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海泡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
2021-09-17夏珺
摘要:作为政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校地共建产研院可以有效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对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许多产研院在前期建设和后期发展中在管理制度、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种种弊端。本文在分析湘潭的海泡石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湘潭海泡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从制度创新、人才战略、产业整合、金融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校地共建;海泡石产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剧烈变革期,而科技创新作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大学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科研机构在组织模式上也发生着显著变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学科、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研究院建设以突破学校原始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瓶颈,已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新趋势。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高校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共荣共生、协同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得主动。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一种全新的创新合作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连结高校与城市的重要纽带。
1、湘潭市海泡石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拥有我国最大的海泡石资源,湘潭地区目前已探明储量2140万吨,占中国储量的80%,世界储量的25%以上。目前用途已达130多种,不仅在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土壤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科学国防工业中的用途也迅速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我国海泡石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以及大部分天然海泡石矿的品位较低,同时受限于技术能力、生产设备、资本投入等因素,海泡石技术成果转化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行业相关标准缺失,产品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国内海泡石市场主要集中于催化剂载体、钻井泥浆的增稠剂、化学制品添加剂等,市场上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比例较高,而高附加值产品非常少。前些年湘潭海泡石矿产的开发还未形成规模,只有几个作坊式的小企业进行海泡石的低级加工,所加工产品主要用于饲料脱霉吸附剂、电焊条药皮添加剂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创新带动作用不强,迫切需要以技术创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扭转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的局面。目前,湘潭海泡石产业已形成了“三公司一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多項地方、行业、团体标准,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矿物功能材料示范基地。海泡石新材料被写进《湘潭市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院聚焦海泡石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推进海泡石创新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海泡石特色产业链,把产研院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2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史与组织模式
2.1 产研院的发展历史
产研院发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国内最早的产研院建立于1988年,是由北京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据不完全统计,由政、企、校合作设立的研究院超过千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独创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四不像”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是我国目前最大和实力最强的校地共建产研院,为高校服务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校地共建产研院有效拉近了高校与地方间协同合作的距离,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助力。
2.2 产研院的组织模式
产研院的建设主要考虑筹建主体、研究领域、所处行业、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高等院校主导型。从发展历史来看,该模式较为普遍,其特点是产研院建设所依托主体为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技术、经费等主要也来源于高校。
(2)科研院所主导型。建设主体为科研院所,其中以依托“两院”优势共建的产研院最为成功。其主要特点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较强,将技术研发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较好。
(3)地方政府主导型。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搭建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通过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4)龙头企业主导型。依托主体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产业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拥有行业产业核心技术,且能够整合行业内优势资源,吸引技术及资本入股。
2.3 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产研院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是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性质上,产研院是高校发挥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和给予政策支持,合作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功能上,产研院具有开展技术研发与中试、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服务、培养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孵化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功能。在组织架构上,产研院内部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研院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高校与城市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多领域协同创新而联合建立的综合性研究院;第二种情况是高校围绕城市某一产业或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产研院。
3 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校地共建产研院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在各种产研院组织模式下,虽然都各具特色,先期的政府扶持周期过后,产研院的自我造血和生存能力不足,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功能及职责定位不清晰。从不同依托主体来看,其对产研院组织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有的像科技园、孵化器、招商局、科技局、工信局等,功能职责不明确,“干什么、怎么干”没有考虑清楚,实际工作形式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对产研院的发展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2)机制体制约束,未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产研院具有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事业单位属性,又具有企业化市场运行特性,这要求给予人事、财务、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的结合作用,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产研院的“事业编+企业化”的双重身份界定不清,完全企业化虽然拥有了自主权,但在争取政府资源,尤其是科研经费、设备使用、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完全事业化又无法有效调动资源,缺乏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机制体制的约束使得产研院难以快速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脱离市场,缺乏造血能力。有部分产研院虽明确了市场化的运行思路,但在实际运行时缺少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没有建立健全多元化融资和投资的机制,产业化路径没有打通,难以形成面向市场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建立多年后仍然发展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科研投入及硬件设备等资源不足,不但没起到对地方产业的引领作用,反而成为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其主要原因是完全脱离市场,过分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输血”,自身缺乏足够的造血能力。
(4)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备,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形成鼓励优秀管理人员和高端人才去产研院发展的闭环机制,产研院前期需要借助高校科研团队的力量来充实自身的研究实力,但是科研人员在产研院的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认可,没有相应的资源和政策倾斜,很难吸引科研团队把时间和精力长期放在产研院。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来产研院的科研人员,存在人事编制的和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这使得产研院难以聚集形成稳定的科研力量。
4 校地共建海泡石产业研究院的建议
4.1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
在发展模式上,需把产研院当作高校在地方设立的政产学研合作“特区”,在这个特区中,形成“人才+科技+资本+产业”四个要素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灵活机制。
举办机制方面,以湘潭市政府投入,湘潭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和地方高校领办,行业企业参与,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机构,建立以产研院为主体,下设多个研究、开发部门的模式。
运行机制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培育期满后,通过竞争和科研实力争取政府科研经费,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孵化高成长企业等实现自收自支。
管理机制方面,实行“一院两制”,可以采用“当地事业单位+独立企业法人”两位一体的运营管理方式,即可根据建设发展需要,另行成立企业法人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
科研机制方面,实行项目管理制,研究部门面向国内外招聘项目经理,并赋予其科研团队组建、研究课题选择、经费使用分配等权力,在衍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4.2 以人才汇聚与培养为根本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动力引擎。湘潭虽然催生了一些海泡石本地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少,海泡石研发人员与从业人员比例较小,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产研院的发展需要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科研队伍的支撑。建立鼓励教师赴产研院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其工作业绩,在招生指标、绩效考核、职称聘评、股权激励等方面与校内人员同等对待。另一方面湘潭虽然科教资源比较丰富,但开设海泡石非金属矿物类专业较少,现有的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海泡石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急需培养和聚集海泡石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为此,产研院可利用区域内高校的人才资源,整合海泡石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与学科,通过学科、校地、校企融合,为海泡石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4.3 以全产业链整合为目标
湘潭的海泡石企业主要为湘潭海泡石科技公司,拥有湖南省海泡石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类专业的研究和综合检测服务平台,基本具备研发和测试能力。同时与湘潭本地高校合作共建产研院,与海泡石产业的生产、测试、研发本地化趋势相符合。但是目前湘潭海泡石产业产品单一,技术储备不强,应对未来风险的创新转型能力较差,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国内对海泡石产品应用领域和服务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缺口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湘潭海泡石产业急需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构建海泡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4 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支撑
产研院不是单纯的科研机构,应是一个集科研、产业、教育、金融等多方面的生态系统。在产研院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合适的金融体制可以加速从科研成果到产业技术的转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建立创投基金、成立风投公司等方式对产研院重点项目在中前期进行持续孵化培育;(2)搭建科技成果转让平台,为技术成果与金融资本牵线搭桥。平台搜集行业内企业的技术需求、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对其进行匹配;(3)产研院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可采用并购的方式填补产业链空白,完成全产业链整合;(4)完善以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科技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建立从科研到产品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晓明.地方高校研究院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20(3):121-125.
[2]张利格.高校校地共建研究院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08-211.
[3]康小鹏,孙付春.校地共建成都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J].时代汽车,2019(14):66-68.
[4]孟祥芳.天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思考[J].天津经济,2018(11):15-19.
[5]任玉峰.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改革探析[J].管理观察,2018(19):104-105.
[6]刘辉.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66-169.
[7]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設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C012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珺,1981.8.7,男,汉,湖南双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单位:湘潭海泡石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