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医者辛育龄 救死扶伤平生愿

2021-09-17金振娅卢璐

党员文摘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日友好医院白求恩胸外科

金振娅 卢璐

在百岁医者辛育龄的左臂上,至今还留有一道国际共产主義战士白求恩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

这道瘢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见证了白求恩对这位当年的八路军小卫生员一生的影响。

与党同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时年16岁的辛育龄刚刚考取河北保定师范学校。他回忆说,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打动了不愿做亡国奴的自己。辛育龄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1939年5月,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前沿阵地上,在69个小时内为115个伤员做了手术。

白求恩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医术,震撼了年轻的辛育龄。

“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辛育龄想。

就这样,辛育龄走上了行医之路。193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辛育龄经冀中军区选拔,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学习和生活,辛育龄坦言,虽然条件艰苦,但他看到了官兵平等、民主自由。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信念。

仁术济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是辛育龄在学生刘德若心中的形象,“从辛老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白求恩精神,对工作极端认真,对人民极端负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跟随辛育龄工作29年的胸外科专家刘德若说,辛育龄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

每一次手术,辛育龄总会把手套处理一下,让接触面更滑,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刘德若说:“辛老认为,病人虽然在全麻状态,但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

1956年,辛育龄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因为当时的部队医院只能接诊军队病员,辛育龄放弃了部队给予的优厚条件,主动要求分配至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组建胸外科。

那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为了在全国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惠及更多的患者,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辛育龄为我国培养了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胸外科建立了医、教、研合一的体系。

勇于创新

只要人民需要,再险峻的科学高峰,辛育龄也会去攀登。

1940年5月至1942年9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影响战士的健康和战斗力。

没有特效药,怎么办?年仅19岁的辛育龄时任制药厂厂长,他遍访当地郎中,采用青蒿和常山等草药治疗疟疾。同时,他还研制成功一种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疗效很好。

曾经,结核病在我国十分猖獗,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经过摸索,辛育龄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治疗200多例,无一例出现意外,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器官移植是医学领域中的尖端技术,20世纪70年代,肺移植手术处于初期,很少有国家从事肺移植研究。在做了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辛育龄在1979年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辛育龄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直接推动了我国针灸走向世界。

“辛老开创了针刺麻醉下的开胸手术,被记入美国《胸外科年鉴》。”刘德若说,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还专程到手术现场参观。

“辛育龄的每一步创新、每一项成就,都见证了我国医学事业前进的步伐。”国家卫健委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说。

甘于奉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既有科学管理经验,又有技术业务、德才兼备的医院管理人才参加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

谁来担任院长呢?1982年5月,技术过硬、有医院管理经验的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

当时,国家基础薄弱,如何筹建才能保证医院既能汇集先进硬件设备,又能集合一批高水平医疗人才,这是辛育龄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

1984年10月23日,这座当时国内最富有国际色彩的现代化医院开院,一度为各大医院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20世纪80年代,我国肺癌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辛育龄向卫生部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国开展肺癌的防治工作。同时,经过长期反复研究,辛育龄创造了直流电(后改称为“电化学疗法”)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因创伤小、副作用小、恢复快而成功应用于临床。

电化学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在的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这项新技术,辛育龄有着国际专利权,有多家公司要与他合作。

但辛育龄拒绝了商业利益,他举办了152次技术培训,向全国推广这项技术。在近千家医疗单位中,约有11800余例肿瘤患者接受了电化学治疗,有效率在65%到85%之间。

2003年,非典肆虐时,中日友好医院临危受命,转为非典专病医院,已是耄耋之年的辛育龄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位重症病人的会诊。

直到90多岁时,辛育龄的办公室还经常亮着灯光,照亮了年轻一代的医者。哪怕如今在病榻上,他仍然关注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80后娄彦妮,是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的医生,也是首届“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她说:“如果说辛老用白求恩精神铸就了人生路标,那我们年轻一代正在努力把辛育龄精神凝练成前行动力。”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中日友好医院白求恩胸外科
纪念白求恩
启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欢迎订阅《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欢迎订阅《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更正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