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强骨方治疗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 残余痛临床观察
2021-09-17刘娅婷董晓俊
刘娅婷,董晓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常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人群中,可导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并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u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见及有效方法,术中将骨水泥填充在骨折椎体间隙,以此恢复椎体高度、增强其稳定性,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见效快等优点[2]。然而,临床上许多患者在PKP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部分病人有长期的残余痛,本研究使用小针刀联合强骨方治疗PKP术后残余腰背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后残留腰背痛的84例患者,其中病椎分布:T10(6例),T11(17例),T12(28例),L1(20例),L2(8例),L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者,且术后无骨水泥渗漏,无术后感染、肺栓塞等;②术后残留有腰背痛,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③术后无继发椎体骨折;④能配合医师方案治疗者;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非压缩性骨折;②腰背皮肤破损、感染者;③其他原因所致腰背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肿瘤等;④晕针、中药过敏、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有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
续表3
①常规治疗为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钙尔奇和维生素D各一日一片,及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②强骨方组成:熟地10g,杜仲10g,山药10g,泽泻10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鸡血藤30g,黄芪30g,当归20g,片姜黄10g,骨碎补10g,续断10g,狗脊15g,土鳖虫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0mL/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续口服6个月。
1.4.2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于病变部位棘突、关节突、横突、腰骶部及竖脊肌两旁等选取压痛点,标记入针点后常规消毒铺巾,单手持针与皮肤垂直,注意将刀刃与身体纵轴平行,以免损伤相应区域的神经血管及肌肉纤维,按四部进针法依次穿透皮肤、筋膜、软组织到达骨面,或针下有韧感时,纵疏横剥3-5刀,直至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止血,所有标记的压痛点都处理后用无菌胶布包扎好。每周治疗一次,疼痛剧烈者五天一次,连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
(1)疼痛和功能评分: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活动,分数越低腰部功能活动越好。
(2)骨密度: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L2-4、髋关节、Wards三角、股骨颈的骨密度。
1.6 疗效判断标椎
依据参考文献[3],可分为临床治愈:胸腰椎形态、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疼痛完全消失;显效:形态功能基本正常,疼痛显著减轻或消失;有效:形态功能及疼痛较前缓解;无效:治疗后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骨密度对比
治疗6个月后,两组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髋关节骨密度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密度对比(±s,g/cm2)
表3 两组患者骨密度对比(±s,g/cm2)
?
2.3 VA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1、3、6月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月 治疗后3月 治疗后6月 F值 P值试验组 42 5.35±1.66 3.04±1.55* 1.86±1.22* 1.02±0.64* 132.028 0.000对照组t值42 5.46±1.63-0.318 3.82±1.81*-2.113 2.84±1.53*-3.228 2.32±0.97*-7.223 88.203 0.000 P值 0.751 0.038 0.002 0.000
2.4 OD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1、3、6月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月 治疗后3月 治疗后6月 F值 P值试验组 42 58.03±12.32 31.66±11.03* 22.28±9.44* 18.41±9.04* 277.006 0.000对照组t值 42 59.54±11.74-0.578 37.03±11.71*-2.162 28.38±10.71*-2.769 27.86±10.01*-4.537 123.041 0.000 P值 0.565 0.034 0.007 0.000
3 讨论
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残余腰背痛延长了卧床时间,不仅影响骨折康复,也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阅读文献后总结出,术后残余痛有以下几个因素:(1)骨质疏松:PKP手术通过骨水泥的热效应只是增强了椎体的稳定性,不能改善术前就存在的骨质疏松。邓晓强等[4]认为骨质疏松所致腰痛,是由于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活性变强,破坏损伤了骨小梁及椎板,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的伤害性疼痛传导。(2)手术损伤:术中对肌肉组织的损伤,及对椎弓根、小关节等的破坏,释放了炎症因子,引起疼痛。(3)椎体不稳:田和炳等[5]认为OVCE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腰背部相应运动肌群及稳定肌群平衡失调,使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导致痉挛疼痛,机体进一步的代偿作用将局部疼痛逐步扩展为广泛腰背痛。与此同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失调也会带来持续疼痛,如不能及时纠正,甚至会引起继发骨折[6]。(4)再发骨折:骨质疏松、活动情况、骨水泥形态都是引起术后再发骨折及临椎骨折的危险因素[7]。
中医认为OVCF属“骨痿”“骨痹”范畴,为“本虚标实”证,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老年患者素体虚衰,肾精不足以化骨生髓,筋骨不坚,则常出现骨质疏松。久病多虚多瘀,易损脾胃,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利,肾精之气不充而血行不畅,则使症状进一步加重。故本病病机在“肾虚血瘀”,当治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强骨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以活血行气补血药物,六味地黄丸是补泻兼施、培元固本、补肾滋阴之良方,宁伟等[8]发现,六味地黄丸经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调节炎症反应、加速代谢,维持成骨细胞中的骨稳态,促进骨的发育。本研究显示,经治疗6个月后,2组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提示2组治疗均可提升骨密度。研究表明,杜仲、骨碎补、狗脊等有补肾作用的中药能通过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9]。因此,本方不仅可活血止痛改善症状,更能通过补肾以提升骨量,促进病椎恢复。
本研究显示,经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髋关节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提升骨密度。针刀通过刺激骨膜促进末梢神经介质的释放,使疼痛物质缓激肽和血清中5-羟色胺的含量大大降低,活跃组织功能,加速骨痂形成以促进骨折愈合[10]。不仅如此,小针刀还可调节经络,刘孝丰等[11]认为针刀刺激腰背部类似于夹脊穴等腧穴,可调节老年患者的脏腑阳气,补益肝肾。以此补肾壮骨生髓,增强汤剂的治疗效果,促进骨质生成。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PKP术后疼痛及改善腰背部功能活动。针刀可直接剥离病变组织,减少代谢产物聚集,增加营养供应,疏通微循环,以促进炎症吸收[12]。针刀也能直接作用于痛点,王华磊等[13]认为针刀可以提高疼痛阈值,通过切断神经末梢的疼痛传导,缓解皮神经卡压,从而能起到止痛的效果。针刀通过止痛、切开瘢痕、解除粘连,可进一步缓解紧张的肌肉牵拉及痉挛,释放局部压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纠正失稳椎体,稳定腰背部肌群,从而改善腰背部功能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组的小针刀治疗虽然只有1个月,但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除1月外,在3月、6月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刀治疗不仅近期效果明显,亦有利于远期恢复,朱俊琛等[14]认为针刀通过纠正失衡的应力点,促进局部自我修复,从而使病情稳定,趋于远期的恢复。
综上所述,小针刀联合中药治疗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后残余痛,促进腰背部功能恢复,提高骨密度,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