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影响的分析

2021-09-18林翠荣

中外医疗 2021年19期
关键词:戴镜参差低度

林翠荣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眼科,福建龙岩 364000

双眼在一至两条子午线上屈光力存在的差异性表现即为屈光参差,其中,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在青少年近视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屈光参差对患儿视功能可造成严重损伤,视物模糊以及视像不等可造成单眼抑制以及弱视、单眼视等,使得立体视功能显著降低,影响青少年患者健康成长,并干扰正常学习和生活[1]。采取有效的屈光参差矫正措施,不但有助于患者获得最佳视力,还可避免弱视形成,此外,治疗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立体视的恢复及重建,以取得最佳的功能治疗效果[2]。作为具有可逆性的非手术治疗手段,角膜塑形镜在矫正近视并可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加深,患者佩戴后可通过按摩作用、液压机制以及机械压迫作用等使眼轴增长得到减缓并提高患者裸眼视力,从而取得理想的近视矫正效果[3]。该次研究以该院眼科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51例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在该院眼科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51例,纳入标准:①经眼压、眼底、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数视力表检测等检测方式确诊;②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测量结果均低于21 mmHg;③患者双眼裸眼视力近视度数均<6.00 D且双眼屈光参差值>2.50 D;④患者基本病历资料完整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后开展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有角膜接触镜佩戴禁忌证者;②合并胶原疾病者;③伴发精神障碍者;④合并结膜充血、乳头状结膜炎等眼部异常者;⑤眼位及眼球运动异常者。其中男24例,女27例;年龄8~16岁,平均年龄(12.59±1.57)岁。共计102只眼,其中,高度数眼平均等效球镜为(-3.83±2.01)D,共计51眼,低度数眼为(-1.02±1.75)D,共计51眼。

1.2 方法

适配角膜塑形镜前为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检查,为所有患者提供0.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国药准字J20110007)散瞳检影验光。将1滴该品滴入患者结膜囊,间隔5 min后再次滴入本品1滴,滴眼后5~10 min即开始散瞳。通过双眼等效球镜差值进行屈光参差程度计算。根据患者角膜中心曲率半径、角膜偏心率以及屈光度等为患者选择适宜的试戴镜片,若患者试戴理想则为其定制镜片。所有患者均应用梦戴维视角膜塑形镜,戴镜时间为6~8 h/d,最长戴镜时间不可超过10 h/d。分别于患者戴镜后1 d、戴镜后1周及戴镜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眼压、角膜地形图、屈光度、视力(BCVA、UCVA)及裂隙灯角膜荧光素染色等,观察塑形效果、镜片洁净度、镜片配适状态、角膜形态变化以及角膜健康情况等。每隔6个月为患者实施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以及眼轴、眼压检查,患者戴镜12~18个月后更换新镜。告知患者佩戴过程中若存在不适感应随时复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解决办法和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者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视力与屈光参差度。②比较患者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远立体视、融合功能、同时视)改善情况。③比较患者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戴镜后1年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戴镜前后视力与屈光参差度比较

患者持续佩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其裸眼视力≥1.0眼共计92眼,占90.20%。戴镜前后患者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个月患者UCVA高于戴镜前,屈光参差度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戴镜前后视力与屈光参差度比较(±s)

表1 患者戴镜前后视力与屈光参差度比较(±s)

时间BCVA UCVA 屈光参差度(D)戴镜前(n=102)戴镜后(n=102)t值P值4.95±0.17 4.98±0.18 1.224>0.05 4.02±0.23 4.98±0.14 36.008<0.05 4.63±1.51 0.24±0.12 29.270<0.05

2.2 患者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戴镜后拥有远立体视正常、融合功能正常以及同时视正常患者占比明显高于戴镜前,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戴镜前后患者三级视功能比较[n(%)]

2.3 患者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戴镜后患者双眼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戴镜前,且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中央角膜厚度随之下降,高度数眼中央角膜厚度小于低度数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双眼眼轴长度均高于戴镜前,且随着戴镜时间延长患者双眼眼轴长度随之增加,高度数眼眼轴长度增长大于低度数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个月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戴镜前,戴镜后1年低于戴镜前,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s)

表3 患者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s)

参数中央角膜厚度(μm)眼轴长度(mm)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个/mm2)度数 戴镜前 戴镜后6个月 戴镜后1年低度数眼(n=51)高度数眼(n=51)低度数眼(n=51)高度数眼(n=51)低度数眼(n=51)高度数眼(n=51)549.67±28.02 546.35±27.56 24.11±0.93 25.14±0.77 3 364.56±350.27 3 360.47±338.57 536.25±25.46 531.45±24.79 24.35±0.97 25.23±0.84 3 386.78±360.25 3 394.56±337.29 535.35±26.46 525.31±27.15 24.39±0.94 25.47±0.95 3 312.24±270.09 3 024.13±268.56

3 讨论

屈光参差使得双眼视网膜形成大小及清晰度不等的两个物像,对双眼视觉可产生重要影响。一旦双眼成像差异超过大脑对双眼像的融合能力范围,可抑屈光度高的一眼视网膜物像并削弱双眼运动性融合功能,使得双眼立体视觉建立受到影响,病情严重可形成弱视[4]。单眼视网膜影像模糊会损害立体视觉形成过程,若出现屈光参差现象,眼视网膜影像变得模糊并使得该眼视网膜感受细胞接受图形的刺激减少,使得传入视皮层、上丘脑等视神经冲动减少,进而降低视双眼性神经元兴奋性并导致立体视锐度降低[5]。

作为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采用反几何设计方式,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6~8 h后角膜即可发生塑形效应,即便白天不佩戴框架眼镜也能够保证视力的清晰度,而且双眼视物大小差异较小,周边视野正常,能有效减少融像困难产生的视觉症状,既能够矫正屈光不正,还能够控制或者延缓屈光度增长,使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获得显著改善[6-7]。

该研究中,戴镜前34例患者远立体视异常,占66.67%,表明近视性屈光参差可损害视立体视觉。该次研究中,高度数眼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5.14±0.77)mm、戴镜后6个月增长 (0.09±0.07)mm、戴镜后1年增长(0.33±0.18)mm; 低度数眼戴镜前眼轴长度为 (24.11±0.97)mm、戴镜后6个月增长(0.24±0.04)mm、戴镜后1年增长(0.28±0.01)mm。牛欢[8]研究中,戴镜前患者眼轴长度为(24.78±0.41)mm,戴镜后6个月增长(0.21±0.01)mm,戴镜后1年增长(0.20±0.01)mm。可知戴镜后眼轴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与该次研究相符。

该次研究中,患者持续佩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其裸眼视力≥1.0眼占90.20%。戴镜后拥有远立体视、融合功能以及同时视正常患者占比明显高于戴镜前(P<0.05),表明佩戴角膜塑形镜有助于使立体异常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立体视功能获得改善或者重新得到建立。

双眼发育不平衡为造成屈光参差的关键所在,可能与近距离用眼、眼压及角膜厚度过高、用眼姿势不正确等多种因素存在关联,而眼轴为双眼屈光参差差异的主要表现,与低度数眼相比,高度数眼眼轴明显更长,而且随着年龄不断增加,双眼参差量也显著增加[9]。戴镜后患者双眼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戴镜前,且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中央角膜厚度随之下降,高度数眼中央角膜厚度小于低度数眼(P<0.05)。戴镜后患者双眼眼轴长度均高于戴镜前,且随着戴镜时间延长患者双眼眼轴长度随之增加,且高度数眼眼轴长度增长大于低度数眼(P<0.05)。戴镜后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着戴镜时间延长而下降,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戴镜安全性涉及角结膜健康、角膜内皮细胞状态等多个因素,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患者戴镜时间延长,患者眼角膜细胞密度呈下降态势[10-11]。通常情况下,即便不佩戴角膜接触镜,随着年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角膜塑形镜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仅适用于一般顺规性散光,若患者角膜散光超过1.50 D或者近视度数高于-6.00 D则不适用,因此,临床在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矫正手段。

综上所述,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提供角膜塑形镜佩戴矫正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视力情况、降低屈光参差度,对于改善其双眼视觉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戴镜参差低度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视力下降的机动车驾驶员驾车时戴镜行为研究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的改变及其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光学离焦时长对小鸡屈光度及眼轴向参数的影响
参差多态而功不唐捐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