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2021-09-17远山

华人时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西藏

远山

1951年5月23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

1959年,农奴桑登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手里紧攥的界桩牌上赫然写着藏文“桑登田”;

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性援藏工程开始;

2006年,一声汽笛划破雪域高原的亘古沉寂,“天路”青藏铁路横空出世;

2019年底,西藏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2021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鐵路正式开通。

岁月如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信念似喜马拉雅山巍峨坚毅,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携手共进,开辟了一条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繁荣富强、跨越发展的新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儿女正意气风发、携手同行,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

70年,在历史长河中犹如白驹过隙,却给见证西藏70年发展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70年来,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新西藏。

天路的故事

观西藏之变,首先从路开始。

西藏,冰雪高原、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这块西南边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70年前的旧西藏连一条能通汽车的路都没有,一切运输靠人背畜驮。自古以来,进出西藏的道路异常艰险。当10多万筑路军民苦苦鏖战,终于在1954年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这一刻,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在高寒高海拔的西藏阿里地区,公路更是难得的“生命线”。1958年,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开通了第一条砂石公路,结束了当地几千年来没有公路的历史;2004年,阿里第一条柏油路(狮昆路)建成通车;1996年,阿里成立客运公司,开通了阿里至拉萨市际班线,结束了群众出行靠“东风货车和拖拉机”的历史。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

1965年,北京—成都—拉萨民用航线正式通航,西藏迎来空中交通新天路。今年8月7日,经过三年多改扩建施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为西藏最大航站楼。如今西藏5个民用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40多条,越过山丘,天空变“通途”。

经过5年建设,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运营,西藏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今年6月25日,阳光洒满拉萨火车站,熟悉的歌曲《天路》在乘客的耳边萦绕:“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10时30分,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车站,奔向435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

列车飞驰,穿山跨江、桥隧相连,依然平稳顺畅。拉林铁路全线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建成47座隧道、121座桥梁。这是复兴号动车组在西藏的首次亮相,也标志着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也是13万建设者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创造的奇迹。

今年8月21日,全长295公里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简称那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两市间车程由过去走109国道的6个多小时缩短至现在的3个小时。至此,西藏高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05公里。

对于过去与现在的交通变化,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南木林镇恰娃村42岁的平措深有感触。“20年前,亲戚家孩子突发癫痫,在去医院路上就去世了。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到日喀则市,老百姓出行、看病更方便。”措说。

70年来,不论行驶在藏西北高寒草原,还是藏东南峡谷,路畅其行带来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遍布雪域高原的桥梁和隧道架起了更多“团结线”“致富路”“幸福路”。如今的西藏已形成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将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绿色的故事

8月是西藏最好的季节,雪域高原已是“满眼绿色”。

驾车沿着雅鲁藏布江岸边的公路驶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树、碧水和蓝天。

曾经,这里是西藏有名的沙丘地。几十年前,西藏在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开始建设防护林,如今已打造了长160公里、宽1.8公里的雅鲁藏布江绿色生态走廊。

“现在,整个生态环境比原先有了很大的变化,扬尘天气逐年在减少,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增加。”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植树造林在山南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每年植树节,这里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

“原来阿里只能种红柳、班公柳、格桑花,现在国槐、梨树、杏树什么都有。一到夏季,城区景观特别好。”阿里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他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刮风就吃一嘴土,都不敢出家门。

“十三五”时期,西藏围绕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投资5.23亿元,开展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各类防沙治沙工程13.93万公顷,全区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逆转。今年发布的《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西藏建立了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面积达到4.8万公顷。

据统计,2020年西藏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

琼努作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名野保员,他和同事们隔天就要在保护区内巡逻百余公里。监测记录野生动物数量、救护受伤野生动物是他们的工作。

“今天遇见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数量很多。这些年,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很多动物数量逐年增多。”琼努笑着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推动生态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至今已累计投入121亿余元。

国家也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保护,70年来,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建设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绿色,已成为广袤高原的生动底色。

民生的故事

“村里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车,孩子们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79岁的普巴老人住在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昌都市江達县岗托镇岗托村,说起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变化,普巴老人很是感慨。

和平解放前,西藏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几乎终身负债,根本谈不上纯收入。据统计,2020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4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增长10.0%。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更趋多元,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在拉萨市万达广场某书店,市民阿旺措姆刚刚为女儿购买了价值不菲的绘本。“现在条件好了,能够为孩子投入更多。”阿旺措姆说。

从最初以拉萨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市区北京中路商圈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神力时代广场、万达广场、藏游坛城等商圈百花齐放,拉萨消费市场已迸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西藏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各类专业市场,涵盖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多个门类,初步构建起了包括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广大农奴的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和平解放后,为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今年76岁的果木桑居住在拉萨市绕赛社区热嘎麦大院。“过去是四处漏风的土房子,如今一家人拥有各自的居住空间,小康生活的样子,就在我家不断改变的居住环境。”果木桑说。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5平方米。

在日喀则齐鲁小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开始上课。

老师走上讲台,打开身后悬挂的白色显示板,屏幕上活灵活现的小鸭子和小公鸡让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

“智慧教学让孩子们的眼界更宽,学习、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日喀则齐鲁小学负责人说。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广大农奴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平解放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951年,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昌都小学开学。1958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建立,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建立,西藏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如今,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了以区内为主、区外为辅、区内外相结合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伴随着交通、住房、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健康西藏在雪域高原全面开启。

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于2020年10月1日投入试运行,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没有省区级妇女儿童专科医疗机构的空白。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的建设,也是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目前已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642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1家。400多种较大疾病区内能治疗,包虫病、大骨节病、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得到了历史性消除。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从支持企业就业、鼓励基层就业、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区外就业等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奠定了基础。2020年,西藏自治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

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民生阳光”普照高原大地,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雪域高原上徐徐展开。

产业的故事

近年来,西藏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开展青稞、牦牛、藏猪、羊等传统产业项目“换代升级”,综合效益愈发显现。

昌都市类乌齐县引导牧民将牦牛、草场入股,打造“种草—养畜—加工—销售”产业模式,赢得群众“点赞”。

“在牦牛育肥基地入股2头牛和4亩草场,去年牦牛分红1100元,草场一亩分红800元,自己不用操心,还有多出来的时间打零工。”类乌齐县宾达乡央宗村一村民说,把牦牛、草场入股到央宗牦牛育肥基地,可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润分红。

央宗牦牛育肥基地年均出栏600多头牦牛,均被送到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如今这家加工厂已生产多种商品,进入了天津、重庆、四川等地市场。

在那曲、阿里、日喀则等高寒牧区,越来越多的纯牧业村跳出传统生产方式,部分牧民已变身为产业工人。

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克玛乡帮布村,牛羊成群,膘肥体壮。帮布村采取“村党支部+牧户+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让牛羊变资产,群众变股东,效益明显。35岁的村民东次仁是合作社饲养员,照看着800多只绵羊。“在这里打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还有分红可以领。”东次仁说。

如今,西藏越来越多村子通过成立合作社与大企业合作的模式发展养殖业,将传统家庭散养升级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

青稞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在西藏河谷地带成片的青稞地里,微风吹麦浪,一片金黄,如同农牧民们心中荡起的幸福涟漪。

日喀则被誉为“西藏粮仓”,青稞年产量占全区比重近50%。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稞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日喀则市中心支行组织银行机构推出以“青稞贷”为代表的特色信贷产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向1244家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2.39亿元,支持青稞产业发展。

8月4日,国家粮食产业(青稞深加工)技术创新分中心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将建立国家粮食产业(青稞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数据库。

如今的西藏,高原生物、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等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西藏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2015年末翻了一番。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

70年来,一幅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近五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增速均居全国第一。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3.5亿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赋予西藏发展新使命,要求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团结的故事

“種菜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证蔬菜的质量,这样销量才会好。”在西藏林芝市甲日卡村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湖北土家族人陈千与当地藏族群众蹲在地上,探讨蔬菜种植“诀窍”。

2014年,林芝市实施万亩蔬菜大棚工程,陈千牵头成立了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并先后建起6个蔬菜基地。几年来,陈千的6个蔬菜基地,每天都有藏族群众来打零工、学技术,更有苗族、彝族、傣族的菜农参与其中。

正是有了像陈千这样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携手并进,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悄然绽放。

拉萨老城区的大昭寺前,矗立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碑文反映了汉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见证了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

每天,众多信徒将哈达虔诚地敬献在大昭寺供奉的唐文成公主进藏所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前,很多游客入乡随俗,也手捧哈达,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洁白无瑕的哈达,犹如民族团结的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向未来。如今,每每迎来送往援藏干部,敬献哈达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正值西藏各族人民欢庆建党百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送来党中央的真挚关怀和深情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各族人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全面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团结一心、锐意进取,雪域高原正在奋力谱写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西藏
《西藏,面冰十年》:青春的别样馈赠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上的西藏
穿越山南最美环线(下)
神奇瑰丽的西藏
风尚之书西藏时尚志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