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共生景观视角下的农业主题园设计研究

2021-09-17冯旻骄孙新旺

设计 2021年17期
关键词:海棠共生景观

冯旻骄 孙新旺

摘要:探究乡村共生景观视角下农业主题园的设计策略,满足园区多元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共生理论与乡村景观的耦合关系,从多元共生、动态共生、地域共生三个角度,构建农业主题园共生设计体系。以江苏临海农场海棠主题园为例,融入产业共生、空间共生、时间共生、文化共生四项设计策略。塑造出海棠主题特色显著、乡村景观资源功能充分发挥的高品质农业主题园区。乡村共生景观作为一个新视角,为农业主题园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景观农业园景观设计耦合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9-0054-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symbiotic landscape,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versifi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iosis theory and rural landscape,the symbiosis desig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wa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multi-symbiosis,dynamic symbiosis and regional symbiosis. Taking Jiangsu Linhai Farm Malus theme park as an example,through four design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symbiosis,space symbiosis,time symbiosis and culture symbiosis. a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heme park with distinctive Malus them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 play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s created. Rural symbiotic landscape,as a new perspective,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theme parks.

Keywords: Symbiosis theory R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park Landscape design Coupling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景观迎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但部分地方由于缺乏对乡村景观资源的科学考察与规划、照搬城市设计的方法,致使乡村景观特色流失,各类农业园趋于同质化,未协调好农业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联动关系,充分出发挥地域特色。在此背景下,共生理论的引入将提供一种宏观整体、动态发展的视角,关注乡村景观中各类要素的相互影响和聯系,构建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乡村农业主题园的产业品质、观光质量和生态效益。

一、乡村共生景观的发展与特征

(一)共生理论:“共生”概念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指不同生物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拓展,共生理论已渗透到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中,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致力于“共生城市”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以异质文化共生、人与技术共生、内部与外部共生、部分与整体共生、历史与未来共生、人与自然共生等观点为核心的共生哲学[1]。在景观设计中,共生思维强调景观发展具有动态非线性的演化趋势,景观空间应兼容交互多种功能空间,景观效益的发挥需协调多方利益主体[2]。目前国内基于共生理论的景观实践及研究,已涉及滨水河道景观、城市公园景观、校园景观、乡村景观、旅游景区规划等,对乡村景观的共生研究集中在乡村共生景观的原理、原则及意义上,提出了在乡村聚落、田园综合体等空间上的规划策略,但对农业园区的设计实践稍显不足。

(二)乡村共生景观:乡村景观展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3],作为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渡地带,体现着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和谐发展的成果,表现出其提供农产品生产的社会经济效应、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应、提供旅游观光资源的美感效应[4]。乡村景观是改善乡村环境和获得有效环境效益的重要前提,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已出现自然景观过度改造、人文景观发掘不足、乡村产业模式单一、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等问题[5],因此整合乡村环境中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协调系统间的关系,挖掘乡村景观的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中的重要任务[6]。

共生理论关注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内各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适宜性[1],这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打开了新思路。

乡村共生景观是乡村景观与共生理论的耦合,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使乡村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人文景观进行互惠共生的动态交互和联系,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它提供了一种宏观性、综合性、成长性、动态性的发展视角,以整体乡村景观系统为对象,力求充分调动自然的能动性和自组能力,从而实现乡村景观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7]。

共生关系的结构要素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即共生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论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8]。在乡村共生景观的结构中,共生单元是指乡村景观的基本构成单位,即乡村自然、聚落、生产、人文景观;共生环境是指乡村景观所处的宏观背景,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象气候等自然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民风习俗等人文环境;共生模式根据利益主体的不同侧重会发展出多种类型,但“互惠共生”是乡村景观发展的理想模式及营造关键。

二、乡村共生景观视角下的农业主题园设计策略

农业主题园是观光农业中的一类园区,是乡村景观建设中极具特色和综合性的景观区域,它依托乡村资源,以某种农业特色为主题而进行整体设计,例如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葡萄主题园、蔬菜主题园等,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茶博园、竹博园等。在乡村共生景观的视角下,农业主题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多元共生、动态共生、地域共生三大发展思路。

(一)多元共生发展:农业主题园以乡村景观环境为营建基础,拥有多元复合的景观资源,是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具有产业多元、功能多元的发展特点。

1.产业多元:第一产业是农业主题园发展的基石,农业主题园的底色即是依托各类农业资源,进行粮食作物、花卉苗木等原始农业产品的生产,并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例如花卉产业中花茶、精油的加工销售。规模性农业生产景观又带动第三产业中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观光农业园区,因此农业主题园需协调好各个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产业共生发展及联动,这一要考虑到各产业之间的带动关系,形成完整产业链,发挥复合共生效应;二要融入新的理念和技术,实现产业创新,综合提升农业产品、加工产品、观光服务的品质。

2.功能多元:农业主题园拥有多类乡村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特色挖掘,能发挥园区多种功能的复合效应。在共生发展关系中,林地农田等乡村生产景观资源将提供生产科研、观光游览等功能;水域河湖等乡村自然景观资源提供游憩养生、生态增益等功能;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休憩服务资源提供居住餐饮、接待商贸等功能。因此整合乡村景观资源,使多元功能共生发展,是农业主题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动态共生发展:从共生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偶发性[3],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景观一直处在变化演进之中,因此要以动态的视角去设计农业主题园,构建具有弹性空间和变化态势的生长性园区。

1.时间动态:黑川纪章的共生哲学强调景观不是永恒静止的,而是生长变化并随时间发展的。在农业主题园的设计中,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宜的分期建设,依据园区发展特点和时代热点,分阶段地进行设计细化和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主题园中包含大量农业生产资源,其景观效果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因此在园区布局上应合理布置不同花期果期的主题植物品种,协调好其他植物的栽植比例,确定各季优势植物的轮种周期,并在色彩质地、配置形式上产生衬托、对比效果,使全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动态变化,四季有景可观。

2.体验动态:农业主题园受地域特色和植物生长周期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根据地域和季节的变化对游客体验活动进行合理设置。包括对农业生产资源的观赏体验,如各时令下的季节性花海观赏;对农业耕作制作的参与体验,如花季果季的采摘、烘焙体验;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游玩体验,如节庆期间的民间技艺展演;以及主题特色疗养体验,如秋冬花卉精油疗养。建立面向各类游客群体的全年体验活动体系,有助于提升农业主题园的活力和人气,促进人类活动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共生发展。

(三)地域共生发展:农业主题园一般处在乡村或乡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其发展既需要考虑城市在政策引导、市场导向、道路体系上对农业主题园的影响,又要注重乡村用地性质和乡土文化特色的要求。

1.地域环境:乡村为农业主题园提供丰富的景观资源基础,农业主题园的营造与兴盛,又对乡村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农业主题园需要与其所在的乡村地域环境建立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这既要尊重农业主题园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考察临近城市的交通关系和客源市场,确定园区的发展方向;又要重视与周边景区的竞合关系,充分了解其他景区的功能特色和资源支撑,明确自身在资源条件、开发投入、功能营建上的优劣,扬长避短地发挥本园特色,建立与其他景区求同存异、互惠共生的发展关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地域文化:农业主题园不但为人们提供生产及使用功能,还具有文化与精神内涵。包括名人轶事等场地原有的人文景观文化,农耕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植物文化、茶酒加工等产业特色文化。在农业主题园的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地域人文底蘊,融合产业特色,建立鲜明的主题形象,这既要从已有资源中寻找文化元素,挖掘其特性,还要从当代审美和时代价值出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新理念交融,通过景观小品、节点设计展现出来,构建起多元文化共生的农业主题园。

三、项目实践

(一)项目概况:江苏临海农场海棠主题园位于江苏省射阳县的临海农场内,该临海农场集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一体,水陆交通便捷,已融入上海3小时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项目区域位于临海农场东北部,周边呈广阔无垠的农田景观及极具特色的风车景观,项目占地180亩,北临人工河道,与海棠科技产业示范园隔河相望,场地形状呈狭长形,地势总体平坦,整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水系形成场地的边界,主要承担灌溉功能。场地及周边共有5处徽派风格的建筑,拥有资源丰富的海棠产业支撑。

(二)设计目标:项目以海棠为主题特色,结合场地周围已有的海棠资源和自然景观,集海棠种植产业、海棠加工产业、海棠旅游服务业为一体,建成以生产展示为主,融合科普教育、文化休闲、生态疗养等多种功能的海棠主题园,如图1。

设计目标是要使该海棠主题园成为具备大量海棠资源以辅助种质研究展示的科研生产创新场所,并为市民提供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通过景观设计和文化元素的融入,将其打造为满足市民游憩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休闲游赏园地。项目设计将融入共生理论概念,结合乡村景观特色,运用产业共生、空间共生、时间共生、文化共生四大策略,使海棠主题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综合型农业园区。

(三)共生策略在项目中的运用

1.产业共生——强化园区主题,构建多元共生产业体系

(1)强化海棠主题:本项目的主题特色是海棠产业,建设方拥有资源丰富的海棠种质资源,其中包括我国本土的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等,以及唐纳德、印第安之夏、红衣主教等北美海棠。海棠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木本观赏植物,从花、叶、果到树形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观赏时间跨度大,春观繁花满树,秋赏红果累累,冬观虬劲枝干[9]。在临海农场海棠主题园的规划布局中,将结合多种造景手法和点线面结构关系,构建出兼顾苗木生产的大尺度海棠产业展示园,充分发挥海棠种质资源优势,突出海棠春景花海,形成四季可游的林田景观,在具体设计中将注重观赏视角的变化体验,强调海棠文化的表达,通过文化亭廊、棠石组景、互动小品等载体,传达海棠文学及相关历史典故,在移步换景中展现海棠文化意境。

(2)建立产业共生体系:海棠产业是海棠主题园发展的基础,海棠主题园具备海棠种植生产的第一产业功能,可以向外输出优质海棠树种,同时拓展出以海棠花、海棠果为原材料的海棠产品加工产业,为游客提供海棠果酒、果脯、果酱等食品,以及海棠切花、海棠盆景、海棠文创等创意产品,这些第二产业在直接增加园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动游客参与海棠加工体验活动,提高旅游活动丰富度,促进园区第三产业——海棠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以海棠苗圃为景观基底的海棠观光旅游产业,将利用大面积海棠花开的壮观景象营造海棠花海,搭配孤植、列植等种植手法,营建特色视觉焦点和海棠大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拍照,以此推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建立起以海棠为核心的产业共生模式,同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图2),使得园区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能提供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一定生态效应。

2.空间共生——协调外部地域环境,整合多功能总体布局

(1)协调外部环境:本项目位于江苏省临海农场,临海农场拥有大尺度、整齐划一的农田景观和独具特色的风车景观,内有多条纵横交错的人工河道,整体呈现出规整有序的风貌。海棠主题园北临运粮河,拥有较好的河流观赏面,河流北侧为大面积规整种植的海棠圃地,初具海棠花海景象,周边有多处农场打造的紫薇大道、樱花大道、色叶大道等,植物景观效果较好,气氛严整有序。因此海棠主题园的打造,将融入场地空间环境,延续大尺度、规模化的海棠种植风格,并沿北侧滨水一面构建千步栈道,设置框景小品借对岸海棠之景,使河流两岸海棠景色互为呼应,构建出和谐整体的景观风貌。

(2)整合总体布局:海棠主题园在规划设计时需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景观结构,本项目在功能分区上根据功能要求和资源特征,由东至西划分为入口服务区、科普展示区、文化休闲区,北部为现代海棠品种栽植区,如图3,东部入口服务区保留原有三处建筑,提升建设为海棠艺术馆、游客服务建筑和海棠景亭,与演艺草坪共同承担形象展示、入口集散、节庆活动举办等功能;中部科普展示区以海棠种质资源展示和知识科普為主,道路北侧根据开花时序大尺度种植北美海棠品种,南侧分两块区域中种植本土苹果属及木瓜属海棠,并通过景墙进行海棠知识科普;西部文化休闲区的面积占比最大,展示海棠的不同种植形式和园林应用,突出海棠文化的融入,注重游客的休闲娱乐体验。在景观结构上,园区将进行点、线、面结合的整体设计,发挥海棠资源自身优势,打造海棠特色景观(图4),形成线状的海棠滨水景观带——海棠花溪,面状的扇形海棠品种展示林——海棠春韵,以及多处海棠文化与构筑物、地形等结合点状景观——海棠文韵。全园海棠种植以大面积片植、群植为主,风格较为粗放,既体现园区生产性的特质,又可为未来的发展留有弹性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发展共生成长。

3.时间共生——营造四季植物景观,策划全年体验项目

(1)四季植物景观:本项目以季节性海棠花海为主要的景观效果,在海棠的种植上,充分考虑了海棠各品种的开花先后顺序,海棠春韵节点以传统折扇的形式,依照新型品种的开花顺序大面积种植海棠,在春季可形成海棠如折扇般依次开放的景观效果,其他各景点也根据花期果期的不同,进行海棠品种搭配,保证全园海棠从三月到五月上旬能此起彼伏地盛开。为保证四季景观效果,项目种植多种与海棠花期相近的花木,以此延长海棠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10],例如迎春花、金钟花、棣棠、二月兰等,烘托春季花开的景观效果,在海棠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夏秋冬三季,园区搭配多种观花观叶植物,如春季的樱花、白玉兰、紫叶李、紫荆等开花乔木,营造春日繁茂的气氛;夏季的栀子花、鸢尾等灌草,河边植垂柳营造荫凉滨水景观,如图5;秋季的水杉、红枫、三角枫、乌桕、银杏等色叶乔木,搭配红珠宝、红衣主教、丰盛等可观果的海棠,塑造秋季赏果赏叶氛围;冬季搭配枇杷、结香、腊梅等小乔木,以此形成全园四季皆有景可观的效果。

(2)全年体验项目:海棠主题园在活动项目的设置上将贴合海棠各季的生长特点,春、秋两季为海棠花果主要观光期,可春游海棠花海、秋赏海棠红果,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为海棠花节等文化展演活动集中举办期,将在海棠艺术馆、演艺场地、服务建筑中进行海棠文化展览、海棠产品加工及品鉴体验活动,有效提高游客在海棠主题园里的活动参与性(表1),同时园区将通过赠送园区游览手册、海棠品种立牌挂牌科普、景墙景石文化雕刻等方式,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4.文化共生——传承海棠历史文化,融合当代理念元素

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将海棠与置石或其他植物搭配,塑造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海棠春睡、绿肥红瘦、玉堂富贵等文化节点,其中“海棠春睡”将杨贵妃雕塑置于海棠林间,与海棠共显妩媚(图6);“绿肥红瘦”以《如梦令》诗词置石为焦点,搭配海棠四品展示;“玉堂富贵”选用白玉兰、西府海棠、贴梗海棠、牡丹、金桂的植物组合,形成具有文化意境的疏林景观。项目还将海棠传统花形和文化内涵融入全园的景墙、景框、景亭等设计中,形成海棠春坞、海棠图谱、海棠神魁、海棠花溪等海棠结合小品或建筑的特色景点(图7),体现园区的文化内涵,在景观小品材料的选择上,结合耐候钢、不锈钢等现代金属材料,塑造简约新中式风格,形成古今交融的文化韵味。

结语

随着人们在景观游憩、文化休闲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景观开发愈受重视,农业主题园作为一种新型观光农业类型,融合多种产业发展,集综合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和游憩价值,是乡村景观建设、城乡一体发展中的重点所在,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式,使之有机可持续发展[11]。本文基于乡村共生景观视角,作为一次初步尝试,将共生策略融入农业主题园的规划设计之中,以期为未来乡村相关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海佳.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李博.从二元到共生:以景观设计为视角的新哲学思维理念[J].求索,2016 (08):130-134.

[3]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08):27-37.

[4]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06):97-101.

[5]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04):33-37

[6]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39-41.

[7]李春涛,陈海玲,刘鸣.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46-5748

[8]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 (01):104-109

[9]邹云.海棠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

[10]陈小丽,姜卫兵,魏家星莫愁湖公园海棠类树种的造景应用与改善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6(06):61-64+67.

[11]郑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郊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郸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为例[J].设计,2020,33 (03):158-160.

猜你喜欢

海棠共生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景观平面图》
《大嘴狗》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创意涂鸦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