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以为忤

2021-09-17严阳

前线 2021年8期
关键词:叶公好龙贞观心意

严阳

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中,记录了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对其臣下说的一番话:“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这段话记载的是,唐太宗闲来无事静坐之时,便对自己进行反省,生怕对上不能让老天称心滿意,对下不能让老百姓心无积怨,反映的是他在其位置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这种心态既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意识,也反映了对日后历史会给他怎样评价的重视与担心。与那种“我死之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看似潇洒实则混账的皇帝相比,唐太宗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后人肯定的。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至少他不会胡作非为,也不会纯粹为个人享受之类而罔顾黎民疾苦。

更值得称道的是,唐太宗为了做一个负责任的皇帝,广开言路,并设身处地替那些进谏之人着想。当看到平时来奏事的人表情异常或者有畏惧之情时,他立刻想到了那些前来向他谏言的人们,想到了这些人可能因为他的威仪或者将要进谏的言论可能拂逆他的心意而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每当有人直言规劝使其改过的时候,即便所提意见建议与其心意有违,他也不会认为对方是有意冒犯他。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他知道,一旦这样,人们必然心存恐惧,日后他再也听不到率直之言了。

“不以为忤”,无疑是这番话中的关键词。它是面对批评意见时,作为国君应有的心态:举凡进谏,批评是免不了的,所说的话肯定没有那么好听。那么,是龙颜大怒,还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肯定该肯定的、宽容该宽容的?而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假如是真心诚意地积极寻求“谏诤”,平和对待就是必须的;倘若不过是叶公好龙,“纳谏”仅仅乎做做样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才是其内心真正惦记的,肯定会是另一种处置的方式。而不同的处置方式,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实际中,唐太宗对那些“谏诤”的臣子是怎么做的呢?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发生的一件事,颇具代表性,可以说明问题。这一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谏诤”的事很合心意,不但邀请他们进宫“设宴为乐”,而且在表扬了他们之后,给每人都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因为“谏诤”,不仅有酒席答谢,有口头表扬,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好事,是不是让后代之人听着眼红心热?唐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王朝之一,唐太宗能够成为杰出的帝王之一,想来也是自有它的道理的。

责任编辑 / 丁兆丹

猜你喜欢

叶公好龙贞观心意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新年心意满礼物大搜罗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欢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