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术后 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9-17徐海燕王飞飞游佳
徐海燕,王飞飞,游佳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0 引言
乳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绝经期前后女性较为常见,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术后辅助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能够维持手术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易引发静脉炎,出现药物外渗,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加之乳腺癌术后静脉选择难度较大,故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尤为重要[1]。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便于长期留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留置期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相应的并发症[2]。输液港(venous access port,VAP)是近年来临床推荐的一种静脉输液装置,主要是通过植入皮下的方式能够长期留置,具有使用周期长的优势[3]。目前关于上述两种输液装置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对比研究还较少,故本文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102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两种输液装置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102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进行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中关于乳腺癌诊断,且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4];②均符合术后辅助化疗指征;③均为女性;④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血液系统疾病;③血小板计数异常;④心肺功能异常;⑤上腔静脉压迫;⑥合并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⑦存在PICC、VAP穿刺禁忌证;⑧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⑨认知功能障碍。按抽签法分为A、B组各51例。A组:年龄20~75岁,平均(56.83±7.26)岁;体质量指数18.5~24.0kg/m2,平均(21.16±1.42)kg/m2;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33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29例,浸润性导管癌20例,髓样癌2例;手术方式:全乳切除术30例,改良根治术21例。B组:年龄22~53岁,平均(56.98±7.34)岁;体质量指数18.5~24.0kg/m2,平均(21.05±1.33)kg/m2;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31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28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髓样癌1例;手术方式:全乳切除术27例,改良根治术24例。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A组:PICC。选用巴德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后修剪式,4F);对静脉进行快速评估,并利用B超进行穿刺侧静脉评估,自肘关节至上腔静脉,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予局部麻醉,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术进行穿刺,置入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约45cm;利用EKG定位技术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回抽见血后使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以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外贴舒适3000敷贴固定。再次怕X片以确定导管位置。确认无误后进行术后辅助化疗。24h后给予穿刺部位换药;每周更换敷贴≥1次;每周更换输液接头≥1次。予1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封管。
B组:VAP。选用巴德植入式输液港;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于锁骨下2~3cm作一横向切口,钝性分离做3cm×3cm囊袋,约距表皮0.5cm;置入导管,拍片确定位置,正常情况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使用隧道针进行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将导管经皮下隧道与导管底座相接,并固定;使用无损伤针回抽,见血后缝合切口;再以无损伤针穿刺底座,观察回血及补液情况,确保导管顺畅。最后对囊袋进行加压包扎,外用无菌敷料及舒适3000敷贴覆盖固定。化疗期间每月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洗管路,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1.3 观察指标
以导管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完成对应用效果的评价。(1)导管留置时间;(2)不良事件:观察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导管移位/脱落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留置时间
A组:导管留置时间(3.58±1.02)个月;B组:导管留置时间(5.63±1.69)个月。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7,P=0.001)。
2.2 不良事件
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A组为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良事件[n(%)]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源于乳腺上皮细胞,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是根治乳腺癌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术后仍需依靠适当的化疗以控制病情,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强,建立良好的输液路是顺利进行化疗的前提。PICC、VAP均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化疗输液通路,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者的痛苦;PICC导管于VAP导管均为高级硅胶材质,具有良好的柔软度及组织相容性,对血管的刺激小[6]。研究指出,PICC主要是依靠上腔静脉的高流速血液将化疗药物快速稀释达到全身,但因其行经路径较长,且导管末端与外界相通,导管外露部分易发生牵拉、污染的情况,增加局部感染、导管移位/脱落的风险;而VAP很好地解决导管末端外露的问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7]。
本研究结果显示,VAP组未发生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导管移位/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PIC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对比差异显著,说明相较于PICC,VAP能够降低不良时间的发生风险,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分析原因在于:VAP是一种完全植入皮下组织的输液装置,底座固定于胸壁,导管末端不与外界环境接触,显著减少污染、牵拉的可能性,降低局部感染风险;肿瘤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化疗药物的影响,易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而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而VAP的行经路线较短,可减少作为异物对血管的刺激,同时避免PICC中上肢活动可能造成的血管壁损伤,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此外,还可减少对导管的牵拉,避免导管移位/脱管的发生[8-9]。杨贵丽[10]等研究结果显示VAP组感染、静脉血栓、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PICC组的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VAP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安全性较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多需长期进行化疗,故化疗输液装置的留置时间也一直是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VAP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提示VAP导管的使用寿命更长。在VAP的实际应用中,一般无需特别的维护,进行化疗时对底座进行消毒并将其与连接输液管即可,操作简便;可长期留置于皮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小,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VAP相较于PICC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及更高的安全性,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切实可行。