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切缅怀我国杰出的眼科学及眼病理学家易玉珍教授

2021-09-18管怀进

眼科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眼科学眼科病理

管怀进

(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江苏 南通 226001;2.中国眼科博物馆,江苏 南通 226001)

易玉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眼科学家、眼病理学家,新中国第一代国外留学(副)博士学位获得者,我国眼科病理学奠基人之一。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学组副组长李永平教授和《眼科学报》编辑李扬杵之邀,我作为易教授的研究生,谨以个人名义,回忆往事,致我最敬爱的导师和引路人易玉珍教授。

我初识德高望重的易教授是1984年5月3日在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研究生复试会议室。我们几位研究生完成笔试后,接着由陈耀真、毛文书、李绍珍、吴乐正等教授进行面试,面试时易教授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并从此有幸成为她的学生。

1 学识渊博、成果丰硕的眼科学家

易教授1924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一生,与人为善、追求进步、崇尚科学,在最艰苦的时代,选择从医以拯救贫苦大众于疾病之中。1949年初,她从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军区医院(原省立长沙医院)、湖南医学院(原湘雅医学院)工作。1954年,经过严格挑选、考核,而立之年的她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留学生,被公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国立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图1)。

图1 易玉珍(前排右三)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时留影

在莫斯科求学期间,易教授认真学习、团结同志,于1957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11月17日,她与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著名讲话鼓舞了易教授一辈子,在她85岁大寿宴会上,易教授还激情澎拜地为我们朗诵了这段语录。在苏联期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影响了易教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激励她及其学生们在医学道路上永攀高峰。

易教授在莫斯科的博士学习期间,不仅确立了她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而且还锻炼出她严格的学风。据当年与易教授同期在莫斯科求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组织胚胎学家、原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教授回忆,易教授非常勤奋,有着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在从事视网膜课题研究时,最初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她导师的不一致。于是,她向徐静所在的教研室借来仪器,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做进一步实验。最终以严密的数据令导师信服。1957年12月,她的研究论文被第一届全苏眼科学术大会录用。苏联留学给易教授留下十分美好的回忆,她一直渴望在有生之年能重返莫斯科。1985年,在广州国际眼科会议期间,易玉珍教授亲切会见了莫斯科大学眼科Krasnov教授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友好会谈(图2)。

图2 1985年,在广州国际眼科会议期间,易玉珍教授陪同苏联莫斯科大学眼科Krasnov教授游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并在中苏血谊亭前留影

1959 年易教授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后调至中山医学院眼科工作长达50余年。经过本科、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加上天资聪颖,她的医学及眼科学知识十分丰富。1986年1月至4月,易教授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研究所眼病理和眼遗传室访问。多年来在国内外的不断学习、实践与交流使得易教授学识十分渊博,先后长期担任中山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眼病理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成为我国著名的眼科学教授。

易玉珍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及病理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对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角膜病等疑难眼病的诊断、教学、科研造诣极深。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有创见的论文20余篇,编写《眼科全书》“白内障病理”章节、《外科病理学》“眼病理”章节、《角膜病的临床与基础》“角膜病的病理”章节等。她在我国最早深入开展了正常人和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易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眼科同行、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和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科研团队和教授们的协助下,在国内率先建立了RB细胞株并对细胞株进行了细胞动力学、形态学、基因和小鼠移植验证,后续的研究包括了免疫学和中西结合治疗等。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曾获卫生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983年)、广东省高教局和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3年、1987年)。她曾参加国内、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以其渊博的学识、丰硕的成果闻名于国内外眼科界。

2 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眼病理学家

易玉珍教授从医执教60余年,著述不太多,这并不是她的成就不多,而是她治学十分严谨。据我所知,易教授的论著,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是不会轻易发表的。她发表的论文一定是方法科学、数据严密、结论鲜明的,一定是传世之作。她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翼状胬肉的病理及组织化学检查”由卫生部选送,代表中国参加1963年在国外举行的第一届亚非眼科会议,受到大会的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易教授的严谨在中山眼科中心是有名的(图3)。早年,眼科中心的研究生们不太敢请她参加他们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因为易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研究生很难回答她的提问。不过,易教授的问题不但富有挑战性,而且会启发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提升论文的科学水平,以致后来研究生们争先恐后请她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图3 毛文书教授(前排左一)带领美国卫生部部长等国外眼科专家参观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易教授(前排中央)介绍其研究成果

易玉珍教授对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十分认真。记得我曾经帮助抄写她的“色素失禁症的眼部表现”(《中华眼科杂志》)修回稿。对于我抄错的文字,哪怕是标点符号易教授都一字一句地精准修正。1984—1987年,我在中山眼科中心读研究生的那个年代,幻灯片都是先手写再翻拍的,我曾经帮助眼科中心很多老师手写过幻灯片。每一次书写,易教授都会认真指导。20世纪80年代,拍摄组织病理照片相当困难,易教授往往一次又一次的亲自操作以获得对比度优良、结构清晰的典型照片。为了确立精准的病理诊断,她总是带领病理室老师和学生们,深入患者床边,获取临床第一手资料。她还经常组织和参加各种临床病理讨论会,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孜孜不倦,并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于眼科学界。

易教授的后半生主要从事眼病理工作,她从临床病理角度,在国内外首创了“眼睑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既完全切除了肿瘤,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眼组织,堪称“精准、完美”。她积极参与筹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一届眼病理学组。作为眼病理学组副组长,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眼病理医生,为眼科病理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眼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图4)。

图4 1990年8月,易教授(前排右四)带领她的学生(张洁,前排右五;李永平,后排右三;管怀进,后排右二)参加在青岛召开第五届全国眼病理学术会议,与李凤鸣、郑邦和、孙宪丽教授(前排右三、二、一,均曾任眼病理学组组长)和冯官光教授(后排右一,曾任副组长)合影

3 教学严格、百年树人的眼科教育家

易玉珍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眼科教学第一线,无论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还是年轻临床医生的教学,她都一丝不苟,诲人不倦。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科生的教学没有现在流行的多媒体PPT,科学而精美的教学挂图更是缺乏。有的上课老师采用一些公司华而不实的眼球解剖图,但当易玉珍教授看到这些图片时,往往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图错误百出,角巩膜缘甚至小梁网、Schlemm管都没有绘出,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易教授培养研究生,十分注重查阅文献,要求我们尽量不遗漏课题相关的任何一篇国内外重要文献,尤其是新发表的论文。记得我刚入学时,易老师要求我翻译一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论著,我翻译后送给易教授审阅,没想到她居然拿起铅笔,认真对照原文,密密麻麻的仔细批改我的翻译稿,顿时让我肃然起敬,以致把这篇文稿一直珍藏至今。她培养的研究生,而今分布在海内外不同单位,全部事业有成。

易教授对眼病理进修生、临床住院医生的教学也十分严格。她建立并领衔的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在我国眼病理领域一直名列前茅。当年,全国有不少单位的眼科医生慕名前来学习眼病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易教授克服重重困难,购置多头教学显微镜,亲自带领进修生、研究生、轮转住院医生一起读片、讨论。一个眼睑乳头状瘤,在病理上竟然有很多种类型,让我们学生大开眼界。易教授注重临床与病理的联系,反复强调临床病理的观念,为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倾注了毕生心血,同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眼科栋梁之材(图5)。

图5 1986年,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多头教学显微镜教学:前排右起:冯官光(病理室教授)、易玉珍、郑湖玲(技术员);后排右起:孙毓黎(进修生)、管怀进(研究生)、韩仪敏(进修生)、张洁(研究生)、刘杏(住院医师)

在临床教学上,我们研究生经常跟随易教授上她开设的“白瞳症”专科门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学到了不少她独到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思维,如RB瘤体表面的苔藓样改变、色素失禁症皮肤上的甩墨水点样色素沉着等都是她慧眼独具发现并描述的特征性改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易教授十分注重眼病的病因诊断,即使是一个结膜炎,她都仔细刮取结膜囊的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以科学选择有效药物,让患者早日康复。

4 杏林春暖、桃李天下的大家名师

易教授参加革命后,由一个旧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以党的宗旨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书育人,多次被中共广东省委和学校党委评选的优秀共产党员(图6)。

图6 2008年3月14日,广州花城,时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院长(右三)和易教授的学生们为她85岁寿辰祝福[郑健梁(右一,技术员)、管怀进(右二)、李永平(右四)、易玉珍(右五)、张平(右六)]

易教授以饱满的热情在眼科耕耘了60余年。其实,她近30 年是抱病坚持工作的。我入学的1984年秋天,易教授就因肿瘤做了大手术,晚年她又患有青光眼等慢性病,即使如此,她仍然经常欣然为学生修改、评阅论文、审校书稿、撰写序言等。她为人师表,以慈母般的心培养人才,如今她桃李遍天下,学生遍布全球(图7)。

图7 前排右起:李英(研究生,美国)、张洁(研究生,美国)、易玉珍、管怀进(研究生)、冯官光、杨为中(研究生);后排右起:金捷(研究生,澳大利亚)、郭蒙歌(进修生)、谢楚芳(免疫室教授)、郑湖玲(技术员)、小刘(工人)、郑健梁(技术员)

1987年8月15日,在易教授辛勤培养下,我的研究生论文“视网膜母细胞瘤及其退行性变的免疫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图8)。毕业后分配到交通部南通医学院眼科工作。临别时,易教授慈母般地嘱咐我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融入社会。此后的20余年,我和易教授经常欢聚在全国眼科、眼病理学术会议上,我继续向易教授请教如何做人、做学问。另外,她对学生生活也充满关心和爱护,我有女儿后,她寄来精美的小孩帽子和围巾;还常常将师徒们聚会的照片,冲洗寄来,甚至在图片背面附注时间、地点,提笔“难得一聚”。易教授对我的培育使我终生受益。我也毕生热爱眼科病理,在临床工作中,始终以“入木三分”的病理思维开展眼病的诊断与治疗,我还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研究所建立了眼病理室,开展临床病理诊断、教学与研究,以此永远纪念我的导师。近十几年来,我凭着眼病理较扎实的基本功,连续拿到6项白内障分子病理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易老师的培养下,我还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防盲学组副组长、白内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眼科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2021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白内障专家全球排名前50 名。没有易老师的熏陶,我的这些点滴成绩几乎是不可能取得的。

图8 1987年8月15日,研究生管怀进论文答辩会(前排右起:李绍珍、马巧云、易玉珍、毛文书;后排右起:杨以嘉、吴乐正、管怀进、冯官光)

她曾经抱病为我写科技青年奖推荐信、写《现代基础眼科学》序言等。10余年前,当易教授获悉我在南通筹建“中国眼科博物馆”时,当即决定把她精心收藏的全套《中华眼科杂志》捐献给博物馆。易教授85岁大寿时,我带上学生,南下广州,参加易教授85岁华诞志庆宴会,并为我亲爱的导师献上寿匾“执教六秩春培桃育李蜚声华夏,悬壶半世纪益视护眸誉满杏林”。

2012年3月1日,90岁高龄、德艺双馨的易教授,在永远地闭上双眼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遗言:“我要手持红旗……在眼科界要跑在苏联前……办世界最好的医院。”在她的追悼会上,我代表她的学生们致悼词,追思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眼科大家名师。亲爱的易老师,您桃李满天下,学生们会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人们将永远缅怀您的高尚人品和学术成就!

谨以此文缅怀恩师易玉珍教授。

猜你喜欢

眼科学眼科病理
20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主要指标及排名
本刊征稿启事
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价值
小细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进展
术前MRI检查对宫颈癌病理分期及宫旁浸润评估的诊断价值
为何要病理会诊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眼科学见习教学的体会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