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模式构建研究
2021-09-17冯琳
【摘要】本文从人文性角度出发,以发掘英语课堂的人文内涵为宗旨,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通过“人文性”“任务式”探索与实践,系统性、分阶段、多维度的构建有效的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规范、系统、科学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估标准,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有效地训练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其职业岗位能力,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语言能力+职业方向+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文性;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冯琳,安康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项目】基于“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外语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804);聚焦核心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外语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18-19JP04)。
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三方面内容,即语言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英语专业课程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就人文性而言,英语专业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充分发掘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第二课堂是以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以完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多模式教学活动,紧密围绕英语教学目标开展,是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和英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在人文性培养方面的理论依据
随着语言学研究者从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转向构建主义范式,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有了理论基础。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ogers认为,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错误假设上,对学习对象采用“灌输”的导入方式,使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信息,降低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语言教学应将学生放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中运用目的语进行沟通交际,以此培养学生基于语境理解语言内容,培养使用得体的目的语言的能力。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情感过滤说”理论,在传统模式课堂教学下,由于受授课形式、空间、课堂气氛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学习的趣味性和关联性降低,学生很容易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而以学生为主导的专业社团形式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能够有效避免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对语言学习产生的焦虑,很好地吸收和内化目的语言的输入,有效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层”。文化学家洛特曼先生的“文化互动”理论提出,学习者对目标语言文化接触越频繁,就越能在情感上对目标语言文化变得积极友善,更容易接纳目标语言。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其活跃性和互动性使“符号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在第一课堂上表现得更频繁和深入,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当学习者同时满足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双重条件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在人文性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
1.转变教学理念,推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的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专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打破了“课内本位、教材本位”的格局,进一步转变了教师与学生“注重课内,忽视课外”的教学与学习观念。对于教师而言,在活动的开展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实现更好的有机衔接。从学院层面上,较好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够着力打造外语学院“一院一品”的特色工程,营造富有活力的英语学习氛围,以内涵式发展推动英语专业建设。
2.通过任务驱动教学,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
3.提高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学者Starosta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人激发自己去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觀意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层面的认知可以通过语言学习得以实现,行为过程则是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发展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规范。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将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供更广阔的语言学习和交流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以安康学院为例,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形式组织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实训”已列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以专业社团为主体,以活动任务为导向,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方式,按学生在专业社团活动中的表现,评定学生英语课外实践的成绩。为了检验第二课堂任务型教学的成果,进而影响更多的师生群体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每年定期组织举办校园英语文化艺术节。
但是,现阶段安康学院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1)传统“课内本位,教材本位”的课堂教学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对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重心仍注重围绕传统的课内教学开展;(2)第二课堂专业社团组织经验尚浅,教师教学工作、学生活动较为频繁,在精力上难免会顾此失彼;(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个体化差异,语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4)第二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长效性的指导管理,没有明确规范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地与第一课堂的教学统一起来;(5)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短缺,不能满足社团活动需求,从而制约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发展和推广。
四、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模式
按照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构建的总体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文化互动与任务型教学融合,以任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就现状分析、需求分析、策略规划、实证反馈和结论评价的流程,提出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模型。
1.现状分析。主要从学习目的、态度、方式、手段及存在的问题五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2.需求分析。针对英语学习的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特点,从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综合职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维度,对英语专业第二课堂英语学习的需求进行分析。
3.策略规划。对英语专业课内外一体化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建立“语言能力+职业方向+综合实践”、以英语专业社团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优化方案,规划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实施策略。
4.实证反馈。通过调查问卷法、课堂观察法、成绩数据分析等,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人文意识、学习态度、学习效率,来测试和检验前述三个方面工作实施的实际效果,并根据评估效果不断完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各项建设措施。
5.结论评价。建立“语言能力+职业方向+综合实践”,以英语专业社团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优化方案,建立过程化、标准化、开放式结论评价。
(1)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强化第二课堂英语教学在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第二课堂的科学管理相关制度,社团活动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的审批、监督、考核、评比、创优制度,抓好计划、实施和总结三个环节。形成学院政策方向把控,教学实践内容充实,学生组织实施的三级结构体制。
(2)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核心团队。在人员选拔上,指导教师需具备良好的协调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专业社团等实践活动有一定兴趣或组织经验,且能够保证全程指导、参与相关实训活动;学生骨干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对相关专业知识有较好掌握,能够初步对活动进行策划。
(3)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组织以“课内外一体化”为导向,以英语“实践活动+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相关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真正做到“课内外一体化”,使第二课堂活动不再见缝插针地进行,而是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英语角、社团活动、专业竞赛、外语文化艺术节等版块类型,活动的开展分为每学期固定版块的常规开展和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根据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可分为基础类、竞赛类以及职业能力类。实践目的分为语言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运用以及社会实践演练;活动对象覆盖全校学生。
另外,第二课堂的建设还需要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针对具有突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跟踪辅导,借助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把实践成果向各类大赛的参赛项目孵化,积极鼓励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高校联合或省级主办的各项竞赛活动,借鉴相关经验,促进第二课堂建设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打造以人文交际为主题的英语文化节品牌。跨文化交际环境对于建设英语第二课堂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结合外语学院师生实际,发挥专业社团作用,着力打造“一院一品”特色工程,形成规模性校园英语文化氛围,贴近学生,形成教学与活动相互促进,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的素质教育环境。以专业社团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力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社团主人翁意识,提倡“语言基础+职业技能+人文环境”的有機结合,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把受限于第一课堂的实践项目融入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中,使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1981.
[2]王霞.谈高校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59.
[3]车玲.外语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5):179-180.
[4]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1):38-40.
[5]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5-14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吴铁军等.文化互动视域下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9(33):105-107.
[8]高朝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S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