和预期的准确性,能代表国家层面很好地执行对经济行为的外在强制约束力,保障经济行为按市场规律行事、符合国家资源配置的目的。法律制度作为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和提升是具有较大作用的,其对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的制定。社会关系和运行都是围绕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开展的,法律的条文主要用于规范个人行为、法人主体行为、行业规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服务职责、市场交易程序和規则等,法律制定得越完整,对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强。二是法律的执行。此为弥补性措施。是在违法行为产生后的纠正。法律的执行有经济赔偿和限制人身自由惩戒两种,经济赔偿是按法律约定对法律纠纷相关方进行的价格补偿,能对已经造成损失的资源应得报酬做出追偿。限制人身自由惩戒是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防止类似行为效尤。市场经济越成熟,法制就越健全。但是,相对于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经济来说,法律修改的程序的固化及执法的滞后性,对资源效率的保障总是不足的。

四、市场在国际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全球的利益和风险是孪生的。当我们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全球化的风险也迎面而来。市场机制的原则从国内走向国际,丛林法则得以扩张。乔治·索罗斯对市场的假设是:市场总是存在错误的。从这个假设出发,国际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总在努力地寻找着市场投资、利率、汇率等机制的错误,寻找着市场的不均衡,并利用这种错误和不均衡来谋利;同时投资的自由化冲击着民族经济,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借贷关系的国际化加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资本导致的分配方式加剧了国际收入的不平等,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更放大了市场中存在错误”,很容易成为国际资本在寻利中的受害者,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如1993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东南亚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发展的顶峰跌到了衰落的谷底。

当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时,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总站在民族利己主义的角度,利用它的资源优势,对同样处于衰退中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时提出苛刻的条件,“希望能一头牛身上扒下两张皮来”(列宁),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将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自由的资本转移使发达国家的生产投资资金越来越多地转向发展中国家来寻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到资金流入解决投资不足的好处时,也受到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面临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时,由于没有技术或资金,只能靠全球价值链分工生存。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资本就会转移走,最后一无所获;如果采取放任措施,将导致国际国内的收入的更大不平等。

其次,全球化和自由化对转型国家来说影响也是深远的。如果转型慢了,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如果转型速度太快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动荡。苏东实行的“休克疗法”,使许多国家至今仍无法恢复到1989年以前的产出。许多人比市场化以前更加贫穷,而一部分却能够享受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富裕,最终导致犯罪率上升和对国家改革失去信心。同时还存在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农业上的自由贸易将加速农民赖以生存的耕作的消失,并造成乡村到城镇的突然的有害的大规模移民。因此对增长和物质进步的盲目追求――通过迅速实现自由贸易、全球资本流动和自由市场取向――很可能导致如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冲击”。

再次,全球化无法建立一个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的机制。任何国家的厂商都不愿将污染这个东西内在化。如果一国限制污染,资本会转移到不限制污染的国家。国际竞争愈激烈,环境就愈遭破坏。自从80年代风起云涌的全球化以来,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山的消融、森林的消失和臭氧层的空洞即因此。

[参 考 文 献]

[1]旷乾.价格机制的缺陷与弥补[J].商业研究,2005(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汤金丽, 张文.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社会条件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9).

Research on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market

TANG Jin-Li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653100,China)

Abstract:Markets are by far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western economics, found in the Chinese social reality, face from "marke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remise: price mechanism failure and disordered waste capital to investment, market structure, the moral sentiment of "economic man"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isks such as market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problem. Although these problems are not the main result of the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y are quite destruct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resource allocation; price mechanism; market competition; market failure

[责任编辑 孙兰瑛]

猜你喜欢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资源配置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动因
最低工资制度的反竞争性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从联想集团的发展谈企业产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