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稠油油藏调驱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2021-09-17王荣娟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4期

摘 要:L区块属于普通稠油油藏。通过精细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落实区块构造、储层发育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注水开发可行性分析,提出对区块进行调驱注水开发的开发方式,因此对区块2015年开展了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于2015年8月转注2口试注,见到明显注水效果,2016.1新增转注2口,目前4个注水井组对应13口油井中有4口油井,见到明显注水效果,同时结合深部调驱进一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为类似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可行性研究;深部调驱

1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L区块为南高北低、北西倾的单斜构造,是一个断层遮挡的层状边水油藏。共完钻各类油井27口。目前区块处于天然能量开发,天然能量不足,油井产量下降快。S2位于油水界面以上的油井,投产后基本不含水,产液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位于油水界面附近的油井,液量及液面稳定,投产初期均不含水,生产30天左右油井含水上升直至水淹。统计13口正常生产可对比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油由投产初期的16.8t下降至目前的7.5t,平均月递减率为3.5%,平均动液面由投产初期的-677m下降至-1150m,平均月降62m。

2 地质特征再认识

随着L区块完钻井资料的增加,应用三维地震结合录、测井及生产资料,重新开展综合地质研究,进一步落实了构造和储层、油层分布规律,确定了油藏类型。

利用VSP测试录取零偏和非零偏资料,结合人工合成记录建立准确的时深转换关系,落实了区块内部9条小断层及S2段地层尖灭线。S2在构造低部位发育较厚,在高部位受剥蚀面影响逐渐变薄,储层平均厚度为39.3m。平均孔隙度为22.3%,平均渗透率363.9×10-3μm2。

储集层类型为碎屑岩类,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砂砾岩,颗粒分选一般为中等,磨圆为次棱-次圆状,孔隙式胶结,接触方式为点、点-线式接触。粘土矿物含量平均为9.1%,粘土矿物组分平均含量为:蒙皂石67.4%,伊利石6.5%,高岭石19.5%,绿泥石6.6%。总体表现为水敏矿物蒙皂石含量高,速敏矿物高岭石含量中等。

主要含油层系油藏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油藏类型属于构造-岩性油藏。平面上成条带状分布,在每个断块又受构造高低控制,高部位为油,低部位为水。纵向上平均单井钻遇3-15个油层,平均单层厚度为2.9m。砂体连通关系一般,连通系数为0.7。受断层和剥蚀面遮挡,在构造高部位成藏,平均油层厚度为24.3m,油水界面在-1580m。S2段平均原始地层压力为15.47MPa(压力系数1.00),属于正常的压力系统。S2段油层饱和压力11.65MPa。

3 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3.1调驱注水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1)区块投产初期采用天然能量开发,随着开采时间,油井产量下降较快,自然递减率高。2015年投产新井投产3个月后单井日产油由投产初期的12.1t下降至4.2t,平均月递减率为14.87%,平均动液面由投产初期的-812m下降至-1151m,下降339m,平均月降43m。

(2)断块边底水活跃,油井含水上升较快。区块属于单层状油藏,油层厚度较小,在10-20m,油层较集中。投产初期见水井共3 口,采水强度3.16m3/m,边底水较活跃,具有统一的原始油水界面,在-1580m。但不同区域随着生产时间油水界面上升。

(3)区块地面原油粘度为677.97mPa·s(50℃),水油流度比较大,常规注水易发生水淹水窜,因此开发中应降低流度比。

(4)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常规水驱方向性强,水驱效果差。从相邻区块L1井示踪剂监测结果来看,示踪剂沿L2井方向突进,日推进速度为10.3m/d,而其他方向没有见着明显示踪剂。

3.2调驱注水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类似油藏C区块调驱注水开发效果明显

C区块于1996年10月进行了驱油机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块虽为稠油,但仍属于牛顿流体,油田采用注水开发是可行的,采用注聚合物溶液驱油会得到较好的驱油效果,约比水驱油效率提高6-10%,因此建议采用注聚合物溶液开发方式。

针对注入水沿底部高渗带突进的问题,C区块自2007年以来通过实施弱凝胶(2500ppm)+体膨颗粒(1%)+LPS(150ppm)调驱注水,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注采比提高,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产量和地层压力上升,见到了明显的増油效果。如C139井组,该井组是C区块中部1993年实施井网加密试验井组,2007年以来实施4轮调驱,见到较好效果,调驱后日产油由4.6t上升至18.3t,阶段累增油1.88×104t。

(2)相邻区块L02区块注水开发调驱效果较好

相邻区块L02区块,地质条件和原油性质与L区块相同,采取注水开发后初期4个月,断块日产液由60t上升至184t,日产油由47t上升至114t,采油速度由0.60%上升至1.46%,注水开发效果显著。

区块中部的L017井组,于2011年10月采用酚醛树脂交联的弱凝胶(聚丙烯酰胺0.25%)实施调驱。调驱后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对应油井4口,有2口井见到明显増油效果,井组日产油由6.5t上升至14.2t,目前日产油8.2t,阶段累増油1610t。

(3)调驱注水开发可提高采收率18%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及室内试验,L区块注水开发后油田采收率可达到23%,较天然能量开发提高8%,通过调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6-10%。

综合上述分析,L区块实施调驱注水开发是可行的。

3.3试验注水效果分析

从先期试验注水的两个井组注水见效情况可以看出,区块注水见效明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油效果,2016.1扩大注水开发区域,新增转注2口(L5-06、L018),但从单井组注水见效情况来看,注水见效平面水驱方向性强,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借鉴相邻油藏调驱成功经验,建议下步进行深部调驱,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4 结论及认识

(1)精細基础地质研究落实构造及储层特征,是进行注水开发调整的重要基础。

(2)进行单井评价,开展井组分析是评价注水开发有效的必要手段。

(3)适时实施深部调驱,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

王荣娟(1986-),女,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藏开发地质动态研究工作。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