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些坏习惯家长怎么管
2021-09-18李元媛
李元媛
为什么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爱乱丢东西?为什么孩子话都说不清就会动手打人了?为啥小朋友上了幼儿园后就开始拼命眨眼睛?为什么过了口欲期都还在啃指甲、吃手?还有,更尴尬的是,他们为什么老要去摸穿小内裤的地方?各位家长,你们是否有很多问号?
这些“坏”习惯到底管还是不管呢?那又该怎么管?其实家长们眼中的这些“坏习惯”并不坏,更多的是孩子生长发育期的正常表现,也是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信号。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1~3岁阶段】乱扔东西
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抓起东西就乱扔,不管是玩具还是食物。在华西医院心理专家看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随手扔东西,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扔”这一动作是他们的探索行为。好奇“我”作用于这个世界后,会发生什么。比如扔这个东西,该用多大的劲?会扔多远?扔过去之后,会发生什么?同时,通过“扔东西”这个比较越界的行为,探索世界对“我”的态度:我扔了这个之后,爸爸妈妈会高兴还是生气?
“扔东西”是宝宝探索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方式,他们能慢慢地认识世界;当他扔东西时,上臂力量、抓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所以这一行为是他们认识世界、开发智力,也是成长发育的必经过程。
那么,我们就随意放任孩子乱丢东西,不用管吗?要管,但这种管总的来说是引导加危险控制。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不要吼孩子、打手心,这样会阻碍孩子探索世界。
●在孩子乱扔东西后,可以耐心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扔東西,设置扔东西的安全范围,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自由扔东西,超过范围就禁止。比如在家划一块孩子乱扔玩具的地方,或者带小朋友到自然环境进行一些安全的投掷类运动,让宝宝充分感受自己跟世界的关系。
●要注意安全,收捡物品并让宝宝远离较危险的东西,比如小刀、玻璃杯子等,要和他说清楚,这些东西是绝对不能拿来扔的。
●当孩子坚持要在禁区内扔东西或者坚持要扔危险的东西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让他看看动画片,出去玩耍。
打人、发脾气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让家长烦恼的行为就是打人。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与大人相处时,有时候会出现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甚至打人的情况。
这也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因为1~3岁年龄段的小朋友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尤其在不高兴时,除了哭闹发脾气之外,还可能打人,这是因为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当下和自己的需求的感受,情绪和需求无法排解时,只能以无理的打人或者哭闹来发泄。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首先,不要责骂。建议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拥抱并进行安抚。等孩子平静之后,询问发脾气打人的原因,并用简单的言语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想玩这个”、“妈妈不要这样”等。
其次,教会孩子简单表达后,一定要多鼓励他们,并固化这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指令。
此外,有时候自己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个别家长为了表示歉意,会当着被打孩子及家长的面去严厉批评甚至打自己的孩子,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建议处理这类事情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孩子会动手的确切原因后再去解决。比如,自己的玩具被抢后生气打人,重点要教他以后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找老师或者告诉对方家长说“还给我”,或找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来解决这件事,而不是动手。
不满足就大闹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宝宝看到玩具就想要,小区门口的摇摇车坐了好几遍也不愿意走,但凡家长不给买玩具或不让他们继续坐摇摇车,孩子瞬间就大哭大闹。
不少家长表示:“不能满足他们,不然就习惯了,长大了不得了!”
是的,在华西心理专家看来,虽然不能对孩子这些需求100%有求必应,但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紧张,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倒是家长做财商启蒙的绝佳机会。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如果1~3岁的小朋友真的很喜欢坐摇摇车,在不影响生活作息的前提下建议让他们坐。有学者认为小朋友喜欢坐摇摇车是因为坐摇摇车跟他们待在妈妈肚子里时晃的状态非常相似。一般3岁以后,小朋友对摇摇车的兴趣就会少很多。所以如果能花几元钱换来孩子几分钟的心理满足,问题并不大。
至于喜欢买玩具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玩具没有任何抵抗力。但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幼儿不需要玩具,其实恰恰相反,越小的孩子玩伴越少且越不固定(比如上幼儿园、上小学后都会有固定小伙伴),反而是跟家人和玩具相处的时间更多,所以家长的确可以给小朋友多准备一些玩具。
当然,买玩具要有度,家长可趁机启蒙孩子的财商。小朋友没有规划财产的能力,家长可以从买玩具这件小事上,慢慢培养孩子金钱观和价值观。建议家长每个月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要定数定额,如根据小区或者孩子班上同龄人的玩具平均拥有量,给他们定好每个月可买玩具的数量和金额,比如一个月可以买100元的玩具,就在他们想要买玩具的时候告诉他,这个玩具需要花多少张不同数额的人民币,如果玩具的价格超过了规定的金额,可预支,但下个月就只能不买或者少买了;如果这次不买,下个月加起来就可以买更好的玩具。
【4岁以上】频繁眨眼睛、挤眉弄眼
这种表现相信不少家长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孩子总会不自觉地频繁眨眼,到底是有眼部疾病,还是眼睛进东西了?或者仅仅只是自己养成的坏习惯?
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挤眉弄眼后,首要的就是带去医院眼科就诊,查看是否存在倒睫毛、结膜炎、干眼症、视疲劳等眼部问题。如果排除了眼部疾病,那么多数就是跟儿童抽动症有关。
儿童抽动症是由于神经系统的问题而引发的肌肉反复、交替抽动的疾病,儿童发病率在5%~10%。如果把大脑比作电网,其中某些电路出现了漏电现象,就会导致电路时不时出现抽动,儿童抽动症差不多是这么一回事。
抽动症大多跟情绪有关,比如焦虑、无聊或者兴奋、惊吓。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挤眉弄眼、摇头甩肩等运动抽动,或者清嗓子等发声抽动。其主要特点就是短、快,不经意就会出现,且孩子自己无法控制。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确定是儿童抽动症的,家长要理性对待。因为90%的抽动症都是短暂性的,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除了显得稍微怪异外,孩子可以正常吃喝玩耍。同时,儿童抽动症还可能会自愈,也不需要特别吃药。所以建议各位家长最好无视孩子的抽动,不要重复在孩子面前念叨,也不要一直提醒他喊他控制眨眼睛,因为眨不眨眼睛并不是他们能控制的,这样做反而加深了孩子的羞耻感与自卑感。
如果儿童抽动症较严重,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治疗。
爱吃手、啃指甲
一两岁的小宝宝喜欢吃手是很常见的,因为处于口欲期的孩子啥都想往嘴巴里头塞。但如果是6岁以上的孩子仍然有吃手甚至啃指甲的行为,那么就可能没那么简单了,需要考虑是不是存在情绪或心理的问题。尤其有些孩子把指甲咬得光秃秃,指甲周边皮肤撕开或者咬出血,那家长就一定要重视了!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第一,家长不要以暴制暴。小朋友喜欢吃手可能跟學习或被批评等带来的焦虑、无聊、手部不舒服或强迫症等原因有关,所以首先要找到是孩子啃指甲、吃手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能改变行为。
第二,由于心理因素寻找起来较漫长,解决起来也很花时间,所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勤剪指甲,甚至可以给孩子的手部做一些打摩指甲、去死皮和保湿等护理,减少手上产生倒刺、脱皮等,手上没有不舒服了,自然也不容易去啃、去撕手皮。
第三,家长可以准备一些指尖减压的小玩具,引导他们用玩具代替吃手、啃指甲、撕手皮的行为。
当然,如果这些措施都没有用,建议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看看。
老是摸私处
在心理医生看来,人本身就有“自慰”的能力,也就是从自己的身体上得到快乐,从而舒缓痛苦、释放压力,这是正常而且是不该被诟病的行为。
所以当家长发现小朋友有摸私处的情况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冠以羞耻心,否则可能影响孩子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发育。再加上孩子与成人的“自摸”又存在着不同,他们一开始的行为大多是出于不经意和好奇,所以更要妥善处理。
建议家长这样应对:
首先,要检查孩子是否有生殖器感染。器官在不接受外界的刺激时是没有感觉的,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生殖器瘙痒,孩子伸手去挠就可能产生快感,导致后续的“自摸”行为。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摸私处的行为时,要记得去看看女孩子的内裤是否干净、紧绷;男孩子内裤是否宽松透气、生殖器是否清洗干净等,排除一些容易导致生殖器瘙痒的外因。
其次,告诉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能做这样的事情。请家长记住三不要原则:不要吼、不要骂、更不要当众斥责,要适当地引导,理性对待。羞辱、恐吓和打骂并不能阻止孩子自慰,反而会让他感到焦虑,加重自慰的行为。
另外,如果发现孩子的自慰行为较频繁,一定要寻找孩子的心理因素。家长还可以选择替代法,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做这样的事,一定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带他出去玩,家人给予足够的陪伴,不要让他感到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