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胡适,再看经典
2021-09-17矢弓
矢弓
胡适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中间都很有知名度,当然,我们对胡适很多时候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看的。记得当年在大学,老师介绍胡适,引用最多的就是这样一首打油诗: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记得当时,老师是用调侃的口气读这首诗,我们也觉得这首诗不怎么样。胡适当年25岁了,在美国留学,也就这水平?这水平能当中国白话文的领军人物?就这水平,犯得上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动用全国知识界,掀起一场批判胡适的运动吗?
书架上有一整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7卷本的《胡适文集》,于是我从第一本重读,第一本是胡适的诗集。书中有一首《慰李莘伯被火》的诗,诗不长,全文引用如下:
十一月十一夜,莘伯所居被火,尽焚其所藏书若干卷,及其年来所经营之《安徽白话报》。余闻而悲之,乃作此诗:
牙签一万卷,毛瑟三千支,一朝付劫灰,一炬无复遗。我始闻此言,低徊有所思。
我思此幸事,宜贺奚足悲?主人且安坐,听我陈祝词。主人颇识字,识字忧患随。
读书破万卷,奚裨寒与饥?主人好横语,横语身乃危。举国方聋聩,舌在亦何为?
造物真好子,乃付祝融威。主人尔何修,天公相护持。易勿乘此时,永弃此毛锥?
有钱勿买书,沽酒醉如泥。只可谈风月,慎勿学袁丝。主人尔勿悲,毋为贱子嗤。
李莘伯是胡适的朋友,当时同为报人李莘伯办《安徽白话报》,胡适办《竞业旬报》,胡适经常给李莘伯的报纸写稿。朋友报社不幸着火,当时17岁的胡适写诗安慰,居然就写成了这样一首无论是观点还是技巧,水平都不低的诗。
说水平不低,首先是角度不低。“我思此幸事,宜贺奚足悲?”着火是幸事?还要祝贺?这有点幸灾乐祸,至少是不厚道吧?
接着读诗,原来是因为“主人好横语,横语身乃危。举国方聋聩,舌在亦何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年纪轻轻的胡适,当时的思维方式已经很成熟、很老到,就是活在当代,也不会惹事了。
说水平不低,是诗在技巧上已经与作者当时的年龄不相符了。正因为胡适17岁能写出如此厚重的旧体诗,在时隔8年之后,再写出那样轻巧的白话诗,自然就不可当作打油诗来读了。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也到不了鹰的高度。胡适先是写好了旧体诗,然后才华丽转身,写新体诗的。厚积薄发,胡适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胡适这么新派,居然娶了一个没文化的村妇为妻,而且从一而终。在大陆上,人们常猜测胡适并不喜欢他的小脚夫人江冬秀的。当读了《得家中照片题诗》,却不由得心中一动:
圖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轩车来何迟,劳君相持久。十载远行役,遂令此意负。
归来会有期,与君老畦亩。筑室杨林桥,背山开户牖。辟园可十丈,种菜亦种韭。
我当授君读,君为我具酒。何须赵女瑟,勿用秦人缶。此中有真趣,可以寿吾母。
胡适写此诗时,年方24岁,留美,未婚。我们常说,诗言志,此诗所表述的情感,应该是真挚的。当年胡适就为今后的生活作好了安排,就描绘出一幅夫唱妇随的和谐生活。在结尾,还用了“赵女”和“秦人”两个典故,铺排了生活的“真趣”。文如其人,胡适是丈夫,胡适也是孝子。和他同时代的某些人相比,他真的算作君子的。
有胡适的《新婚杂诗》为证,那是一首新体诗:
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兴亡,
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只有那十年陈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其实,鞋舒不舒服,还真只能问脚趾头的。胡适百年后,江冬秀看到台湾十万人为之送行,对其子感叹说,做人做到你爸爸这份上,值了!
胡适曾劝:“易勿乘此时,永弃此毛锥。有钱勿买书,沽酒醉如泥。只可谈风月,慎勿学袁丝 。”我再次认真读了,一直在犹豫中,到底听还是不听呢?
还有,网上有的地方引的是“哀丝”或者是“衰丝”,我查了,原版是“袁丝”,袁丝为西汉人,犯颜直谏,先被贬,后被杀。
中国是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代杂曲,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诗歌陪伴了我们的生活,也记录了我们的国家。诗歌是让文字从形式上变得精美,在内容上变得含蓄,在审美上变得雅致,在音韵上变得悦耳。闲着读诗,真是享受。
还有,读书,一定要读原著!读了原著,才不糊涂。
责任编辑 黑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